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09年08月27日 星期四

    达能创新援助四川地震灾区的方式

    马晓毅 《 光明日报 》( 2009年08月27日   08 版)

        汶川大地震造成的巨大生命与财产损失震撼了我们这个星球。震波未尽,救援的集结号就已吹响,全中国仍至国际社会,从政府、企业到个人,都热切地投入其中。

     

        中国扶贫基金会和法国达能集团义不容辞地参与到这场浩劫后的救援工作中,除筹集物资和善款,双方还特别建立了“5·12小额信贷基金”项目,由法国达能集团提供2000万元人民币,选择受灾最为严重的绵竹地区进行试点,将救援延伸到灾后重建工作。

     

        今年3月,达能小额信贷基金”正式启动,截至7月31日,共发放贷款达1620.7万元,累计发放贷款2477笔,在四川绵竹地震灾区,已发放贷款近600万元,受益农户达338户。其中已经有298个家庭在安居贷款的支持下实现安居,以及40个家庭在创业贷款的支持下启动或扩大创业项目。

     

        近日,记者专程来到四川绵竹走访受益“达能小额信贷基金”的灾民。

     

        绵竹市剑南镇的袁连俊,在“5·12大地震”这场突如其来的惊天灾难中,他的工厂被掩埋了,机器在地震中全部被砸坏。面对毁于一旦的半生心血,四十岁的袁连俊痛哭失声。

     

        伤心之后,坚强的袁连俊,在一片废墟中重新站起来,筹集资金购买了机器设备,迅速投入到恢复生产的工作中。但是,工厂运转所需的流动资金,他却实在无能为力了,眼见着工厂要停产,袁连俊一筹莫展。这时“达能小额信贷基金”,向他伸出了援助之手,为他贷款2万元,解决了燃眉之急。

     

        记者在现场看到,坐落在抗震房中的服装工厂,机器轰鸣,工人们正在紧张地工作,生产出来的服装不断地堆满厂房一角。袁连俊高兴地说,他聘用的工人数量由原来的六个发展到十个,订单多的时候,还需要工人轮流倒班。工厂越来越红火,自己的日子也越来越有盼头。

     

        秦永东,是绵竹市汉旺镇的农民,地震使他家的房屋瞬间化为瓦砾。从废墟上爬起来,他面临的第一件事就是建房,但建房的资金缺口很大。目前绵竹农村建房平均大约需要6万-7万元。国家给每户补助1.6万元,信用社一般能贷2万-3万元,其余部分需要农户自筹。秦永东面临的难题是他以往根本没有信用记录,也没有抵押品,所以无法从信用社贷款。这时“达能小额信贷基金”向他伸出了援手。在评估了他的还款能力后,达能小额信贷基金”的工作人员给秦永东提供了3万元贷款。

     

        秦永东本来是个木工,非常有建筑经验,他利用这部分资金,拉起了一个十多人的小建筑队,一边给自己盖房,一边帮助周边农户盖房。用盖房挣来的钱还贷款。记者看到,他家的新住房外表已经盖好,只剩下内装修了。宽敞的住房一改过去矮小阴暗的样子,钢筋水泥的结构配上欧式的外观,卫生间、厨房、电信、电气一应俱全,难怪秦永东高兴地合不拢嘴说,是党和国家的好政策,是社会的关爱帮他建起了房,也使他对日后生活更有信心。

     

        据中国扶贫基金会副秘书长、“达能小额信贷基金”项目负责人刘冬文和达能中国区饮料副总裁林天立介绍,达能小额信贷基金”源于世界知名的孟加拉乡村银行小额贷款模式,以及中国扶贫基金会多年来的小额信贷运作经验积累,是旨在为贫困人口,包括因灾致贫人口提供小额贷款的一种非盈利金融服务模式。他们希望像这样“授人以渔”的援助项目能够更长久地实行下去,除了在绵竹、什邡,我们还要延伸到其他重灾区。灾后小额信贷是兼备公益和金融创新的模式,具有可持续性和可复制性,我们将矢志不渝地推动下去”。(本报记者 马晓毅)

     

        图为秦永东在施工现场 马晓毅摄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