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0年03月21日 星期日

    “云南现象”的探索和特色

    □中共云南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张田欣 《 光明日报 》( 2010年03月21日   06 版)

        编者按

        本报1月20日在文化体制改革版整版刊发了《文化产业发展的“云南现象”》的报道,随后又进行了三期跟踪报道,全方位诠释了云南文化体制改革、民族文化繁荣、文化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引发了文化产业和学术界对“云南现象”的广泛关注和讨论。为此,本报与云南省委宣传部在3月7日联合召开“云南现象”研讨会,中宣部、文化部、新闻出版总署、国家旅游局等部门有关领导和文化产业界知名专家齐聚一堂,探讨“云南现象”的内核和启示,为西部地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借鉴。本版特摘登与会专家的精彩发言,以飨读者。

        云南省地处祖国西南边疆,是我国文化资源最富集的省份之一,尤其是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表现出一种延伸性、多样性、包容性和厚重性特质,使这块神秘的土地充满了无限的魅力和生机。党的十七大作出了“掀起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部署后,云南省委省政府提出了“推动云南民族文化大省向民族文化强省迈进”的战略思路。“十五”以来,全省文化产业的增加值保持了年均27.5%的快速增长,远远高于同期经济增长的速度,云南文化产业发展的强劲势头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被一些业内人士称为“云南现象”。云南文化产业发展取得这样的成绩主要得益于解放思想认识,在明确发展目标的基础上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走出了一条符合云南实际的特色发展之路。

        文化既有意识形态属性,同时又有产业属性。但在过去相当长一个时期,我们并没有充分认识到文化的二重属性,对文化产业比较生疏,对文化产业的市场属性认识不充分、理解不到位,发展文化产业缺乏主动性和自觉性,导致文化产业发展放不开手脚,资源优势长期没有形成经济优势。

        为了解决思想观念的问题、认识问题,云南省委省政府在2004年到2006年举办了三期高规格、高层次的文化产业高级研修班,同时,以省委省政府的名义举办了多期全国性的文化产业论坛。通过这些努力,在全省普遍形成了文化既有产业属性,可以成为一种经济增长点的基本认识。从文化是单一的事业和意识形态属性的观念,转变为重塑市场主体,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变文化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的新的理念,使全省文化产业迅速发展壮大,成为继云南烟草、旅游、电力、矿产、生物资源开发创新产业后的又一个新的支柱产业和新经济增长点。

        党的十七大以后,云南省委省政府抓住机遇,制订了建设民族文化强省的实施意见,把文化产业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提出了到2020年,文化产业的增加值在全省GDP达到10%以上的目标,真正实现由民族文化大省向民族文化强省的转变。重点发展新闻出版业、广播影视业、会展业、演出演艺业、民俗民间工艺品业、文化旅游业、文化休闲娱乐业、珠宝玉石产业、茶文化产业和体育产业十大文化主导产业,争取到2015年在全省形成科学合理的文化产业体系、创意产业和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网络动漫等现代传媒技术等,产业竞争力得到明显提升,带动全省文化产业机构的升级——演出演艺、民俗民间工艺品、会展等产业在中西部地区处于领先地位,对地区软势力的提升、经济区域和乡村经济的发展起到明显的带动作用;珠宝玉石产业在全国的领先地位进一步巩固,云南玉石品牌影响进一步扩大,产业稳步发展;文化休闲娱乐业、茶文化产业、体育产业的资源整合和品牌建设要取得重大进展,成为全省文化产业发展新的亮点;文化与旅游形成高度整合,文化旅游业成为我省最具特色和发展活力的支柱产业。

        云南文化产业发展之路是一条立足省情的科学发展之路,一条依托资源优势的特色发展之路,一条多产业互动融合的发展之路,一条党委高度重视、政府强力推动的改革创新之路,同时还是一条尊重文化发展规律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首先是以改革为动力,争创文化产业的发展活力。文化产业的活力来自两个方面,一个是体制改革,一个是产品创新。所以在深刻把握文化发展规划的基础上,从2008年开始,我们集中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在管理体制、生产体制、投入机制、保障体制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创新,为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创造了较为顺畅的体制通道和较为坚实的保障体系。云南报业传媒集团、云南出版集团、云南广电网络集团、云南文图集团四大国有文化龙头企业2007年底实现了挂牌,云南大学出版社、云南民族电影制片厂、云南音像出版社、云南民族文化音像出版社等一批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相继完成了转企改革,彻底转企改制,云南人民广播电台、云南电视台制播分离改革也在抓紧进行,云南省歌舞剧院、交响乐团,特别是还有杂技团都进行了转企改制。文化体制改革后来居上,重塑了一批文化市场主体,形成了文化体制改革、文化产业发展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良好局面。

