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09年11月03日 星期二

    “北有王麻子,南有张小泉。”北京“王麻子”2003年申请了破产保护。同为“中华老字号”的杭州张小泉剪刀厂正面临新一轮城市建设的冲击——

    杭州张小泉剪刀厂不宜拆迁

    梅芳燕 叶辉 《 光明日报 》( 2009年11月03日   07 版)
    中国新闻奖名专栏

        10月中旬,杭州张小泉集团有限公司位于大关路一侧逾半个世纪的一间厂房、一幢办公大楼及厂区大门建筑被拆,这个被列入杭州市工业遗产保护目录的老厂房面临被全部拆迁的厄运。杭州张小泉剪刀厂正受到新一轮城市建设的冲击,346年的历史与文化传承面临中断的危险。

     

        据张小泉集团董事长张国标介绍,9月下旬起,杭州市拱墅区运河改造二期工程进入全面施工阶段,大关路至上塘高架一带,因道路拓宽,公路旁的建筑被大规模拆迁,而地处大关路33号的“中华老字号”张小泉的老厂房,则被要求在2010年前完成整体搬迁。剪刀厂方经理告诉记者“我们只是接到了拆迁通知,但并没有要求我们签字表示同意或者不同意,部分厂房就被拆了。”

     

        九届全国人大常委、浙江省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委员会主任、浙江大学教授毛昭晰亲临杭州张小泉老厂区考察,他呼吁:“杭州张小泉剪刀厂是珍贵的工业遗产,若无特别重大的原因,不宜拆迁。张小泉剪刀生产的72道传统工序亟待恢复与传承。”

     

        “悠悠历史三百载,小小剪刀五洲爱”

     

        作为我国第一批“中华老字号”,张小泉的历史源远流长。杭州是张小泉的发祥地,也是张小泉的发展、繁荣地。早在明万历年间(1638年),徽商张思家携子张小泉在黟县开设一间剪刀铺,号“张大隆”。明末,张小泉为谋得更大发展,举家迁至杭州,在吴山北麓大井巷开起剪刀作坊。不久,由于声名远播、生意红火,遭人冒牌。清康熙二年(1663年),张小泉将“张大隆”牌子改名为“张小泉”。“张小泉”品牌由此而来,并在杭州生根发芽。

     

        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乾隆皇帝二下江南时曾微服到“张小泉”剪刀店买剪,带回宫中供嫔妃使用。因反响颇佳,张小泉剪刀被进贡为宫中用剪。乾隆皇帝御笔亲题“张小泉”三字,赐予杭州张小泉剪刀铺。从此,张小泉”剪刀又被称为“宫剪”,名扬南北。

     

        据《杭俗遗风》记载,至同治年间,张小泉”剪刀已被公认为驰名类地方产品,作为“杭剪”的唯一品牌,与当时颇负盛名的“杭线”、“杭粉”、“杭扇”、“杭烟”并称为杭州“五杭”。

     

        1929年,在首届“西湖博览会”上,张小泉剪刀成为抢手货,中外客商争相订购,张小泉剪刀获得了首届西博会特等奖的最高荣誉。

     

        1952年5月,杭州市政府以“张小泉”为基础,把分散经营的制剪作坊集中,组建成五个制剪社。此后,毛泽东在《加快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一文中特别指出:提醒你们,手工业中有许多好东西,不要搞掉了。王麻子、张小泉的剪刀一万年也不要搞掉。我们民族好的东西,搞掉了的,一定要来一个恢复,而且要搞得更好一些。”在领袖的指示下,1956年,国家拨款40万元,加上地方自筹20万元,共计60万元,筹建杭州张小泉剪刀厂,厂址选定在杭州大关路33号,即现在张小泉集团有限公司所在地点。

     

        从1965年至1988年,张小泉”剪刀在全国剪刀质量评比中均排名第一,成为中国刀剪业唯一的“五连冠”。1979年,张小泉”剪刀获国家质量银奖奖章,同年被评为轻工业部部优产品。此后,张小泉”品牌被陆续认定为中国著名品牌、全国消费者信得过产品等。据统计“张小泉”系列产品共获全国金奖7次,银奖6次,各类系统内和地方政府颁发的奖项近600次。

     

        1997年“张小泉”品牌荣获中国刀剪行业第一个驰名商标。2002年“张小泉”获世界原产地注册保护。2006年,“张小泉”被重新认定为第一批“中华老字号”,同年,张小泉”剪刀锻制技艺被国家文化部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张小泉剪刀厂前途堪忧

     

