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6日,上海虹桥综合交通枢纽西航站楼正式启用,这个在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巨无霸”型综合交通枢纽,不仅功能令人瞩目,设计中的诸多创新也让人赞叹。
人性化设计保证换乘高效舒适
虹桥综合交通枢纽工程是“十一五”期间上海市的重点工程,也是2010上海世博会重要交通配套设施,建筑面积达150万平方米,日均客流可达110万人次,汇集了航空、高铁、城铁、高速公路、磁浮、地铁、公交等“轨、路、空”多种交通方式。作为一个规模庞大、功能复杂的综合交通枢纽,如何实现舒适的换乘体验,是设计中首要考虑的。
虹桥枢纽项目的主设计单位上海现代建筑设计集团副总裁曹嘉明介绍说,虹桥枢纽内部从各种交通换乘,人流、物流导向方式,各种问询、标识系统,到各种商业、生活设施安排,都充分考虑到乘客的需求,并进行了非常人性化的设计。
虹桥枢纽虽然是全球汇集交通方式最多、最全的综合工程,但乘客可以在其中实现高效换乘。为了使乘客更方便地换乘,虹桥枢纽共设计了54种换乘模式,在设计中采用了“到发分层”(多层面、多通道、多出入口、多车道边)的理念来实现。不同交通设施间的到发分层,不仅实现了上下叠合的功能安排,还避免了大流量旅客换乘拥挤,提供了舒适的换乘空间。
虹桥交通枢纽内部设置了大量自动步道,以缩短旅客在枢纽内部换乘时间,不管乘客采用何种方式换乘,步行距离都保持在300米之内,而换乘时间则可控制在15分钟之内。虹桥枢纽工程对标识导向系统作了充分研究和论证,增加旅客人性化体验;在各个节点以地图、问询、显示屏等形式建立了一套完整的信息系统。
虹桥机场2号航站楼还设计了一个观景平台,在上面可以看到飞机的起起落落,这在国内机场还是首创。这个观景平台设在2号航站楼出发层的上层东侧,东侧设有一个餐厅,透过餐厅的玻璃幕墙,是一个长约60米、宽约8米的观光平台,这里也是送客者在2号航站楼可以到达的最东端。走出餐厅的玻璃门,走上原色木条铺设的平台,跑道上的飞机尽在眼前。在这里,你可以含着吸管喝着饮料观赏飞机起起落落,也可以目送亲人登机远去。
考虑到2号航站楼均为国内航班,其中有许多公务旅客,并不一定会托运行李。为方便这些匆匆赶路的公务旅客和没有行李的旅客,2号航站楼内专门设立了一条无行李旅客的通道。没有行李托运的旅客,可以无须经过行李提取大厅,从专门的无行李旅客通道快速出航站楼,换乘各种交通工具。
据了解,上海航空枢纽建设总体战略目标是到2015年,构建完善的国内国际航线网络,成为连接世界各地与中国的空中门户,建成亚太地区的核心枢纽,最终成为世界航空网络的重要节点,全面确立上海航空枢纽地位。届时,上海机场的年客货吞吐量将达到1.2亿人次和700万吨,其中虹桥机场满足年4000万人次。两个机场作为一个整体来构建上海航空枢纽,以浦东机场为主构建“枢纽航线网络运营的国际枢纽机场”,以虹桥机场为辅构建“点对点运营的国内枢纽机场”。
上海机场集团董事长、总裁吴念祖介绍说,2005年修订虹桥机场总体规划时,将1993年规划的1700米间距的远距离跑道修编为365米的近距离跑道,“释放”了大约7平方公里的土地,为虹桥综合交通枢纽的设计与建设提供了充足空间。当时,京沪高铁和磁浮沪杭线站位也在选址,因此提出了新建的2号航站楼与未来西侧综合交通枢纽等交通方式直连,形成一个多式联运的综合交通枢纽的规划设想。
刚刚启用的虹桥机场2号航站楼,是目前国内最节能的候机楼。在自然通风、自然采光、雨水收集、中水回用等技术支持下,航站楼从原本的耗能大户变身为节能先锋。在上海市科委组织的“虹桥综合交通枢纽关键技术与应用”专家验收会上,项目负责人介绍说,2号航站楼配有两个世界上最大的水蓄冷罐,并首次启用更节能的空调冷冻水直供系统,每年省下运行电耗62万度,减少设备投资1400万元。与此同时,西货运站的屋面安装了装机容量为2848千瓦的太阳能光伏电站,年均上网电量约277万千瓦时,节约标煤987吨。
机场新跑道的间距、长短、形状也都凝聚着设计者的“绿色”智慧。第二跑道将原规划中1700米间距的远距离跑道,调整为365米间距的国内最近距离跑道,一举节约7平方公里土地。按照国际通行的指标计算,扩建后的虹桥机场土地利用效率仅次于美国亚特兰大机场。除了调整间距,设计人员还将新跑道的长度控制在了3300米,并将跑道入口内移300米,这样一来,85分贝以上的“扰民”噪声区全部锁定在了机场用地范围之内。也就是说,虹桥机场虽然新增了一条跑道,却没有增加噪声的影响范围。加之跑道两侧恰好被航站楼所包围,无形之中又多了一道阻挡噪声传播的声屏障。
与国内现有的机场跑道相比,新跑道的南北两端多了两条通往停机坪的绕行滑行道。两条看似多余的弧线可将飞机穿越跑道的次数由每天的五六百架次减少到128次,最大限度地缩短了飞机起飞前的滑行和等待时间,减少了尾气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