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22日是第十八届“世界水日”,第二十三届“中国水周”的宣传活动也在这一天拉开帷幕。联合国确定“世界水日”的宣传主题是“清洁用水、健康世界”,我国纪念“世界水日”和开展“中国水周”活动的宣传主题为“严格水资源管理、保障可持续发展”。
水资源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的经济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是生态与环境的重要控制性要素,也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口增长,全球水资源形势日趋严峻。目前,全球有8.84亿人没有安全的饮用水源,每年有5万多亿立方米水体被污染,全球气候变化导致极端水旱灾害事件呈突发频发并发重发趋势。水资源问题已成为影响全球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环境的突出问题,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挑战和紧迫任务。
我国是一个水旱灾害严重的国家,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把解决水资源问题摆在关系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推动我国水资源工作取得重大进展。目前,我国水资源管理法规体系和制度框架基本建立,水资源配置和调控能力不断提高,节水型社会建设取得明显成效,有力保障了经济社会发展的用水需求。但要清醒地看到,与世界大多数国家相比,我国面临着更为严峻的水资源形势。人多水少、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生产力布局和水土资源不相匹配的基本国情和基本水情仍将长期存在;水资源配置能力整体上仍然偏低,现状人均供水能力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3;一些地方水资源粗放利用的方式还没有根本转变,全国单方水GDP产出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3,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仅为0.48左右,有的地方出现河流断流、湖泊萎缩、地面沉降、湿地退化等生态与环境问题。
解决我国日益复杂的水资源问题,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牢固树立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大力推进水资源工作从供水管理向需水管理转变,从过度开发、无序开发向合理开发、有序开发转变,从粗放利用向高效利用转变,从事后治理向事前预防转变,综合运用工程、技术、行政、法律等手段,对水资源进行合理开发、高效利用、综合治理、优化配置、全面节约、有效保护和科学管理,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当前,要着重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实行用水总量控制,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根据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等成果,明确未来一个时期全国、各流域、各省区、各市县用水总量控制指标,建立流域和区域取水许可总量控制指标,作为需水管理的重要依据,实施流域、区域用水总量控制。各行政区要严格年度计划用水管理,严格取水许可审批和水资源论证,强化取水计量监管,从源头上把好水资源开发利用关,对超过取水总量控制指标的,不再审批新增取水。同时,要积极探索水权流转的实现形式,不断健全水权制度,充分利用市场机制,优化配置水资源。
二是建设节水型社会,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强化行业用水定额管理,用水效率低于最低要求的,依法核减取水量;用水产品和工艺不符合节水要求的,限制生产取用水。加大重点行业和关键环节的节水力度,在农业领域,继续抓好大中型灌区和井灌区节水改造,大力推广喷灌、滴灌和管灌等先进适用节水灌溉技术,发展现代旱作节水农业;在工业领域,优化调整区域产业布局,重点抓好钢铁、火电、纺织、化工等高耗水行业节水,严格实施建设项目节水“三同时”制度;在城市生活领域,加强供用水管理,提高公众节水意识,大力推广节水器具,减少跑冒滴漏。充分利用雨洪资源,积极发展海水利用,开发利用再生水、苦咸水、矿井水等非常规水资源。
三是强化水功能区达标管理,有效保护水资源。根据不同水功能区的功能定位和水质现状,确定未来一个时期各流域、各省区不同功能区的达标率要求,强化水功能区达标监督管理。按照水功能区目标要求,科学核定水域纳污能力,依法提出限制排污的意见,加强省界和重要控制断面水质监测以及入河排污总量监控。强化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和监测,完善突发性供水安全应急预案,保障饮用水安全。严格地下水开发利用总量控制,维持地下水合理水位,防止地下水超采引发生态与环境灾害。
四是推进河湖水系连通,增强水资源配置能力。从国家层面看,加快南水北调工程建设,构建我国“四横三纵、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水资源战略配置格局。从区域层面看,继续搞好引江济太、引黄济津济淀、珠江压咸补淡等调水,加快吉林中部供水、甘肃引洮、青海引大入湟、陕西引汉济渭等工程建设,科学论证安徽引江入巢济淮、云南滇中引水等,提高区域水资源承载能力。从相邻河湖看,综合采取控源截污、清淤疏浚、生态治理、水系连通、科学调度等措施,加快水体流动和置换,实现河畅其流、水复其动,提高水体自净能力,恢复河湖生态系统及其功能。从河库连通看,以水库为调蓄中枢,以河道、渠系为主要输水载体,连通河流水系与沿途水库,实行调水引流、多源互补、丰枯调剂、以清释污,构建引得进、蓄得住、排得出、可调控的江河湖库水网体系。
五是加强工程科学调度,提高水资源保障水平。针对我国高坝大库日益增多,调蓄功能不断增强的新情况,加强水库调度和梯级水库联合调度,兼顾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正确处理防洪、供水、航运、生态与发电的关系,正确处理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保障水库中下游地区生活、生产、生态用水需求。科学确定蓄水时间,向洪水要资源,确保蓄水过程必需的下泄流量,统筹解决蓄水过程与下游用水矛盾。加强汛限水位动态控制,充分利用雨洪资源,统筹防洪安全与水资源利用的关系,提高水库的利用效率和效益。
六是抓好水域岸线管理,促进水生态系统修复。制定流域开发和保护的控制性指标,合理确定主要江河、湖泊的生态用水标准,加强水利水电工程生态影响评估论证,保持河流的合理流量和湖泊、水库的合理水位。编制河湖岸线利用规划,划定水域岸线控制利用分区,落实河道分级管理责任。加强涉河建设项目管理,严禁围垦、挤占水域和河道。严厉打击非法采砂活动,严禁乱采滥挖。推进重点江河湖库综合整治,促进水生态系统修复。
七是加强水资源统一管理,推进水管理体制改革。继续完善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加强流域水资源统一规划、配置、调度和管理。加快城乡水务一体化进程,统筹城乡水资源开发、利用、节约、保护和水源地建设、供水节水、排水治污及中水回用等工作,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八是夯实行业管理基础,提高水资源管理水平。搞好水资源调查评价,及时掌握水资源变化及其开发利用状况。围绕全球气候变化、经济社会发展、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系统保护,开展水资源重大专题研究,加强实用技术研发和先进成果应用。加快水资源监控体系建设,建立与用水总量控制、用水效率提高、水功能区管理和水源地保护相适应的监控设施和管理平台,为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提供条件。
我们相信,有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有地方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有各有关部门的密切协作,有社会公众的积极参与,我们一定能够加快用水方式转变,全面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促进经济、社会和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