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邀学者:国防大学 林东
□主持人:本报记者 陈劲松
编者按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以什么样的战略思维审视当代军事斗争,对于我军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在实践中创新发展军事战略,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就这个问题,本栏主持人请国防大学副教授、战略学硕士研究生导师林东发表看法。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军事战略走过了赢得和平与保卫和平两个历史阶段。今天,随着国家利益的拓展,国家安全需求的同步增长,我国军事战略跨进提升和平质量、追求持久和平的新时期。
战争与和平不再割裂
主持人: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上发生了几起局部战争;进入新世纪以来,国际恐怖活动又接连不断,这对于改变人们关于战争与和平的观念产生了什么影响?
林东:总体上讲,无论是局部战争,还是国际恐怖活动,都没有改变和平与发展的世界主题。相反,这些局部战争和国际恐怖活动,让人们看到,战争来得快,去得也快,战争与和平之间已没有明显界限,不再割裂。在这种情况下,为本国谋求更稳定的和平环境,正成为各国军事转型的共同指针。
主持人:冷战结束后,出现了和平时期军事斗争的新概念,形成了战争与和平时期军事斗争两种不同模式、不同结构的战略观。比如,美军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提出的“非战争军事行动”,脱离战争体系而独立运用。怎么能说战争与和平之间已没有明显界限呢?
林东:是“9?11”以来不稳定的形势,改变了人们对战争与和平的认知,正如反恐战争可以存在于和平之中,和平同样也存在于危机、冲突之中,战时与平时交叉重合,战争与和平的界限变得模糊起来。从阿富汗战争到伊拉克战争不难看出,关于战争全局的思维正在从交战过程,扩大到战前的威慑与部署、战后的稳定与重建;反过来,关于和平时期的战略思维也跨进战争的边际。这使人们将战争全局与和平时期军事斗争的全局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一个连续的、同一体系下的军事斗争全局。
信息到哪里,战略就要进入到哪里
主持人:与冷战时期政治经济高度对立的斗争形态相对应,机械化时代的军事战略强调力量的较量,以战场决胜来评价战略成败。那么,在信息化时代,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军事战略的着眼点应放在何处?
林东:信息化时代的军事战略要与经济全球化相适应,应通过强调军事力量的“灵巧”运用,与政治经济手段相配合来达成战略目的,以军事与政治经济的综合效益评价战略得失。一是要追求武力运用的最佳点,而不是追求绝对战胜,尤其避免军事上的全面较量。这是因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政治经济交往方式,改变了军事战略的运行环境,你死我活式的战略思维不再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二是超越单纯的军事角度,发掘军事与政治经济多领域综合作用的切入点,形成综合效益,而不是谋求单一的军事效益。军事与外交、经济、法律、媒体跨领域联合行动,可以达成“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理想状态。
主持人:随着我国加入WTO,我国商品、资本、货币开始走向世界,在更广的空间、更大的范围内追求并实现和平,成为我军维护国家利益的必然选择。
林东:信息到哪里,战略就要进入到哪里。
主持人:何以这样说?
林东:时代迫切需要运用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等一切资源、手段来进行军事斗争的战略理论,我称之为“全球战略理论”。这一理论较之传统战略理论,有三个超越:一是超越方向性防御的局限。机械化时期,兵力所及的空间决定着战略所及的空间,战略防御往往受地理的影响而呈现多个独立的防御方向。但在信息化时代,任何一点的武器都可在短时间内投射全球任何地点,反过来,任何一点都会遭到全球各个地点的打击。地区性或方向性防御正在被全球化所改变。“全球战略理论”要求军事战略把针对各个方向的防御统筹起来。这就是“信息到哪里,战略就要进入到哪里”的道理。二是超越地缘战略的局限。自工业时代以来,人们喜欢寻找世界地理的中枢,或是以本国为地理中心建立地缘战略。虽然大国的地缘战略已经具有世界眼光,但还远不是全球化视野。全球战略理论要求将地缘关系统筹在全球关系建构的框架之下,形成地缘战略的有机整体。三是超越“大战略”理论的局限。产生和发展于20世纪的“大战略”理论,注重把外交、军事和经济三大领域结合起来赢得世界大战的胜利,但这在和平与发展的新潮流下已经不够了。今天,我们需要开拓视野,统筹战争与和平的一切方法,将“大战略”理论深化和转变到竞争、合作、冲突多元复杂的历史内涵上来,从而改变原有的战略观,乃至重塑战争理论。
不再追求消灭敌人,而是控制敌人、支配敌人
主持人:用“全球战略理论”指导未来战争,可以塑造出什么样的战争理论?
