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在一国进入工业化中期后,便可能产生一批根植于当地文化、独具特色的企业管理模式。今天的中国正处于工业化中期后半阶段,在这样一个特定的历史发展阶段,中国企业一定也创造了各有特色的企业管理模式。尤其是随着我国市场化、工业化、国际化和信息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企业不断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管理方式,国有特大型企业青岛港颇具中国特色的企业管理为此提供了鲜活生动的实践案例。深入研究、总结这些创新案例和成功实践,对形成中国特色的企业管理方式,建立我国科学的管理理论模式和完善管理学科体系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青岛港特色管理的价值体系
现代管理之父彼得·德鲁克先生有一个著名论断,即:管理是一种实践,其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其验证不在于逻辑,而在于成果;其唯一的权威就是成就。青岛港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实践成效,为青岛港特色管理模式的科学价值提供了最佳注解。在我国沿海十几个大中型港口中,青岛港的陆向腹地条件并不是最有优势的,与其相距不远的上海港、天津港、大连港,以及俄罗斯的海参崴港,韩国的釜山港,日本的横滨港都是其强有力的竞争对手,但青岛港屡屡创造的发展奇迹却不得不令同行刮目相看。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青岛港年吞吐量仅有79万吨。而目前,它的年吞吐量已超过3亿吨,跃升为世界第七大港,同时已成为世界最大的矿石进口基地、中国最大的原油进口基地、最大的集装箱冷藏物流基地和煤炭、粮食、化肥、钢材的重要进口基地。
在我国数千家大中型企业中,青岛港也不是“轻装上阵”的国有企业。1988年港口管理体制改革时,它同样面临着人往哪里去,钱从哪里来,路向哪里走的三大难题。但青岛港坚持科学发展,坚持管理创新,不仅兑现了“不让一位员工下岗”的庄严承诺,而且创造了21年职工增长工资31次的发展奇迹。与此同时,20多年来,青岛港共为国家上缴各种税费150多亿元,相当于为国家贡献了20个上世纪80年代末期的青岛港!
关于青岛港的成功经验,专家学者、企业界同行和媒体记者实地考察后,大多认为它是值得深入挖掘的富矿,是其企业管理中坚持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科学管理理论,注重把传统伦理文化、红色经典文化、山东本土文化与国外先进管理文化有机结合,从而创造出的根植于本土文化沃土、极具中国特色的企业管理模式。
以“五爱”为中心的理想信念教育构筑了青岛港独具特色的企业价值体系的基本导向,也奠定了青岛港特色管理的群众基础。多年来,以常德传为班长的青岛港管理团队,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针,持之以恒地加强全港员工的理想信念教育,多种形式地开展了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港口、爱人民”为内容的“五爱教育”。在具体实践中,五爱教育各有自己的中心主题:爱党就是“永远听党话,永远跟党走,永远报党恩”;爱国,就是要“当好共和国的长子,当好祖国母亲的孝子”;爱社会主义就是“坚信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坚定不移地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爱港口就是“把青岛港当作自己的家来看护和建设”;爱人民就是“把员工当作自己的父母兄妹一样爱护、关心和照顾”。可以说,“五爱”已成为当代青岛港人的行为准则,是青岛港获得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在理想信念教育的基础上,青岛港人形成了“建设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营造平安和谐幸福家园”的共同愿景,明确了以“精忠报国、服务社会、造福职工”为主旨的企业使命,打造了以“一代人要有一代人的作为,一代人要有一代人的贡献,一代人要有一代人的牺牲”为主旨的青岛港精神。这些共同构建了青岛港的企业核心价值体系。
信仰、责任、发展、造福、以人为本、自强不息、苦练内功、继承创新,是青岛港管理模式的核心理念。来青岛港考察过的专家学者普遍认为,这些核心理念体现在企业经营管理和改革发展的整个过程中,渗透到企业机体的各个部分和环节;这些理念决定着青岛港管理团队作出重大决策、处理重大问题、进行组织沟通的各项行动,并且已转化为整个企业的内在一致性行为,成为青岛港企业生命体的核心元素和“全息基因”。
