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毕玉才:时下,高校教师在评职称时,最大的“硬件”是其完成的论文、课题的数量及质量。在这样一个“指挥棒”的导引下,很多老师都去忙论文、抢课题,而对“一亩三分地”之内的教学及对学生的培养工作却时常忽略。教育最根本的目的就是培养人,沈阳师范大学从2007年开始设立“本科教学名师奖”,并且启动了“名师直接晋教授”的直通车,先后有5位教师不靠论文靠教学拿到了教授职称。此举赢来了一片掌声,也引起了如潮的热议。
党委书记于文明:沈阳师范大学是辽宁省第一家通过吸纳社会资金实现“外延”跨越式发展的学校,这种通过自力更生突破发展瓶颈的成功探索被业界称为“沈师模式”。然而,我们并没有就此止步、固步自封,在“沈师模式”搭建起的更大硬件平台上,通过持之以恒的内涵建设,锻造核心竞争力,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和优势。如今,沈师又在全国“第一个吃螃蟹”,启动了“名师直接晋教授”的直通车。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教师是培养人才的关键,要确保学生享受优质教育,就要鼓励教师把大量的精力用在教学和培养人才上。然而,长期以来形成的“重科研、轻教学”的政策导向,使得教师热衷于搞科研,而忽视了对人才的培养,从而使人才培养的质量受到了极大影响。
记者:评价体系就是一个“指挥棒”。这个“指挥棒”不变,教师就必然要围着论文转。
于文明:我们进行名师评选,就是要用政策的“指挥棒”来引导教育“围着学生转,围着教学转”,让更多更优秀的人才脱颖而出。
选好公平秤关键是要调好“准星”。任何一个评价体系的建立除了需要设定正确的目标,还需要完善科学的路径。对于名师评选的条件,我们力图完备。比如我们规定:“教学名师奖”的评选条件包括长期承担本科基础课程教学任务;年均本科教学工作达到学校规定的本科教学工作量,能主动进行教学内容改革。积极参与课程建设,承担的课程获得校级以上(含校级)优秀课程称号;主持校级以上(含校级)教学改革项目,并获得校级以上(含校级)教学成果奖励;公共课、通识选修课学生评教结果满意率在85%以上;专业课学生评教结果满意率在95%以上;同时,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培养,有具体效果或成果;在评选程序上,我们力求严谨:一是基层单位自评推荐和资格审查程序相结合,二是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和师生公开投票相结合,三是师生座谈会评价和各单位推荐相结合。多角度考核教师,充分听取全校师生对候选人教学、科研和师德师风等各方面的意见建议。比如2009年评选,各参评教师所在单位自行设计的宣传展板展出后,全校师生共有5359人参加投票,体现了全校师生的广泛关注和极高的热情。经过四届评选,沈阳师范大学共选出14位教学名师,其中有5名老师搭上了“名师晋教授”的直通车。
记者:这有点像为学生选偶像,为老师找“粉丝”。
我从有关部门获悉,首届名师评选,在各单位上报的19名候选人当中,经过审查,其中两名因三年内受过学校教学工作方面的通报批评,而被取消评选资格;其余17名候选人经过全校师生投票,最后有7人当选。其中,6人是教授,只有软件学院的王学颖是副教授。按照学校“名师可以直接晋教授”的规定,王老师当年即被聘为教授,并按教授职称发放岗位津贴。
王学颖老师:这是近一个学期的“漫长”评选过程,我觉得很值。它反映了学校对教学的重视程度。
我们本科教学任务十分繁重,但是按照学校原来在职称评审方面的要求,科研条件是评审的硬杠杠,这就导致一些老师不能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教学中。有了这样一项政策后,老师们就有了努力的方向,至少在我的周围,已经有很多老师开始在教学上下工夫了。
黄淑伟老师:这段时间王学颖的人气特别高,学生们更爱上她的课。我今年已经近40岁,硕士学历,因为教学任务繁重,没有更多的时候搞科研,到了评教授的年龄,却还没有考虑参评。像我们年龄偏大的教师,原来评教授的希望很小,这项政策出台后,我感觉到“有奔头了”。
于文明:洪丽娣老师是吉林大学的文学硕士,从1989年7月至今一直在文学院从事古代汉语的教学与研究工作。每一次面对新一届的学生,她都要重新备课,精心设计每个教学环节。在沈师名师评选中,这位连年教学评估满意率达98%以上的教师光荣当选。
洪丽娣老师:教师每年面对的是不同的教学对象,他们成长的社会环境在变化,获取信息的渠道也日益增多。老师只有不断地更新知识,才能适应不同的学生和日益发展的社会需要。
记者:您如何让学生对古代汉语这门课感兴趣的?
洪丽娣:要消除学生对这门课的距离感,首先要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孙文博同学:洪老师有超强的记忆力,一节大课有200多人,洪老师能记住每个人的名字,她的所有精力都用在了学生身上。
张威同学:洪老师讲授的古汉语被学生们戏谑为恐怖学科。然而,洪老师能结合生活实际讲授理论知识,不古板,有活力,课堂轻松活跃。在她的努力下,许多学生都喜欢上了这门课。洪老师上课从不点名,但学生们从来不缺课。
于文明:这很“自然”:新政策的核心就是鼓励老师好好给学生上课,最终受益的当然是学生,如果老师把给学生授课当成副业,学生自然不会答应。在王学颖、洪丽娣等名师晋升为教授之后,今年选修她们所教课程的学生比往年要多得多。
朱立伟老师:我是沈师毕业留校的。本来喜欢写作,上了洪老师的课以后,受她影响,走上了古汉语道路,我为在从学士、硕士到获得博士学位的求学道路上遇到洪丽娣这样的老师而感到荣幸。
郝继东老师:评名师,评的是“师”。洪老师的师德、师品不负人民教师光荣称号。
于文明:提升教学质量更不是空话,一线教学名师直接晋升为教授是学校抓好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之一,现在看来,效果很好。目前,在沈阳师范大学以本科教学为本的理念早已深入人心,教学名师直升教授,成为拉动本科教学质量和水平不断提升的动力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