林东:我认为,可以塑造出“灵巧的全维战争理论”。这一理论主张的新战争路线主要有两条,一是主张发展包括军事与非军事手段在内的全维手段,二是巧妙地集成运用所有手段,保证作战行动与政治目标之间的高度匹配,并且可以灵活调节,避免落入战略对决中去。这一理论不再追求消灭敌人,而是控制敌人、支配敌人。
主持人:不消灭……控制敌人,能做到吗?
林东:较以往军事战略主导的战争理论,“灵巧的全维战争理论”通过以下转变来实现控制敌人、支配敌人的目的:(1)从立足军事上消灭敌人,转向综合运用政治、经济、军事诸多手段达成目的。(2)从立足武力解决,转向服务于政治解决有效运用和管理武力。(3)从把敌人当成一块铁板来打,转向把敌人分解为不同的对象,并采取不同的手段区别对待,力争瓦解和瘫痪敌人战争机器,形成按目标管理的战争图景。(4)从注重军事力量的坚不可摧,转向关注国家行政、经济、社会与军事诸系统的整体耐力。(5)有限的军事行动与广泛的非军事行动相结合,实施跨领域多元一体的联合行动。(6)将战争视作从一种和平状态向另一种和平状态强制转变的过程,把军事打击与重建和平作为一个整体战略计划去考虑。
军事斗争的重心,从打赢战争向保障安全目标前移
主持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适应不断发展的国家安全利益需求,我国应如何拓展军事战略的职能?
林东:首先,在履行好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等基本职能的同时,要把应对恐怖主义、分裂主义、极端主义等非传统安全威胁纳入军队职能体系,强调维护经济安全职能,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深化军队为经济发展保驾护航的使命任务;强调维护社会安全职能,让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远离恐怖暴力和自然灾害威胁;强调维护境外安全职能,响应国家保障对外经济交往中的国家资产与公民人身安全的新要求。其次是要拓展维护地区安全和全球安全的职能。随着我国外向型经济比重增大,外部环境安全与否,越来越直接影响到国家经济生活;与此同时,我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日益增长,这使维护世界和平、承担国际责任与保障国家利益高度统一起来。
主持人:近年来,国际维和、国际救援、国际护航等多样化军事任务,对于大幅度改善国家战略态势有何意义?
林东:应当说,国际维和、国际救援、国际护航等多样化军事任务为我们打开了新的战略博弈空间,认清并开拓这个战略新空间,将大幅度改善国家战略态势。履行这些多样化军事任务,首先有利于构筑“非零和”军事博弈新舞台。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深化,相互依存的国际关系日趋紧密,共同应对非传统安全威胁的理念被广泛接受,越来越多的国家突破“非敌即友”的框架,正在形成合作、竞争、对抗相互交织的战略舞台。其次有利于发展军事交往新手段。10多年的“上海合作组织”军事合作实践,对改善我国的安全环境,维护我国的安全和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事实说明,当今世界合作伙伴越多,安全态势就越好;反之则越差。第三是有利于重新安排战略布局。军事交往手段的发展,为战略筹划提供了暴力与非暴力方式的多种策略选择。根据整体需要,战略博弈的新空间将在军事与外交、经济、法律、舆论诸领域的结合部快速扩展,主动调整战略布局,发掘新的战略利益生长点,有利于实现多元力量综合制胜的战略目标。
主持人:伴随战略博弈方式的复杂化,在和平发展环境下军事对抗的方式有何变化?
林东:目前,世界军事对抗正转向战争与和平的交汇处,武装冲突的爆发点从国家领土疆域转移到利益前沿,对抗的方式向准战争、次战争发展,发生在国家边缘地带的低强度冲突和微型战争,迅速成为国际矛盾、地区矛盾释放的新形式。
主持人:军事对抗方式的变化,对军事战略产生了何种影响?
林东:这要求我们在制定军事战略时,将军事斗争的重心从打赢战争向保障国家安全、遏制危机和冲突前移,着力预防各种可能爆发的突发事件,防止不利事态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