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09年10月30日 星期五

    简庆福:光影含情祖国最美

    作者:王国平 《光明日报》( 2009年10月30日 12版)
    第八届中国摄影艺术节上,简庆福背着心爱的相机上台领取终身成就奖。李文君摄
    留有张大千题诗的《黄山云》。

        88岁的简庆福把相机当儿子看待。

        纵使他的儿子站在身边,他也不避讳。

        8月,云南大理,第八届中国摄影艺术节暨2009首届大理国际影会,这位香港摄影家荣获了终身成就奖。他迈着大步,拒绝搀扶,背着相机走上领奖台。

        他说“我要活到老,拍到老。”

        他说到做到。到黔东南拍茶场,到山东拍湖光山色,到南戴河拍海景,到上海参加《祖国颂》摄影大展,到大理参加摄影节……这是他七八月的部分行程。

        他还说:我只要有机会拍摄就会精神起来。”

        在中国艺术研究院摄影研究所所长李树峰看来,简庆福的作品里,堆满了情感,弥漫着精神。

        情感,源自他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无限挚爱;精神,源自他对祖国壮丽山河的一片痴心。

        情感和精神的外在,是他的作品美不胜收。

        “美”,是简庆福摄影的出发点,也是他从事摄影事业的归结点,更是他的作品带给观者最为直接的感受。他发现了“美”,记录下了“美”,传递着“美”……

        求美景风餐露宿,闯天下才情无双

        简庆福常说:“不出门怎么搞摄影?在家摆个静物左拍拍、右拍拍,有什么意思?”

        香港出生、祖籍广东的简庆福,学西洋画出身,后来以经商立命,但摄影却成就了他一生的辉煌。

        他的姐夫蔡俊三是位摄影师,在南京开设过影楼,是简庆福的摄影启蒙老师。上世纪40年代,简庆福进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师从画坛大师刘海粟先生和雕塑大家张充仁先生。就在张先生的画室里,他遇到了热心摄影的同学刘旭沧。受其影响,他对摄影更加痴迷,渐渐地“不务正业”。

        1948年,他回到香港,开始在港澳两地参加摄影活动。

        1951年,新加坡举行国际影展,简庆福报送了自己1942年在南京拍摄的《向前进》。这幅作品采用坡地为前景拍摄苦力挑土的场面,几位农民正迈着沉重的步伐奋力爬坡,生存的艰辛一览无余。评委们被作品散发出的同情劳苦大众的质朴情感所吸引,将铜奖颁给了简庆福。

        这让简庆福大感意外,拍摄这幅作品时他只有21岁,但“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他顿时发现摄影这个事有搞头,有意思,这次获奖,树立了我对摄影的终生兴趣”。

        好事接踵而至。1952年,在香港国际摄影沙龙展上,他凭借逆光拍摄、一群儿童兴高采烈地冲出院门的《奔在自由之路》,获得铜奖。这是华人首度在这个影展上赢取殊荣。

        同一年度,他以作品《黄山云》,在香港摄影学会的年终大会上获得全年最佳作品杯。哪知道这个奖杯“赖”在他家连续四年,不肯离开。这样的荣誉,在香港摄影史上,至今无双。

        1954年,荣誉再度降临。简庆福创作的《水波的旋律》,充分展示了黑白摄影表现光影的魅力,一举夺得香港国际摄影沙龙展金奖,这让他成为打破洋人独霸香港影坛的第一人。

        作品堪称绝响,并不是偶然得之。“我不相信摄影可以靠巧遇成功,只有多次深入生活、不断思考突破和改进方法,才能精益求精出好作品”,简庆福深知“生活是艺术的源泉”。

        所以,在路上”成为他的人生常态。“不出门怎么搞摄影?在家摆个静物左拍拍、右拍拍,有什么意思?”