        “北有王麻子,南有张小泉。”北京“王麻子”在长江以北地区几乎家喻户晓,市场占有率曾达50%以上。但是在现代化大工业的冲击下,至2002年,据悉王麻子剪刀厂负债2779.98万元,2003年,无奈之下终以一纸文书申请破产保护。此时,同为“中华老字号”张小泉的发展,显得弥足珍贵,但是在工业化和现代化城市建设浪潮下,其发展情况不容乐观。

     

        据2007年统计数据显示,杭州张小泉剪刀厂职工平均年龄达47岁,场内生产设备停留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处于半机械半手工状态,产品开发陈旧,销售渠道不畅等问题突出。

     

        2007年11月,富春控股集团以增资扩股的方式控股张小泉集团有限公司。公司改制后,富春控股集团为杭州张小泉剪刀厂的发展注入了大量资金,并引进了德国先进生产设备。同时,邀请英国著名品牌公司对“张小泉”这一品牌进行重新梳理,引进本科及以上人才200多名。产品的开发从剪刀扩展到五金日用品、美容、园艺用具、礼品等6个系列300多种。在销售上,办事处、电子商务、外贸等全面启动。截至2008年底,厂内职工平均收入水平同比实现翻一番。

     

        正当杭州张小泉剪刀厂日益崛起时,杭州市政府运河二期工程开始实施。根据工程要求,位于大关路33号的杭州张小泉剪刀厂需于2010年前完成整体搬迁,腾空后的厂区土地计划为住宅用地或将公开拍卖。

     

        为配合运河周边环境的保护与改造,拱墅区政府对运河周边历史街区进行了保护与修复,并对大关路一带的房屋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拆迁,计划用三至四年时间打造占地160余公顷的运河商务区。与张小泉剪刀厂隔河相望的拱墅区运河商务区块核心区近300亩综合地块,已于去年年底以43亿余元拍出。张小泉剪刀厂的前途堪忧。

     

        根据以往老字号的教训,搬迁将导致张小泉剪刀厂技术人才流失、文化记忆中断,特别是由张小泉首创的“镶钢锻制”技艺将面临失传。因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手工锻造师施金水、徐祖兴年事已高,如果再不传承“镶钢锻制”可能成为历史。

     

        其中让人费解的是:运河的综合保护与开发利用和具有悠久历史的张小泉为什么无法相融?这种推倒重建、以新换旧的方式,对依旧保持生命力的中华老字号的发展是促进还是阻碍?

     

        专家呼吁保护工业遗产

     

        上世纪80年代以来,城市建设高潮迭起,建设性破坏已成为城市历史文化遗存消失的主因。

     

        面对这种建设性破坏现象,毛昭晰忧心如焚,为保护文物奔走疾呼。他的正直敢言使许多珍贵的历史文化遗存得以保存,如绍兴城区轩亭口秋瑾烈士被害处的秋瑾纪念碑、嵊州的古戏台、杭州的胡庆余堂等,为今天留下了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遗存。特别是我国第一批中华老字号之一胡庆余堂的保存犹为可贵。

     

        1985年,因城市建设需要,胡庆余堂位于大井巷的老房子面临拆除。毛昭晰闻讯立即赶赴现场调查,并四处奔走呼号。他的

     

        呼吁引起了有关领导的重视,胡庆余堂最终被保存下来。

     

        此后,胡庆余堂古建筑群被辟为我国首家中药主题博物馆。1998年,胡庆余堂被认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如今胡庆余堂已成为杭州市旅游的金名片,其中药文化被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成为传统中医药文化的国宝。

     

        同为我国第一批中华老字号的张小泉如今又面临胡庆余堂当年的选择。

     

        站在郁郁葱葱的剪刀厂内,毛昭晰说“张小泉剪刀厂的厂房是物质文化遗产,在这里形成的以张小泉剪刀厂为中心,周边为剪刀厂职工居住圈的特色圈子,和张小泉剪刀生产传统技艺一样,也是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属于空间文化。把剪刀厂留下来就是对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机结合的保护,也就是对工业遗产的综合性保护。”在剪刀厂原址上可以做剪刀生产的72道工序即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演示,呼应运河文化,并将其产品作为非遗文化纪念品,投放市场,创造高附加值。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与产业和市场的结合中,实现传承的可持续发展。虽然张小泉是杭州市工业遗产推荐保护项目,但是这种拆迁后的异地保护,其保护成果和对社会的贡献度,很难收到实际成效。(本报通讯员梅芳燕 本报记者叶辉)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