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拉萨3月10日电(记者益西加措 通讯员冯骥)“援藏‘门巴’(藏语医生的意思)的到来,是我们的福音啊。”60多岁的老阿妈益西拉珍说。益西拉珍患肝脏多发性囊肿数年,曾先后做过两次手术。去年,她的病症再次复发,在拉萨市人民医院就诊中,援藏医生刘希胜用娴熟的技术,仅用短短的几十分钟时间,便有效地缓解了她的病痛,老阿妈当场就能下地活动。为感谢治病之恩,老阿妈的家属特意将一面写有“医术精湛赛华佗、热情周到暖人心”的锦旗送到刘希胜手中。这面锦旗也道出了高原人民对援藏“门巴”的赞扬和感激之情。
自对口援建拉萨市以来,北京、江苏两省市在大力加强卫生服务硬件建设的同时,从拉萨市实际需要出发,进一步创新援藏方式、拓宽援藏渠道,不断加大医疗技术支援力度,使受援地区的卫生服务保障能力逐步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和群众健康需求相适应。近三年来,两援藏团队共向拉萨市7个县派出48名医疗援藏干部,其中技术援藏医生达45人。对口援藏医生共挽救危重病人500多人,开展义诊2万多人次,为当地医疗卫生部门提出合理的、富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60多条。
拉萨市卫生局副局长、援藏干部路明介绍,当前,西藏卫生工作已由“缺医少药”变化为如何“看得上病、看得好病”。我们要通过“造血型”援藏,致力于提高受援地区医务人员的整体素质,增强卫生服务能力,逐步缩小西藏与内地的差距。
在援藏医生的帮助下,拉萨市各县区医疗系统在技术领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拉萨各县医院相继在剖宫产、肝包囊虫摘除术、胃大部切除术、膀胱切开取石术、骨折内固定等内地医院常规手术领域内,实现了“零”的突破,一个又一个的“第一例”,让广大农牧民群众看到了现代医学的力量,也逐步影响了他们看病就诊的习惯。数据显示,近三年,拉萨市各县医院年门诊量逐年增加,目前已达到20余万人次,比2007年增长了近1倍。
留下一支“带不走”的队伍,是两省市卫生援藏团队的共同目标。着眼于西藏卫生事业的长远发展,北京、江苏的援藏医生充分发挥“传、帮、带”作用,积极开展业务培训班、手把手的指导以及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形式,加强卫生行政部门和医疗单位的人才培养工作。三年来,对口技术援藏医生共为拉萨各县联系选派80多名医护人员到北京、江苏等地进行免费深造,为地市以上医疗单位培养了一批学科带头人,为各个县级卫生服务中心培养了一批技术骨干。
“原来我们医院连剖腹产手术都开展不了,主要是技术力量达不到。现在能大量开展剖腹产,包括子宫切除这样的大手术也可以做了。”拉萨妇幼保健院院长拜有庆向记者介绍,“援藏医生把先进的管理理念带进来,通过建章立制,规范操作程序,带来了新疗法、新技术,帮助当地医生提高了技术水平,受到当地各族人民的欢迎和拥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