        他的作品集,暴露”了他的行踪:1997年,江苏、浙江;1998年,美国、日本和云南;1999年,印度和河北、江苏;2000年,美国、印度和江西、广东、青海;2001年,印度和江西、浙江、云南、青海;2002年,日本和江苏、浙江;2003年,日本和江苏;2004年,江苏、黑龙江、贵州……

        这肯定是不完全统计,因为他永远对自己的作品抱持着怀疑的眼光,不喜欢出作品集,我搞创作有70多年了,如果说一年能拍出一张代表作,我就有70张不错的作品。但是我有吗?没有的!”

        不过,这部分行踪已然“暴露”了他对摄影的热衷。现在的他依然走南闯北,用中国摄影家协会分党组书记李前光的话说,他是“心中的美景不止,脚下的步子不停”。

        “美景不止”,是因为他总是不满意自己的发现,所以也就有了“步子不停”。

        梅花,他拍了50多年,但难觅中意之作,没有找到别开生面的表现手法”,因为梅花花朵细小,枝条曲折,很难构图。于是,他跟梅花“杠”上了,半个世纪不曾释怀。直到1997年,在江苏南京,他终于圆梦,以一幅精彩绝伦的《寒梅疏影》“聊以自慰”。

        2001年在江西鄱阳湖拍候鸟,鸟不候人,见人就跑,怎么办?简庆福只好“潜伏”,在野外用一盒方便面把自己打发了“风餐露宿只等闲”。

        江苏水乡周庄旅游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文君是简庆福的忘年之交。2007年,他陪简庆福到江苏盐城拍摄丹顶鹤。凌晨三四点,同行的年轻人都在呼呼大睡,简庆福起床,热好牛奶,备好面包,把他们都叫醒。到了现场,丹顶鹤不好拍,也要候着,一猫就是一上午,我都感到受不了,打退堂鼓,他老人家乐呵呵的,也不知道哪来的精力”。

        1985年,简庆福铁下心来,要拍摄到太湖上渔船密集出航的场景。他开始调查、统计,结果判定这年的5月22日是最佳拍摄时机,于是租船同行。有心人,天不负,《一湖春水晓帆风》拍得气势恢弘。

        很快,他又“腻”了,对这幅照片不满意,说拍摄时云彩不够理想。所以他除了“杠”上梅花外,还把太湖这个地方“杠”上了,有机会就往那里跑。2003年,他干脆赞助举办了太湖国际旅游摄影节。直到2007年,86岁的他在太湖遇到了极尽绚烂的晚霞,咔嚓”一声,定格了一幅《畅风扬帆》,太湖暂时给搁下了。

        为了拍摄人间美景,简庆福走遍了全球五大洲,但最心仪的还是祖国,国外的高楼大厦,怎么都不对味。咱们中国有大山大水,有格调。20多年来,我经常回内地,看到祖国欣欣向荣,老百姓日趋富裕,我由衷高兴,于是就借助摄影图像来抒发心中的激情”。

        不老松郁郁葱葱,风格变勇立潮头

        李前光说“简老的作品,让我感受着摄影是一种能够创造美表现美的艺术”

        在摄影领域,简庆福有个绰号,叫“不老松”。

        “简老犹如一棵不老的青松,艺术生命一直郁郁葱葱”,李前光对他景仰不已。

        30多年前,李前光是个士兵,他有机会拜读简庆福的创作,这些作品,让我感受着摄影是一种能够创造美表现美的艺术,也成为我如此永久地流连在影像天地中的又一个理由”。

        中国日报摄影部主任王文澜很惊讶简庆福旺盛的艺术生命力“早期他从事的是纪实创作,后来转入艺术摄影,当前,他在创意摄影领域颇有心得。不管哪个阶段,他都堪称领军人物。”

        简庆福之所以如此受人推崇,是因为他永远先人一步,紧随时代,不断探索“反常规”。

        20世纪50年代,香港国际摄影沙龙展是黑白摄影的天下。但1955年,一张“彩色”照片冒了出来,立时轰动。它的作者就是简庆福。

        其实,这幅名叫《番茄》的作品是由黑白感光材料拍摄的,但在暗房洗印过程中增加了三道工艺,先是漂白,然后“过棕”,再加温“过蓝”,结果照片就染上了类似番茄的本色,增强了物体的质感。

