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德州学院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以科研为先导,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社会服务为动力,以人才队伍建设为重点,以党建、思想政治工作和科学管理为保障,强化了科研与学科建设工作的重要作用,重点学科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几年来,学院承担和参与各级各类科研课题702项,其中国家级8项、省部级77项;共发表论文6809篇,SCI、EI、ISTP、A&HCI、CSSCI等收录418篇;出版著作138部;获各级各类科研成果奖833项,市厅级以上成果奖666项。有23项成果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10项成果获国家发明专利,先后有10余项专利及应用技术成果推向社会,取得了较好的经济及社会效益。
抓学科建设不放松
院长贺金玉说:“我们不仅把重点学科建设当成学校工作的龙头和核心,而且作为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永恒主题去强化认识、认真抓好。”为此,学院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和实践。
——2003年,在“学科带头人、中青年学术骨干”选聘中,7名学科带头人、5名中青年学术骨干脱颖而出。
——2004年,多次召集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建设研讨会,完成了全院的科研设备考察工作。
——2005年,学院出台了《三项重点建设管理办法》,组织了全院的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呈报。
在2006年11月份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后,学院进一步完善“内涵建设为主”的目标,同时,在2005年重点学科建设的基础上,根据申硕要求,对进行重点建设的学科按一级学科及重点学科两年来建设的实际情况进行整合,确定了中国语言文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历史学、物理学、化学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6个一级学科为重点建设学科;工商管理、纺织科学与工程和生物学等3个一级学科为重点培育学科。2008-2009年重点学科建设投入1000万元,其中硬件建设经费投入600万元,软件建设经费投入400万元。
一番艰苦梅香来。仅2009年,学院就取得国家项目4项,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科技攻关、农业良种工程、省社科规划项目等共21项的好成绩。王吉华教授的《生物分子的物理特性研究》获省自然科学奖,辛炳玮教授的论文被影响因子达17.4的英国皇家化学会(Royal Society of Chemistry)的刊物接受,孙汉文博士等的《PEGMA磁性纳米凝胶的光化学原位合成、表征及载药性能研究》等论文相继在《中国科学B辑》、《科学通报》、SCI一区、二区收录期刊发表,实现了高级别项目、高层次获奖、高水平成果的新突破。
重点学科重点管理
学院确定,要按照“科学规划、重点建设、优化资源、培育特色、注重创新、提升水平”的方针建设重点学科,要瞄准学科发展前沿,凝练学术研究方向,汇聚学术队伍,优化资源配置,争取早日建成省内领先、国内先进的优势学科。
2008年12月,出台《德州学院重点学科建设与管理办法》,明确了重点学科建设的目的、方针、组织与管理实施细则。要求严格落实《德州学院“十一五”学科建设规划》,提高学科建设水平,构筑学校重点学科建设体系。
评审论证,加强指导。学院定期组织省内外高水平专家对重点学科的建设进行评审和指导。所有重点建设的学科均聘有“211”、“985”高校或科研院所的兼职教授。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争取各方支持,营造良好的学科建设外部环境。
人才引进,重点倾斜。对每年申请进入学校工作的博士研究生,首先考虑重点学科的需求,进行答辩考察,尤其注重他们的科研能力和对重点学科发展所能起到的作用。
制订并修改了一系列科研激励与评价政策,营造自主创新氛围,为科技创新创造条件。不断完善高级别课题配套及奖励政策、高水平成果奖励政策,重新修订了职称评审科研量化打分办法,引导科研人员向高级别项目、高水平成果、高层次奖励方向发展。
为鼓励高质量、高水平成果出版,学校设立了学术著作出版基金,制订了《德州学院学术著作出版基金管理办法》。2007年以来,资助50.75万元,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科学出版社、人民出版社等出版高水平学术著作23部。
成立了学科建设办公室,从管理机构上保证科研与学科建设工作的落实。明确了学科建设办公室和服务德州办公室的职责,为申硕工作的开展、推动服务德州行动计划的实施提供了组织保证。
责任落实,奖惩分明。重点学科建设实行目标责任制。重点学科带头人负责整个学科的建设和管理工作,学术骨干具体负责本研究方向的建设和管理工作;学术骨干对学科带头人负责,学科带头人对系(部)和学校负责;院长与学科带头人签订重点学科建设任务合同书,明确学校与学科的权利、责任和义务,做到奖惩分明。
特色学科崭露头角
重点学科建设有力地促进了学校整体办学水平、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增强了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培育了良好的大学生态环境,形成了良好的创新精神。
重点学科建设使特色学科崭露头角。山东省高校生物物理重点实验室是最早被确定为学校重点投入建设的重点实验室,也是山东省该学科唯一的高校重点实验室。近两年来,该实验室在国内外学术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20篇,其中155篇被三大检索系统收录。“服装设计与工程”学科,教学效果优良、教改成果显著,2006年被列入校级重点学科进行建设。在建设实践中逐渐形成了“理论+实践、技术+艺术、专业+市场”的专业特色,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98%以上,08届考研率40.6%,09届达到46.2%。承担并完成了国家、省部级和市级纵、横向科研项目41项,出版教材12部,发表论文186篇,获各类服装设计奖项56人次;多名学生在全国“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国家级服装设计大赛等活动中获得佳绩。近三年来,在大学生科技文化和“挑战杯”竞赛中,全校共获得国家级奖励43项,省级奖励418项。
学科建设促进了校地互动。作为一所地方性大学,学院坚持把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作为办学特色,积极探索区域高校与地方社会发展的互动模式。2007年,学院启动了服务德州行动计划,与11个县市区签订了全面合作协议。筹集到五大类380项服务德州的课题。开展直接服务项目37项,经济效益达16亿元。
正是由于重视和加强重点学科建设,不仅促使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水平不断提高,也有力地促进了学生就业能力的提高。2009年学院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的78个学生,其中34个人考上了研究生,30人去幼儿园做了老师,其余的去了企业,实现了全部就业。
面对已经取得的成绩,德州学院人既没有沾沾自喜,更没有固步自封。他们结合自身实际,站在更高的起点上,以广阔的视野和前瞻性思维对以后的发展进行了战略规划。在学校2010年工作会议上,德州学院党委书记任运河对科研和学科建设工作提出新的要求,即科研工作要实现“六高”:高水平成果、高级别项目、高层次获奖、高额度经费、高参与度和贡献率、高学术道德修养,以高水平的科研促进学科建设,切实增强学校核心竞争力,为建设特色鲜明的地方性大学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