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现在到2020年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经济转型和社会深刻变革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对我国在职人员和全体社会成员的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在加强学校教育的同时,面向广大社会成员大力发展继续教育,是实现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增强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最重要的因素,也是我国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和人力资源强国的重大战略任务。为了推进我国广大社会成员特别是从业人员继续教育的发展,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推进继续教育的体制创新和改革。
推进领导管理体制的改革 由于培训和继续教育涉及社会各个领域和所有社会成员,迫切需要从领导管理体制上加强统筹、协调和指导,改变和克服当前我国继续教育存在的条块分割、资源分散、重复建设等浪费和低效现象。建议国务院和省级地方政府成立跨部门的继续教育领导机构,整合各方面的教育资源,统筹继续教育事业的发展。应把继续教育纳入国家和各部门、各行业、各地区的总体发展规划。进一步调动教育管理部门和社会各部门、各行业发展继续教育的积极性。
建立健全继续教育制度和激励机制 从法律上确立继续教育在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和建立终身教育体系中的地位,明确继续教育各利益相关者的责任和义务。依法强化各类从业人员继续教育的条件保障,并加强执法监督。健全劳动准入制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切实推进劳动者持证上岗制度。在各个行业和部门特别是关系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领域,建立劳动者和各类专门人才继续教育的制度,把从业人员接受继续教育的状况和成果,作为工作考核、职务职称评聘、岗位聘任、执业注册的重要依据。通过税收等优惠政策鼓励和支持企事业单位对从业人员提供继续教育。建立继续教育提供机构的资质认证标准,完善各行业和专业领域继续教育质量评估制度,建立继续教育中的学习评价与非正规教育的学分认证制度。加强继续教育师资队伍能力建设。
充分发挥社会各部门、各行业在继续教育中的作用 充分发挥社会各界参与举办继续教育的积极性。加强学习型组织和学习型社区建设是促进我国继续教育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基石。
我国各级各类学校是大力发展继续教育的重要资源。要充分发挥各级各类学校在继续教育中的功能和作用。要鼓励各类职业学校实行“一校多制”,实行职前和职后教育并举,学历与非学历教育并举,全日制与部分时间制并举,面向全体社会成员特别是进城务工人员、城乡待就业人员、企业职工以及农村实用技术人才提供多样的继续教育机会。
改革继续教育的培养模式,提高继续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要坚持以社会和学习者的需求为导向、以提高学习者的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核心,加强继续教育内容、方法和人才培养模式的针对性、多样性和灵活性。加强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机构和行业企业在继续教育领域的合作。加强办学与社会需求的紧密结合,加强实践环节与教学环节的紧密结合,加强社会对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参与程度,充分发挥各类教育资源、社会资源的作用,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范围,实现优势互补。
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造有利条件 要大力加强现代信息技术在继续教育中的应用,整合天网(卫星和广播电视)和地网(互联网),建设覆盖全国城乡的、开放式的继续教育支持服务系统,努力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各种高质量的教育和学习服务。
建立和完善继续学习成果的评价、认证和转换制度,构建通过各种学习渠道成才的“立交桥” 建立知识、能力与技能并重、学历资格与职业、技能资格相互沟通的国家资格体系。探索建立个人继续教育积分卡制度,记录社会成员继续教育学分或学时,作为对其资助与奖励学习、认定相关专门技能等级、颁发专业资格证书、晋升职务层次以及进入高一级普通学校进行学习进修等参考依据。此外,还应该改革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加强与高等学校和开放大学的合作,拓展自学考试的教育评价功能,着力加强学习者实际能力和专业技能的测评。还应探索建立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相互沟通和衔接的教育体系,逐步推行继续教育学分制度,促进不同类型教育间的学分互认的制度。
加大继续教育投入,建立多渠道筹措继续教育经费的体制 要区别不同类型的继续教育,建立政府、企业和个人合理分担成本的经费保障制度。政府的投入和公共职业培训和继续教育资源应优先向弱势群体,特别是失业者、低收入者、进城务工人员和贫困地区劳动者倾斜,加大经费支持力度,并探索建立面向弱势群体的“继续教育与培训券”制度。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鼓励和调动各个行业、企业、部门、社区和广大社会成员支持、扶植和发展继续教育的积极性。(作者系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