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三月,春光怡人。沈阳农业大学教授陈温福代表的心气也和小阳春的天儿一样。去年年初,走进沈阳北站,看见成群结队的农民工背着大包小裹,神色黯然地从“长三角”、“珠三角”返回东北,这位布衣情怀的教授忧心忡忡。一年后的3月2日,当再次踏上站台,看到一列列“民工专列”满载着成千上万农民工的梦想驶向春天,去填补沿海地区200多万个“虚位以待”的岗位时,他的嘴角终于露出了如释重负的笑容。
从“民工慌”到“民工荒”,昭示着中国经济重新回到快速发展的轨道。“企业订单多了自然要招工。有数据显示,去年第三季度全国外出务工劳动力的月均收入为1455元,环比增长2.5%。还有一个数字,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在去年超过50%——这表明,中国经济经受了新世纪以来最严峻的考验。”吉林省旅游局局长石国祥代表说。
去年年初,美国《时代》杂志称,中国“是个身陷囹圄的大国”;近日,俄罗斯《独立报》发表文章,赞扬中国是世界经济火车头——的确,进入2010年以来,“中国功夫”又书写了一段新的传奇。
破解危机的漂亮“组合拳”
2009年,全球车市风雨飘摇,中国车市却一骑绝尘,以产销1300万辆的佳绩领跑世界,成为全球第一大汽车市场。广汽本田总经理曾庆洪代表说,从“汽车产业振兴规划”到“汽车下乡”,一系列利好政策推动了汽车消费,尤其是广大中西部地区的二三级城市和农村市场的强劲启动,为中国车市安装了强大的引擎。
同样得以施展“拳脚”的,还有浙江富润集团董事长赵林中代表。2008年底,国际金融危机引发出口严重萎缩,面对这一致命打击,他率先疾呼“救救中国的纺织业”。
令人欣慰的是,国家出台纺织业振兴规划后一年,中国纺织业果然峰回路转:当出口对整个行业增长的贡献率滑坡时,强大的内需恰好补上了这个缺口——规模以上企业内销比重首次突破80%,农村市场的需求成为服装消费的新增长点。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陈佳贵代表高度评价国家应对危机打出的“组合拳”。“四万亿元投资‘出拳快’、‘打得准’;出口、投资、消费‘三驾马车’一起发力,并驾齐驱;11个产业振兴规划起点高,效果好。‘十八般武艺’同时亮相,可谓及时遏制了中国经济的下滑。”
持续发展中的“中国短板”
走过困难的2009年,迎来复杂的2010年,中国“组合拳”还能否“打遍天下”,继续在后国际金融危机时代“大施拳脚”?
“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是暂时性的,但在危机中暴露的外经贸结构性矛盾则是长期性的。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国经济仍然面临着巨大挑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代表说,随着人民币继续升值、工资水平上升、资源环境压力加大,中国外经贸传统的低成本扩张模式已经走到尽头。
的确,60年前,我们用的还是“洋钉”、“洋火”、“洋油灯”;现在,世界各地的日用品一半以上都印着“MADE IN CHINA”——当然,我们也为此付出了非常沉重的资源和环境代价。“50年代淘米做饭,60年代洗衣灌溉,70年代水质变坏,80年代鱼虾绝代。”这首广泛流传于辽河流域的民谣,曾是我国境内多条大河的真实写照。全国政协常委、江西省工商联主席黄代放坦陈:“同国外企业相比,我国企业的竞争力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物质资源的高消耗、高污染和廉价劳动力来实现的。”
中国的人均资源、能源拥有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但消耗量却远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据统计,我国单位生产总值综合能耗,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3.8倍、美国的4.3倍、日本的11.3倍,而工业劳动生产率只有美国的5%。“用工荒正是这种内外环境裂变的结果,是中国人口红利危机。”全国人大常委、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蔡昉指出。
著名经济学家郎咸平在很多场合都讲过一道算术题:把全国人民的工资收入加在一起,除上国家的GDP,得到一个数字做比较——欧美最高,大约是55%;中国是8%,在全世界最低,甚至不如非洲国家(20%左右)。蔡昉指出,中国传统经济发展路径已难以为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迫在眉睫。
今年春节刚过,国内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齐聚中央党校,研讨的主题就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暴饮暴食”型的发展方式。胡锦涛总书记在研讨班上发表讲话,用了50个“加快”,强调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性和紧迫感。
中国的巨轮,在绕过一片险滩之后,又面临着一座巨大的冰山……
加快转变的“中国功夫”
党的十四大提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党的十七大提出“转变发展方式”,今年初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又提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从“增长”到“发展”,两字之差,体现的却是执政党发展理念的重大变化和升华。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一道世界性考题,各国已思考了逾百年,中国才刚刚介入十几年。然而,“等不起”、“慢不得”、“坐不住”,国际金融危机形成的倒逼机制,客观上为我国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了难得机遇。
传统经济增长模式更强调产出和量的增加;而新的发展方式更注重质的提升,是质与量的统一,是在充分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让经济发展的成果更多地体现在改善民生上。全国政协经济委副主任郑新立指出,我们不仅要重视经济的发展,更要重视社会发展,让人民共享发展的成果;不仅要从数量上成为当之无愧的“大国”,更要从质量上成为名副其实的“强国”。
从1992年提出“转变”,至今已18年了,我们“转”得执著而艰难。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既是一场攻坚战,也是一场拉锯战,我们不仅需要一身“硬功夫”,敢于打硬仗,还需要下“苦功夫”,能打持久战。后国际金融危机要求我们必须拿出“壮士断腕”的勇气。
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推进自主创新,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党中央高屋建瓴,指出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方向。“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首先要‘换脑筋’,彻底改变传统的惯性思维,转变发展理念。”上海市嘉定区委书记金建忠代表指出。
何谓“换脑筋”?金建忠代表对此解释道:“首先,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统筹收入分配、环境保护、民生改善等各个方面,真正促进发展方式朝着有利于人和社会全面发展的方向转变;其次,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干部不仅要抓任期内的工作,还要做打基础、管长远的工作——即使这些工作一时难以见成效。此外,还要培养与时俱进的发展思维,在前进道路上不断涌现的新事物、新概念对原有知识结构、发展思维提出了新要求,领导干部需要不断‘充电’。”
从侧重物质指标转向注重以人为本;从侧重经济数量转向注重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从侧重经济发展速度转向注重经济社会事业协调发展;从侧重现实成就转向注重可持续发展后劲——在科学发展的激昂旋律中,面向世界,“中国功夫”再一次惊艳亮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