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0年03月08日 星期一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探讨文化产业发展之路

    专家解读中国文化产业“云南现象”

    作者:记者 任维东、李慧、董山峰 《光明日报》( 2010年03月08日 10版)

        本报北京3月7日电(记者任维东、李慧、董山峰)正当参加两会的代表委员围绕政府工作报告中“要大力加强文化建设”热烈讨论、献计献策之时,由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光明日报社联合主办的中国文化产业“云南现象”座谈会今天在京召开,中宣部、文化部、新闻出版总署、国家旅游局等部门领导和文化产业界知名专家齐聚一堂,探讨“云南现象”的内核和启示,为西部地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借鉴。

        中共云南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张田欣出席座谈会时介绍,近年来,云南大力推进民族文化强省战略,在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上取得明显成效。初步估计2009年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360亿元,占全省GDP的5.9%,在一个典型的集民族、边疆、山区、贫困四位一体的西部欠发达地区,探索出了一条有别于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区域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新途径,形成了独具一格的“云南现象”。

        与会专家认为,“云南现象”是我国全面推进文化体制改革、进一步实现文化产业又好又快发展、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有益实践。云南文化产业发展路径探索,对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丰富完善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方式,推动西部地区文化产业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启示和借鉴作用。“云南现象”表明,文化产业是经济欠发达地区落实国家生态文明建设规划、发展循环低碳经济的理想选择。

        专家建议:如何从“云南现象”升华为“云南模式”,应成为21世纪云南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重点探索的问题。文化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应该成为云南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过程中推动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这种发展模式将为经济欠发达地区带来充分的发展自信,在不破坏生态、不改变环境的前提下,推动经济欠发达地区全面整合区域文化资源,培育区域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构造独特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使云南乃至西部地区各省市、甚至中国其他经济欠发达地区走上一条区域经济跨越发展的阳光大道。

        全国人大代表、本报总编辑苟天林在座谈会上指出,在不久前举办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专题研讨班上,胡锦涛总书记发表了重要讲话,提出了八条重要意见,其中第七条专门提出要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也强调要发展文化产业,鼓励文化创新。云南省在文化体制改革进程中,大力推进文化强省战略,文化产业发展上取得明显成效,形成了“云南现象”。光明日报于2010年1月20日在文化体制改革版刊发报道《文化产业发展的“云南现象”》,全方位诠释云南文化体制改革、民族文化繁荣、文化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引发了文化产业和学术界对“云南现象”的广泛关注和讨论。此次座谈会进一步总结“云南现象”,对发展文化产业、对搞好文化产业报道,很有意义。 

        国家行政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周文彰,中宣部体改办主任张晓虎,国家旅游局副局长杜一力,文化部政策法规司司长韩永进,文化部文化产业司司长刘玉珠,新闻出版总署产业发展司司长范卫平,国家旅游局政策法规司司长张坚忠,国家行政学院社会文化部副主任、博士生导师祁述裕,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中国文化产业》杂志社主编、博士生导师范周,上海交通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基地主任、博士生导师胡惠林以及中国文化报·文化产业周刊主编崔成泉等领导和专家参加了此次座谈会并发言。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和本报相关部门的同志出席座谈会。本报副总编辑何东平主持座谈会。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