        香港摄影人傻眼了,这是不曾见过的。于是,这一年度的最佳作品杯再度被简庆福拎回了家。他大受鼓舞,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新摄影探索之路也由此启程。

        1998年,他在日本拍荷花。当时风雨交加,荷花被狂风吹卷。为了不把影像拍虚,一般都要提高快门速度。但简庆福想借荷花的漂浮感来表现人生若梦、命运莫测的幻觉,便反其道而行之,采取慢门拍摄。他不断地试验,1/25秒、1/10秒、1/2秒……不满意,荷花的动感不强。

        吃罢午饭“再战”,风雨更大,但兴致更浓,从1秒开始,逐渐放慢到2秒、3秒……4秒时,曝光时间最理想。浅绿的色调,模糊的影像,一幅《浮生若梦》,让荷花笼罩着一层梦幻。

        简庆福是以拍摄纪实作品起家的,但他慢慢想让自己在作品里“说话”,于是不得不借助一些技术手段。

        起初,他喜欢到暗房里进行后期制作。20世纪末,数码图像处理技术兴起。当时摄影界对此莫衷一是,有些老摄影家公开反对。但近80岁的简庆福来了兴致,学会了计算机技术,放弃了传统暗房,走进明亮的电脑制作室,他笑称这是“弃暗投明”。

        他的所作所为再度引起一片哗然。

        简庆福坦然以对。他说:这么反感技术进步,那为什么要坐汽车,而不继续坐黄包车呢?

        他还说:对摄影作品进行电脑加工不是随意而为,既要满足内容的特殊需要,也必须在造型处理上实现统一与和谐,不可弄巧成拙。

        他又说:电脑只是工具,后边站着人,起关键作用的还是人的思想。

        他反感欺骗,所以哪幅照片采用了数码技术,他都要在作品集里详述制作过程。

        2000年,他在美国黄石国家自然保护区拍摄到天寒地冻的湖面情景,想在湖心加个鹭鸶。于是,他就留心拍摄了鹭鸶的素材。后期创作时,他将两幅作品组接在一起,并在色彩、光影和构图上进行了调整。作品《惊起》顿时妙不可言,既富于动感,又不乏趣味。

        北京电影学院教授杨恩璞对简庆福的创新意识大为赞赏“简老从年轻时就有独立思考的个性,不被舆论左右,坚定走自己的路。正因为探索,对于他的‘反常规’作品总会有人欣赏,有人不解。我认为,这很正常。简老的创新意识值得大家学习。因为勇于革新是艺术进步的动力。而且他的新作也对我们深入认识摄影的多样性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争议阻挡不了简庆福前行的步伐。他又在试验“泼墨摄影”,他说尚在摸索中,一旦时机成熟,就向大家汇报。

        “在摄影道路上,昨日被认可的,到今天则常常发现其不足,所以经得起回味、咀嚼的作品并不多,这就足使我索求创新、突破。留恋过去成绩如同逆水溯流、倒退走路,不可能有新的作为。”简庆福对自己走的每一步,都有深邃的思考。

        心中有诗情,摄影有画意

        刘海粟对简庆福说“你的摄影有画意,没有白学美术,是我的好弟子”