正是源于这一企业管理价值追求的源动力,使青岛港在2008以来的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中,面对全球货运量急剧下滑的严峻局面,依然有勇气提出“坚持科学发展不动摇,坚持增长指标不动摇,坚持造福职工不动摇”的工作目标。事实证明,通过全体青岛港人的不懈努力,在国内外港口生产普遍下滑的形势下仍然实现了逆势发展,其中,2008年港口生产同比增长13.3%,2009年同比增长5.1%。不仅如此,包括9500多名农民工兄弟在内的24000多名员工没有一人下岗,而且积极扩大就业,为国家分忧解难,还新招了近千名大专以上的毕业生。更令同行叹服的是,2009年,该港进行了实行局长负责制21年来的第31次增资改革,职工人均收入同比增长约10%,其中,农民工收入同比增长约16%。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青岛港人自豪地挺起了中国民族企业的脊梁。
青岛港特色企业管理的理论支撑
青岛港多年来的持续快速发展,得益于管理团队以事实求是为核心的科学决策和发展创造一切为核心的发展战略,更得益于该港以卓越绩效模式为核心的五级管理体系。青岛港把先进的管理思想成功地运用于企业实践中,形成了一个各司其职,各自为战,又是一个有机整体、具有强大合力的管理机制。在管理构架方面,青岛港内部推行的主要是垂直的金字塔式管理,从港口发展战略、建设规划等宏观管理,到班组建设、现场文明生产等具体事务管理,都由集团管理团队统一抓,形成了“集团为决策层,公司为经营层,基层为管理层,班组为操作层,车为执行层”的大管理格局。
文化是企业管理的基础,青岛港有机融合了传统伦理文化、红色经典文化、当代管理文化、山东本土文化四方面的思想精华,成为国有企业中独树一帜的企业文化。不仅如此,青岛港管理团队还将中外管理思想的精华融汇一体,结合本企业的实际,不断创新着自己的管理理论。其中,颇具青岛港特色的理论创新主要有:
1.“精忠报国论”。青岛港人认为“国有企业是促进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中流砥柱”;“‘国家队’的使命和任务,就是担负起我们该负的责任,在青岛港就是担负好‘精忠报国、服务社会、造福职工’三大使命。我们就是要对国家贡献了再贡献,当好国家的忠臣良将,就是要带领广大职工艰苦奋斗,建好我们的家园,过上幸福美满的好日子”。青岛港管理模式中始终贯穿了一条逻辑主线,那就是“发展创造一切”。常德传说:“唯有发展上去,我们自己才能生存、壮大,才能真正挺起国有企业的‘脊梁’,在国民经济中作出不可替代的贡献”;“发展问题解决不了,生产上不去,带领员工共奔新小康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发展是解决任何问题的最好武器,只要企业发展了,任何问题和矛盾都会迎刃而解”。青岛港以自己的发展实践了自己的诺言。
2.“长子责任论”。青岛港管理团队认为,国有企业是国家的长子,国有企业的企业家是国有企业职工大家庭的长子。“青岛港是‘国家队’,就是当好共和国的长子,祖国母亲的孝子”。他们认为,青岛港就是个大家庭,管理高层就是这个大家庭的“长子”,“上有老,下有小,都要尽心尽意地照顾好”。为更好地承担长子责任,青岛港的领导干部“五加二”、“白加黑”,为企业发展殚精竭虑(“五加二”是指五天工作日和两个休息日多在工作,“白加黑”是指领导加班是家常便饭)。此外,青岛港管理团队坚持“一心为民的志向、一身正气的胸怀、无私无畏的胆识、无怨无悔的心态、真抓实干的精神”(即“五种境界”),也深深感染着青岛港的每一位员工为加快企业发展尽心尽力。
3.“员工为本论”。青岛港管理强调“现在我们讲工人阶级当家作主,第一条是有岗位,第二条是有实惠,才是当家作主”;“作为现代社会,现代的文明,员工不仅需要物质上的关心,更需要思想上、人格上的尊重,必须保证每一个管理者,特别是领导要接受来自群众、员工的监督,特别是来自员工的舆论和批评监督”。在管理实践中,他们特别注重以尊重人在企业的主体地位为中心原则,激发员工的内在活力,开发员工的动力源泉,提高员工的全面素质,最大限度地调动员工的激情与智慧,实现员工的全面发展,要求企业文化建设必须妥善处理好“外来”与“本土”的关系,其中,本土化的文化是对企业历史和现有优秀企业文化的继承,更容易得到员工的认可,从而让员工更为积极主动地在自身岗位上发挥作用。
4.“岗位成才论”。青岛港多年来千方百计地坚持以人为本,搭建个人发展、成才的最大舞台,为个人成才创造新天地。青岛港企业文化的核心是尊重人、服务人、发展人。他们创造条件让员工立足岗位,苦练绝活,做到“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练什么,精什么”,层层组织员工大教育、大培训、大练兵、大比武,充分发挥广大员工的聪明智慧,开展大劳动,大竞赛,大比拼,开展创建“工人先锋号”活动,人人争先创优、比学赶超,人人都成为港口发展的有用人才。最值得一提的是,目前,青岛港以普通员工命名的员工品牌达近百个,“振超效率”、“孙波效率”等众多员工品牌频频见诸媒体,成为青岛港的特有现象,“练绝活、创品牌”在青岛港蔚然成风。据了解,现在,港口的每个行业、专业和工种都涌现出数名乃至数十名领军人物,造就了数以万计的“五好岗位”员工、数以千计的练就一身绝活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
