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春节前,青岛啤酒集团员工收到公司生产管理总部发来的一张特殊的新年贺卡。在这封拜年的贺卡中,青啤人相互约定和承诺,春节期间少放一挂鞭炮、减少粮食浪费、节约水电、不使用过度包装物、多乘坐公交车、春节聚餐拒绝一次性筷子使用……
这些创意的提出者,正是青啤集团董事长金志国代表。他连续多年提出加快《循环经济法》立法,并参与《循环经济法》的立法工作。在他看来,减少企业价值链的碳足迹,是关系子孙后代、体现商业文明进步的重要表现。
金志国代表的“低碳经”从他熟悉的酿酒行业开始说起:“中国啤酒行业的产量虽然已经连续八年居世界第一,但我国食品业的28个行业中,啤酒属高消耗高排污行业,其特点是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而发展模式则是典型的‘外延型增长模式’。这种发展方式势必遭到低碳经济的淘汰。”
金志国介绍,早在1999年,青啤便启动了“啤酒高效低耗酿造技术的开发与应用”项目,经历8年的艰苦努力研发改进,该项目荣获2006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该项技术自2003年开发后,推广6年,在没有增加设备投资的情况下,新增产量817万吨,相当于一个20万吨的大型啤酒厂40年的产量。节约的用水量相当于青岛城市近77天的供水量,达到6393万吨;累计节约的用电量可供青岛城乡居民使用77天,达到85245万千瓦时;节约标煤95.88万吨,累计节约资源成本12.41亿元。
“这正是科技的力量,也正是‘低碳经济’的未来。”金志国建议,中国品牌只有完成从价值链最低端的制造环节向“微笑曲线”的两端品牌和技术高端的转移,才能真正实现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型。没有强大的技术支撑,就永远没有话语权。
金志国说:“以低碳为契机,催生企业运营模式升级,将成为企业新的竞争能力和后危机时代的经济趋势,并代表着一个国家社会发展的新文明程度。”
(本报记者 杨亮采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