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0年03月18日 星期四

    乡愁·坚韧·祈盼

    ──评张慧敏长篇小说《回家》

    王 干 《 光明日报 》( 2010年03月18日   12 版)

        一部小说是否具有酣畅淋漓、气势如虹的景象,不在于小说题材的宏大,不在于小说场面的铺陈,而在于小说思想的深邃度和情感的震撼力。缺少情感震撼力的作品,是难以打动人的。不仅仅需要小说家对小说繁复的结构、密集的人物进行精心的摆布,而且更需要作家对于时代、民族、历史、人性所拥有的发自灵魂深处的审视。一部优秀的小说积蓄着作家的血泪,他们用犀利的目光和博大的情怀将自己对人类的悲悯、对社会的批判、对历史的同情、对自然的热爱,通通融化在小说的文字里,产生一种情感的冲击力。军旅作家张慧敏的长篇小说《回家》即是这样一部具有情感震撼力的作品。

        长篇小说《回家》通过对台湾老兵高秉涵的人生追忆,讲述了新中国成立前夕普通民众的人生际遇。当时作为一名少年的高秉涵,在没有任何个人价值观念的境况下随国民党军队撤退南下,进入台湾。他在台湾的日日夜夜里,孑然一身,受尽挫折,生命里饱含着人生的苦难和心灵的疼痛。初入台湾的高秉涵,无依无靠,为了生存,他在垃圾箱里寻找食物,在火车站充当小贩吆喝叫卖,但他有着奋发的精神,白天作为军营里的士兵刻苦训练,晚上去学校勤奋学习,他在台湾求学工作、成家立业,在台湾度过了生命的大半光阴。

        《回家》有着较为深刻的内涵和寓意,其“回家”的意蕴也在小说的三个篇章中既保持着特定的指向,又进行着逐级升华。作为少年的高秉涵,对于回家的含义是模糊的,奶奶在中秋之夜盼望着异地求学的高秉涵回家团圆,见证了长辈对晚辈的关怀和挂念。青年时期的高秉涵,已经远离家乡多年,他在台湾生活学习的岁月里,面对着大海,对家乡产生了无尽的思念。“百感交集的高秉涵,久久地把目光停留在那片既熟悉又陌生的土地上,无数关于家乡的遐想在心头升腾,隔着缥缈的海,高秉涵似乎嗅到了一缕家乡的气息”,“不知不觉间,高秉涵的泪水又流了出来,双眼再次变得模糊,但他的目光却依旧舍不得离开那片既遥远又近在咫尺的土地”,“回家”的意念在他身上和内心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他想念着奶奶、姥姥、妈妈,想念着家里的所有亲人,可他面对着那湾浅浅的海峡,却不能如愿以偿地回到故乡的土地上,这是人生的悲叹,其中夹杂着辛酸和失落。如果说长篇小说《回家》的笔调倾向于叙述普通民众的生存,那么它在刻画人物的同时又在细心揣摩着人物心灵的成长。在人生的背后,折射出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进步,在小说的最后,作家将“回家”这一具体的行为演绎成两岸同胞共同的祈盼,这是一次心灵的交汇,更是整个民族的心声。

        作家对于梦的书写费尽了心思,回家的愿望多次在梦中诞生,梦成了高秉涵与家人对话的特殊方式,他在梦中关注着家人的生存,因此梦既是一种想象,又是一种回忆,梦与现实、梦与人性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乡愁作为一种绵延在心底的苦,它占领了我们心灵中最深邃的部分,小说用梦来传达人世间最真挚的情感,所以梦成了心灵的召唤。在纷繁的梦中,有诗性的忧郁,有温柔的怜悯,有开怀的胸襟,有对一切生命的祈福,有内心的观照,更有让人走向光明的精神力量。

        如果说龙应台的《目送》是在对具体历史的描述中去认同独具魅力的中国文化,去展现延绵久远深邃博大的中华文化的力量;如果说余光中的《乡愁》是一首柔美而略带哀伤的“回忆曲”,是海外游子深情而美的恋歌;那么《回家》就是一部波澜壮阔的生命长河,它既有传统文化的缩影,又有人生的艰辛历程,它书写了平凡而且感人至深的家国情。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