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08年11月14日 星期五

    悲歌壮行

    ——序王明韵《废墟上的歌者》

    李肇星 《 光明日报 》( 2008年11月14日   12 版)
    ︽废墟上的歌者︾由安徽文艺出版社出版

        年轻诗友王明韵的诗集《废墟上的歌者》是在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后,用20多天写完的。当时,王明韵在第一时间里,和祁人、周占林、洪烛、马丁林、曾祥书、龙威6位诗人一起,自费去了灾区,既做普通的救援者,也做诗人。所以这支在地震废墟上唱出的歌,特别令人震撼。它在无声地为读者注入与灾区同胞同呼吸、共命运的悲壮、激情和力量。

        明韵是专业作家,我是业余作者,他比我年轻多才;同时,读了他这本新作又知道,我们在对人类艰难经历等方面的共同感受很多。

        四川汶川大地震后,我们相距很远,心却想到了一起。当他在废墟上为同胞慷慨悲歌,为抗震救灾的中外英雄加油时,我正在上海赴南京的火车上,从广播里听到国务院关于下半旗为四川地震遇难同胞志哀的公告。我的心和这一历史性决策产生了强烈共鸣:我想到两千多年前孟子难能可贵的古典民主思想萌芽——“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想到刚刚第5次拜谒的中国共产党诞生地——上海望志路(今兴业路),想到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主席以“人民万岁”回应游行队伍的欢呼,想到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的座右铭——“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我开始在火车的轰鸣和颠簸中写:

        列车狂奔,热泪涌淌。白发低垂,国歌悲壮。

        众志成城是民族的成熟,群众高贵是历史的正常。千百年、六十年,艰辛跋涉……

        下里巴人举哀,终于同伟人仙逝相仿……

        大悲大爱,大难兴邦。当岁月蹉跎出智慧,当苦难酿造出力量,更心怀敬畏:

        祖国永恒,人民至上。

        这几行字,现在恰恰成了我对《废墟上的歌者》最初的读后感。

        明韵在这特殊时刻对自己的定位是准确的,表达是真诚的。他歌唱的不是废墟,而是对人民的深情。世界上大大小小的废墟都有与其表面价值相悖的内涵:马克思曾经赞扬欧洲文艺复兴“是一个需要天才,也产生了天才的时代”,而“文艺复兴”正是萌发在欧洲中世纪的黑暗里,特别是13世纪的欧洲瘟疫大灾难中。是灾难更让人们意识到,世界上没有什么救世神仙,活着和改善生活,都得靠自己和科学。说得近一点,当代维护和平与安全的最大国际组织——联合国,也是建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废墟上的。

        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几千年来,我们伟大祖国的历史,是和洪水、干旱、地震等灾难联系在一起的,但我们这个民族从没有溃散过,反而愈挫愈奋。

        明韵歌颂了我们党、政府、军队和各族人民的爱国热情和团结友爱,赞扬了各国友人的真诚援助,自己也参加了抗震救灾。“废墟上的歌者”有理由相信:他呼唤的美好未来,就在中华儿女的万众一心和英勇奋斗中。

        写于2008年10月11日京郊十三陵水库中石化培训中心前外交官联谊会上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