        二是以资源为依托,打造特色文化产业。依托文化资源优势,突出民俗文化特色,规避发展现代都市型的文化产业之短,而彰显发展民族文化产业之长,是云南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必由路径,也是云南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现实。因此,云南文化产业一起步,省委省政府就确定了要依托民族文化资源的优势,打造特色文化产品的定位市场。在演艺方面推出了《丽水金沙》、《云南映象》、《勐巴拉娜西》、《风花雪月》、《吉鑫宴舞》、《云岭天籁》、《梦幻腾冲》等演艺精品,基本上形成了项目策划、产品生成、人才培训、产品营销等较为完善的民俗演艺产业体系及相应的产业链条。

        民俗民间文艺领域遍地开花,全省注册登记的生产民间民俗工艺品的企业达到了七千多家,都是涉及铜工艺品、锡工艺品、金银工艺品等。除了珠宝玉石之外,民俗民间工艺品销售已经达到了80亿元左右,形成了极大的销售和消费空间。在乡村文化旅游方面,历史文化名城,特别像腾冲和顺镇等一大批文化旅游村,文化和旅游很好结合打造的旅游文化小镇,开展营销,已经成为老百姓致富的一个门路,与此相应的在会展业、服务业、餐饮业、茶产业、影视业、休闲娱乐业、图书音像出版业等方面也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产业系列,丰富了文化产业的内涵,提升了云南文化产业的影响。

        三是以市场为导向,培育合格的文化市场主体。一方面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不断完善法人治理机构,推动经营性国有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推动国有文化企业进行公司制或股份制的改造,形成了一批有实力、竞争力、影响力的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同时大力扶持民营的文化企业,像云南映象文化发展产业有限公司,云南吉鑫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民营文化骨干企业都取得了长足发展。

        四是以创新为生命,打造知名文化品牌。工作中我们提出了“三结合、三创新”的思路。“三创新”,一就是要体制机制创新,按照事业与经营分开的要求,凡是能推向市场的加快整体改制步伐,重塑市场主体,真正要发展文化产业。属于公益性事业的,实行内部三项制度改革,激活机制,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二是艺术创新,根据社会和市场的需求,不但追求艺术上的突破,创造出不同类型的文化样式,建立不同主体踊跃参与的文化艺术创作机制。三是运作方式的创新,改变政府单一投入的方式,发挥市场机制,调节文化资源,借助社会和民间力量做大做强文化产业。“三结合”一是文化和旅游结合,以丰富的旅游资源为载体,以多彩的文化为灵魂,推进文化与旅游的互融共进,互相提升,实现双赢。二是文化与企业的结合,让文化进入市场,实现文化和企业的联姻,各展所长,互利共盈,实现文化应有的价值,提高企业的文化含量。三是文化与科技的结合,用现代科技创造新的文化样式,实现题材、品种、载体的极大丰富,特别是高科技的应用,增强文化产品的艺术力、感染力和冲击力。

        五是以政策为支撑,营造文化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对文化体制改革过程中人员分流安置、社会保障,转企改制单位职工住房公积金、住房补贴、改革成本支付、国有文化企业的管理体制、公益性文化事业经营型文化产业转制等方面都作出了一些切合云南实际的政策规定,形成了具有鲜明云南特点的改革政策支撑。比如说在人员分流方面的安置,我们成立了财政全员拨款的云南文化艺术中心。在改制方面、成本方面,实行各级文化体制改革所需经费和转企改制所发生的改革成本,由同级财政承担的政策。经济文化事业单位可将国有资产置换于改革成本支出,并由省财政拨出1500万元,用于省级各改革单位资产评估,财务审计和政策咨询,对改革单位实行经济政策扶持。对于一些全省性重点示范和先导性的文化产业项目给予前期的经费补助和贷款提携。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五年内,国有资本的收益金收支分开,先缴后返,各部门、各地区结合实际制订了相应的政策。

        云南文化产业发展创造了令人瞩目的“云南现象”,并在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格局中占有一席之地。但我们清醒地认识到,与先进的省区市相比,云南文化产业发展还有不小的差距,云南文化产业要实现更大的发展,云南要实现民族文化强省建设的奋斗目标,还要以更开阔的思路、更有效的政策、更得力的措施突出特色、发挥优势,努力推动文化事业、文化产业有一个更大的发展。

        (本版照片均为本报记者任维东摄)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