        简庆福的摄影作品有画的意味。

        杨恩璞说,包括简庆福在内的海外摄影家,开创了画意摄影的“中国学派”。

        简庆福认为自己的摄影创作受益于学画的经历,研习画画,让我对色彩、构图比较考究,恰好摄影也要注意这些”。

        不过令人惊奇的是,简庆福学的是西洋画,作品里却弥散着中国画的意境。

        这在他1951年的创作初期已有端倪。

        这年,他登上黄山,拍摄了《黄山云》。作品组合了黄山的三大景观,云海、奇松、怪石,不仅适时地抓住了云雾升腾的景象,而且在画面上留下大片国画式的留白。

        张大千看到这幅作品时,大发感慨,托人向简庆福索要到照片,并欣然题诗一首。这幅“水墨摄影画”,成就了一段佳话,现在被黄山博物馆收藏。

        纵观简庆福的作品,不论是画面,还是作品的名字,都洋溢着中国古典诗情。

        《心有千千结》,拍的是晚秋的残荷景色,出自李清照的辞赋;光明在望》,内容是一场暴风雨来临之际,远航的船队依然勇往直前,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雁南飞》,故意避开日常光照,采用夕阳暖色光,营造出王维笔下“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的境界;雪霁》拍的是九寨沟,湖水清澈,场景幽静,尽是孟浩然“雪罢冰复开,春潭万丈绿”诗句的意境……

        触景生情,寄情于景,托物言志,这些中国传统美学的基本概念,在简庆福的摄影作品里都能得到印证。更令人惊奇的是,简庆福拿的是外国产的相机,拍的是外国的景色,出来的作品却散发着浓郁的中国情调。

        1972年,到尼泊尔。他以高位俯拍,把云海拍得缥缈梦幻,犹如神界天国。有人读这幅《仙境》,感受是八个字:“宁静致远,淡泊明志。”

        1974年,到美国加州。在路边休息时,他发现老树残根旁长出了两簇粉色小花,他“触景生情”,创作了《新生》。这幅作品“以老树的苍劲来反衬新花的鲜嫩,更强烈地表现出新生事物的潜在活力”。

        简庆福对中国传统文化颇为喜好,部分原因是他和一众文化大家交往甚密。二十来岁时,他就跟摄影大师郎静山先生拍过照片;由于《黄山云》,他和张大千结为忘年之交;他和中国写意派国画大师朱屹瞻是多年至交,知名画家程十发是他的同窗好友……

        除了在摄影创作时传承中华文化,简庆福还倾心于文物的抢救与保护。上世纪90年代后期,他获知八大山人和石涛合作的《兰竹图》要在美国拍卖,立即咨询文物鉴赏大家是否是真品。一得到了肯定的答复,他就和朋友花费40万美元,将这幅作品买下,并无偿捐献给了广州艺术博物院。

        简庆福对画意的严苛追求,博得了恩师刘海粟的赞赏。1980年,他在上海举行摄影展,邀请刘海粟亲临指教,这位画坛风云人物说“你的摄影有画意,没有白学美术,是我的好弟子。”

        柯灵先生说过“治白话文学史,不能无胡适、陈独秀;治新文学史,不能无鲁迅;治新电影史,不能无夏衍;治新美术史,不能无刘海粟。”北京电影学院摄影学院院长宿志刚说,治中国摄影史,不能无简庆福。这个人,怎么也绕不开。

        在李前光看来,在摄影界,简庆福德高望重,其“望”在作品“德”在人品。

        简庆福总是笑呵呵的,一身儒雅之气。碰到什么事,他总是慷慨解囊。

        1982年,他发现上海摄影家协会的办公场所过于简陋,当即捐赠一座楼房。

        黑龙江齐齐哈尔的扎龙风景区,是拍摄丹顶鹤的绝佳场地。为了便于影友拍摄,简庆福和朋友联合资助,建起了一座招待所。

        昆明滇池度假区管委会机关工会主席李焕生是位摄影发烧友。在第八届中国摄影艺术节期间,他举办了个人摄影展,邀请简庆福前往指导。简庆福欣然应允,认真地看,仔细地评,让李焕生受益匪浅。

        与简庆福相识多年,李前光如此看待这位老前辈:“没有简老不支援的业界盛事,没有简老不敢去的拍摄佳境,没有简老拒绝求见的影友。在他笑逐颜开的谈吐间,你会和他一起如入无人之境;在他步履如飞的路途中,你会赞叹摄影带给他的深度魔力。”

        简庆福可能顾不及这些,因为他心中升腾起一个强烈的愿望:新中国成立60年了,祖国的变化日新月异,他期待来次航拍,从万米高空记录下祖国的壮美山河。(本报记者王国平)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