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09年11月14日 星期六

    中亚地区一体化进程任重道远

    作者:张春友 《光明日报》( 2009年11月14日 08版)

      以“开放合作对话”为主题的中亚地区一体化及经济合作论坛13日在哈萨克斯坦最大城市阿拉木图举行。来自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俄罗斯及美国的政府官员、知名专家及学者参加了此次论坛。与会人员充分讨论了中亚一体化的前景及可能性,并提出了一系列建议。尽管中亚国家均为前苏联加盟共和国,在人文、历史、交通等领域有着千丝万缕、难以割断的联系,但独立18年来,各国间政治互信不强、市场经济发育不平衡、水资源竞争加剧等问题在短期内难以调和。可以说,中亚地区一体化进程仍任重道远。

      早在1994年1月,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三国就已经签署了《建立统一经济空间条约》,声明将实现商品、人员、资本和劳务的自由流通,最终建立关税联盟和货币联盟,显示出独立后的中亚国家建立一体化的坚定决心。1999年3月,塔吉克斯坦正式加入中亚经济共同体,至此,中亚五国中除在国际上一直保持“中立国”地位的土库曼斯坦外,均已表现出一体化的发展态势。15年过去了,期间,中亚各国虽签署了一系列政府间多边或双边协定,但始终没有实际性进展,一体化仍然停留在纸面和讨论阶段。

      哈萨克斯坦举办此次论坛的目的在于广泛征求各方意见,讨论中亚地区一体化的优势,寻找中亚国家发展互惠合作的新途径。论坛分别讨论了经济一体化、水利资源合作、经济危机形势下的投资及科技合作、文化及人文交流领域的发展等议题。就一体化的具体问题,与会专家与学者存在不同的观点和意见,但大家普遍认为,中亚地区一体化的进程必须保障各国经济利益及维护国家主权完整,同时,这一过程必须是分阶段和逐步进行的。与会专家认为,中亚地区一体化下一阶段优先工作方向将是扩大和调整市场基础,通过积极参与及合理的国际劳务分工,促进相互贸易及经济增长,提高企业及民族商品的革新潜力及国际竞争力,加强吸引外资的力度,缩小中亚国家间居民生活水平的差距。

      俄罗斯莫斯科大学后苏联空间信息研究中心主任弗拉索夫认为,中亚国家必须建立培养和储备干部机制。建立强大而有效的经济,如果不解决人才竞争力问题,不提高教育水平是不可能实现的。中亚国家在干部培养及人才储备方面的统计数据是令人失望的,为此,必须建立在行政管理、商业、健康保险和教育等多领域的培养和储备干部机制,为所有中亚国家培养本国的干部精英。

      哈萨克斯坦科教部经济学院院长萨布杰恩认为,中亚地区一体化需要建立自由贸易区及共同的经济空间,减少政府行政干预及杜绝经济活动中的腐败及受贿问题,建立真正意义上的市场经济,使其具有“现实的投资和贸易条件”。谈到过去这些年一体化的过程时,他强调,中亚国家政治和经济一体化的广泛基础并未形成,国家间因考虑各自利益而调整双边关系的同时,影响了一体化机制的运行。萨布杰恩建议,中亚国家应联合建立高新技术中心,在全球经济中占有自己应得的位置。

      政治上难以相互信任,市场经济发展不平衡、腐败严重、水资源斗争加剧及美国、俄罗斯在中亚地区的大国博弈等等因素相互交织作用,中亚国家为维护本国利益最大化,均采取了灵活、积极、务实的内政及外交政策,相互间斗争及合作此消彼长,这必然给一体化进程带来诸多的困难。尽管如此,中亚国家在现实中所面临的诸如毒品走私、恐怖主义威胁加剧等共同威胁又要求一体化必须进行下去。未来中亚各国之间,尤其是哈乌、吉乌、塔乌等双边关系的发展变化都将潜移默化地作用于一体化的进程。要在拥有6000万人口的广大中亚地区建立政治、经济一体化,可谓困难重重,任重道远。(本报阿斯塔纳11月13日电 本报驻阿拉木图记者 张春友)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