5.“名利双收论”。任何一种管理过程,都要依靠人的积极性,因此激励机制是绩效管理的要求,激励的方式一般包括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两种手段。但是,在企业管理中,精神激励一度受到轻视。而青岛港管理的成功经验之一,就是明确地提出了要让有业绩的员工“名利双收”。在绩效管理中正确地运用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两种手段,以贡献为主兼顾公平,以计件工资、岗位工资、项目承包工资等多种分配形式与收入直接挂钩,做到成果与奖励一致、技能与津贴一致、贡献与表彰一致,充分调动了广大员工“干一流,争第一,创品牌”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6.“全员学习论”。创新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而企业创新需要以企业员工吸收、交流和共享知识为基础,组织学习是企业创新的必要条件。企业发展需要人才,而人才需要锻炼成长的舞台。这个舞台从哪里来?就是给员工创造学习的机会。青岛港不断加强日常的培训学习,他们以建设学习型组织机制为抓手,以建设高素质员工队伍为目标,以爱岗敬业和提高素质为核心,提出要工作学习化和学习工作化,同时较好地处理了学习与生产的关系(学习占用工作时间的,发给相应的薪酬),从而有效地树立了学习造就人才、人才支撑发展、发展提升岗位、岗位检验人才的全员学习创新发展的良好局面。青岛港全员学习已坚持多年,他们称之为“211学习”,即每个人每月集中拿出两个小时学习政治,一个小时学习业务新知识,一个小时学习技术新知识。集团所属的各公司都建立了完善科学的学习激励机制,把学习成绩与工资增长和职称评定挂钩,“学习就有收益,不学习就有损失”,从而使学习成了人们的自觉自愿行动。
青岛港特色管理的启迪意义
青岛港在创新管理方式的探索过程中,正确处理了一些重要关系,回答了我国企业管理与发展中面临的一些重大问题,这对我国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管理方式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第一,树立正确的企业使命观,处理好国家、社会与企业的关系。一个时期以来,有些国有企业为了赚钱,为了职工收益高,而忽视自己应承担的国家使命和社会责任等。这些问题的存在都与企业没有树立正确的使命观有关。在青岛港,他们坚持“精忠报国、服务社会、造福职工”的有机统一,很好地处理了国家、社会和企业的关系,还将企业使命转换为全体员工的共同愿景。青岛港人理直气壮地说:“我们作为国有企业的干部员工,就是要给我们的国家争口气。我们倡导的正气不见得能得到所有人的拥护,我们的主题思想教育活动当年就遭到了社会上一些人的贬低和议论,但是我们不怕,我们就是要轰轰烈烈当先进,当劳模,大张旗鼓树正气,就是要让那些不良风气败下阵去,就是为港口的发展、为国有企业的振兴,义无反顾地奉献到底”。国有企业不能把员工当作谋求企业利益的工具,这是青岛港始终坚持的原则。
第二,制定实施科学的发展战略,处理好企业改革、管理与发展的关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必须有对外部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必须能够制定并实施符合自身条件和外部环境变化的正确的发展战略。国有企业不仅仅面临根据市场变化制定发展战略问题,还必须不断通过深化改革、加强管理培育自己的“自生能力”,首先要把自己培育成为一个市场主体。青岛港在改革开放以来通过深化改革、加强管理、制定正确的发展战略从而促进企业大发展,始终坚持将企业发展的成果由全体员工共享。全体员工一心谋发展,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为国家作贡献。
第三,创新高效的组织管理体系,处理好传统文化、现代技术与管理制度的关系。中国特色的管理方式创新必须坚持“以我为主、博采众长、融合提炼、自成一家”,青岛港集团成功地将传统文化(含红色经典文化)与现代管理思想、科学技术(信息技术)有机地融合起来,并形成组织管理制度,从而保证了组织管理体系的高效运作,为企业发展创造了基于优秀企业文化和现代科技手段的制度化保证。
第四,构建和谐的人力资源管理,处理好领导方式、员工激励与民主管理的关系。战略的执行、组织的运作关键在于“人”,中国特色的管理方式的关键还在于能否针对我国企业员工特点形成一套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方式。这要求处理好企业领导、员工和集体的关系,而其中的关键则在领导方式、员工激励和民主管理方面。青岛港集团实施的民主管理、领导参加劳动、激励员工学习、关怀农民工等等,都是在这方面进行的探索和实践,很好地处理了领导、员工与集体的关系,构建了和谐的人际环境。青岛港在处理管理团队与企业职工关系的问题上,还有一个值得肯定之处,那就是青岛港正确处理城市工与农民工的关系。在青岛港的管理实践中,管理团队对城市工也就是体制内的正式员工与从农村招来的农民工二者一视同仁,把农民工也视为企业的正式员工,在各种激励举措中,对9500多名农民工平等对待。不仅在生活上对农民工照顾有加,还给他们创造条件成才,有的农民工已进入青岛港的管理中层。
根植于中华文化沃土、充分借鉴中外先进管理思想,充分实现与本企业文化有机对接基础上而形成的青岛港管理模式,是一个被实践证明有效的特色管理模式,值得更多的企业学习和借鉴,对搞好搞活国有企业、构建和谐社会都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青岛港集团管理创新”调研组成员:吴家骏、郑海航、黄群慧、黄如金、林红梅、孙明泉、张雁;执笔:孙明泉、黄如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