普米族是个仅有三万多人口的少数民族,世世代代在云南群山的皱褶中繁衍生息,他们历经贫穷和苦难,在新时代阳光的沐浴下,感受到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温暖。普米族有山一般坚强的性格,水一般洁净的灵魂,他们热爱生活、敬奉神灵、向往自由。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生长花朵,生长爱情,生长希望,也生长诗歌。鲁若迪基就是普米族一位有才华的诗人,他已出版了《我曾属于原始的苍茫》、《鲁若迪基抒情诗选》等诗集,并多次荣获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现在他的一部新诗集《没有比泪水更干净的水》刚刚出版,在我的案头飘散着淡淡的墨香。
鲁若迪基的诗是一种心灵独白,也是唱给普米族的情歌,包容着他对这片土地、这片土地上的亲人们的挚爱深情。他在自序中写道:“我常怀着感恩的心情面对上天恩赐的一切。我是那片土地千万个孩子中最为普通的一个,是在母亲的目送下,举着火把走过黑路的孩子,我上山狩过猎,下湖撒过网。我在鸟儿还没有醒来的早晨,喝过清明的泉水,为的是让自己比鸟儿更聪明,嗓音更嘹亮,以便能更好地为那片土地上的人们啼血的吟唱。我深深地爱着那片土地上的人们!在我的诗里留有他们的笑,他们的泪和期盼的目光。我与他们同悲同喜同落泪,对未来的日子充满希望。我的诗是那片土地的一捧土,是爱恨交织的疼痛。”这段话明晰地阐述了他的作品的血肉和灵魂。他的情思是纯净的,就像《雪邦山上的雪》,“它在阳光下闪闪发亮/映照着我内心的洁白/想到雪一样的普米人/我的泪水忍不住流下来”,他把大地视为“上苍赐予的白纸/不是谁都可以轻易落下黑字”。他是怀着敬畏的心情,“以一个普米人特有的方式/仰天而涌/让话语融进雪花/——我的诗就是这样/抒写在这张纸上了”(《雪地诗篇》)。同样,月光下的《女山》、《雪地上的鸟》、《梅里雪山》、《云南的天空》、《云层后面的人》等许多篇什都以白色为底色,绘制出普米族富有人性魅力和民族风格的诗意画卷。他饱蘸激情和泪水来描述自己的感受,“家里有两把筛子/一把细筛/一把粗筛/母亲用细筛筛我上学的盘缠/再用粗筛筛家里人吃的粮”,“当我面对稿纸/仿佛面对筛子的眼”,“最后筛出一粒石子/细看是一颗肉长出的心”(《筛子》)。这种感恩情怀,也表现出他的怜悯意识,面对《一个彝族阿妈》的贫穷与慈爱,面对《乞丐》而无以捐助时的尴尬与惭愧,面对《光棍树》光棍们的凄凉与无奈,哪怕是面对走向屠场的羊,他都有一种油然而生的悲哀。只有爱若净水,情如白云的诗人,才会有这样澄净而美丽的诗情。还有那些泸沽湖恋曲,都是具有鲜明民族特色,闪耀着人性魅力的情诗,他们描绘的《泸沽湖》的万种风情,把我引向一片自由的天地,男人的勇猛,女人的浪漫,都汇入一种人间仙境之中。鲁若迪基写给妻子的情诗,也别于一般柔婉缠绵,而是炽热如火,刻骨铭心,神飞梦萦。
鲁若迪基为自己生长在这片神奇的土地而自豪,他向敬仰《斯布炯神山》一样敬仰自己的父母和家乡:“我低头的时候/泪水洒在母亲的土地上/我抬头的时候/魂魄落在父亲的山上”,“我背靠的山/叫做斯布炯/在我的心中/它比珠穆朗玛峰/还要高大雄伟”。他的家乡也有过苦难的历史。《1958年》以及以后的几年,是人为的荒诞梦想所制造的饥饿,让新婚之夜,也无法勃起男人热恋的冲动,这是对人性最大的戕害。对于诗人,只有人性的觉醒才会有历史感悟的觉醒,他充满信心地瞩望未来:一代新人“打开了一条叫金沙江的门/他们像打开装满粮食的柜子/打开了一条叫怒江的门/他们像打开白热化的酒坛子/打开了一条叫澜沧江的门/他们就这样打开着/一扇扇通向大海的门/他也用黄酒和古老的酒歌/把我的心门打开/让我自豪地说/我是天的儿子/我也是地的儿子/我是天地间站立的普米人/”(《三江之门》)。门是象征,海是象征,这种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心志,就是时代精神的艺术凝聚。城市的崛起与繁荣,是物质文明与人类进步的标识,但同时又是一柄双刃剑,高楼林立缩小了自然空间,也隔膜了人与人的交流,鲁若迪基对此充满了忧患意识,“我还是无法/把那些楼里的人/想像成快乐的鸟/来往不断的汽车/我怎么也无法/把它想像成河流”,“走在水泥路上/我的头发/钢筋一样坚了起来”(《我无法想像》)。他甚至觉得“城市的灯火下/没有夜/也没有甜美的梦”(《穿过夜空的乌鸦》)。这是对于人与自然相和谐的期冀与向往。
鲁若迪基的诗,常有精到美妙的比喻,他说《小凉山很小》:“只有我的眼睛那么大/我闭眼/它的天黑了”;“只有针眼那么大/我的诗常常穿过它/缝补一件件母亲的衣裳”;“只有我的拇指那么大/在外的时候/我总是把它竖在别人的眼前。”他还常在意象营造中含着哲理,使诗更有余味。倘若他更注重叙述的精约凝练,和构思新颖,和诗意升华,他的诗一定会更加具有思想启示性和艺术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