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你愿意,你就可以了解你身边的水,你也可以成为公民水专家。”从黑龙江铁力林业局来到北京的退休林业工人张祥,每个周六都这样对身边的环保志愿者说。
从2007年3月17日起,张祥每周六都在北京参加“乐水行”活动。这个活动的方法很简单,就是每个周六组织志愿者一起去“走水”。北京五环内的六十多条河,就这样一遍一遍地被这群关注身边之水的志愿者们,“走”了一圈又一圈。
3月21日,“世界水日”的前一天,张祥和几十名长期“走水”的志愿者,举办了乐水行三周年表彰大会,30名对水颇有研究的志愿者,被授予了“水星”的称号,授奖的理由各不相同,但原因只有一个:他们都正在成为优秀的“公民水专家”。
如果你走到这些“水专家”面前,和他们谈北京的水源、水库、水系,北京的污水处理厂,北京的水文化,北京的水未来,他们每个人都能讲上很长时间。虽然他们的职业,与水不太有沾联。
有一批人就这样成了“水教授”。刘振祥,原来是个出租司机,十多年来,喜欢一有空就研究北京的水问题,他撰写了一篇三万字的论文,叫《解秘华北干旱形成的原因及对策》,得到了北京水务局和北京环保局的高度认可。杨春林是中国圆明园学会的会员,他对圆明园、颐和园等北京园林与水的关系非常了解,他带领的志愿小组,开始编写起《北京河湖故事》。而来自河南的文史爱好者周晨,开始整理起北京的运河文化。这些“水教授”的知识向来是共享的,每一个周末,他们都把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向来参加乐水行的人进行“路边讲解”。
不仅仅是北京在成批地涌现“公民水专家”,郑州的市民,在环保组织“绿色中原”的带领下,开始寻访“诗经之水”,因为《诗经》里写到的许多“水”,如今仍旧流淌在自然界中。绿色中原负责人崔晟是一名中学老师,他说:“走到这些水的身边,感悟它们的美好,听听它们的苦难,想一想人与水如何和谐共存,是公民成为水专家的最通用法宝。”
大学生群体也开始成批地关注水资源。3月20日这一天,北京、沈阳、天津、石家庄、郑州、南京、重庆、广州等地“乐水行圈子”,在当地关注水环境的环保组织和青年环保社团的联合发动下,几十支队伍同时在上午8点半出发,徒步考察河流,检测水质,访谈水边社区,探索河流文化,共同完成了一次“千人乐水行”。活动的目标,是“唤起公众对水资源保护和水污染状况的关注,直面感受河流之美,记录河流之痛,反思自己所为,承诺自己所行”。
青年环保组织“绿色大学生论坛”近年来非常活跃,水专项项目负责人张潇,两年来一直参加北京的乐水行活动,她说:“亲身感受是最好的环保教育。我们走在自然现实之中的每一步,都有可能引导我们走出下一步——如果你要了解水的知识,就要走到水边,就要俯下身去,听一听水的心跳,看到它真实的容颜;也才有可能在探讨水环境保护策略时,拿出更符合实际的方案。”
(本报北京3月22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