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08年10月23日 星期四

    劈波斩浪 铸就辉煌

    纪念中国船舶工业改革开放30周年

    谭作钧 《 光明日报 》( 2008年10月23日   07 版)
    谭作钧

    中共党员,1968年10月生,湖南茶陵人,法学硕士,工商管理硕士。1990年毕业于武汉大学法学院国际法系,1997年毕业于美国纽约TOURO法学院。2005年毕业于中欧国际工商学院。

    大学毕业后,在江南造船厂锻炼,后在中国船舶工业贸易公司工作。1998年任香港飞力船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总经理。2000年任香港华联船舶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总经理。2001年任中船置业有限公司总经理。2002年任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总经理助理兼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董事长。2003年11月任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副总经理、党组成员兼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2005年11月任中船江南重工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2008年7月任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总经理、党组副书记。
    我国建造的第一艘液化天然气船(LNG船)。
    作为我海军环球航行主战舰的新型导弹驱逐舰113舰。
    建设中的江南长兴造船基地。

        编者按:1978年,党中央召开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30年来,在党的领导下,中国经济社会各个领域都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在各产业中,船舶工业既直接服务于海军装备建设,是事关国防安全的战略性产业,又直接服务于贸易物流、能源运输和海洋资源开发,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性产业。船舶工业产业关联度大、带动性强,对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具有重要作用,中国船舶工业也是最早走向国际市场,最早参与国际竞争的产业。经过30年艰苦卓绝的拼搏,中国船舶工业为国防建设和国民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产业发展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辉煌成就。

     

        改革开放 成就辉煌

     

        国际地位显著提升。上世纪80年代初期,我国年造船产量仅40万吨左右,占世界造船总产量的1%,世界排名第13位,仅为当时世界第一造船大国日本的二十分之一。全国各船厂手持订单最低时只有24万吨。改革开放30年,船舶工业实现了快速发展。1994年,造船产量跃居世界第三,但与日、韩仍有较大差距,占世界船舶市场份额约5%。新世纪以来,在以往20年发展的基础上,中国船舶工业呈现跨越式发展势头,国际地位迅速提升。2007年,全国造船产量突破2000万吨,占世界市场份额提高到了27%;手持船舶订单1.76亿吨,占世界市场份额35%,居世界第二位;承接新船订单超过1亿吨,占世界市场份额43%,首次超过韩国,居世界首位。中国造船企业国际竞争力实现跨越式提升。以中国船舶工业主力军——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为例,1999年成立之初,集团公司造船产量不到100万吨,2007年达到655万吨,集团公司造船产量、接单量和手持订单总量三大造船指标均跃升世界第二位,全面超越日本各大造船集团。

     

        生产能力显著提升。以造船设施为例,80年代初期,我国万吨级以上船台只有16座,3.5万吨级以上的只有5座,年造船能力80万吨。当时,我国主要以造中小船为主。如1981年完工船舶中,万吨以下的中小船占当年完工吨位的58.22%。2007年,我国已有25万吨级以上船坞14座,造船能力超过2000万吨。当年完工船舶中,万吨以下的中小船仅占13.9%。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国务院《船舶工业中长期发展规划》的实施,长江口、珠江口、环渤海湾三大区域开始了一批现代化大型造船设施建设。其中,位于长江口的中船江南长兴造船基地于2005年6月开工建设,目前已基本建成,4座30万吨级船坞已开工生产。位于珠江口的中船龙穴造船基地拥有2座30万吨级船坞,今年也将开工投产。环渤海湾造船基地也正在紧锣密鼓的建设。以长江口、珠江口、环渤海湾三大区域大型造船设施建设为标志,中国船舶工业生产能力已跃居世界前列。

     

        科技水平显著提升。80年代初期,我国船舶工业技术力量薄弱,造不出大船,造不出复杂船,不仅船型少,而且形不成系列,在高技术和特殊用途船型方面有大量空白。今天,我国已经能够自主设计和建造几乎所有类型船舶,出口船舶中90%以上为自主品牌船型。我们不仅成功自主设计批量建造了好望角型散货船、30万吨级油轮、8530TEU集装箱船等超大型主流船舶,而且在高技术船舶领域和海洋工程建造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2008年4月3日,中船集团公司建造的我国第一艘LNG船胜利命名交船,标志着中国船舶工业成功摘取船舶工业皇冠上最耀眼的一颗明珠。2008年4月28日,我国自主建造的第一座有海洋工程中“航空母舰”之称的3000米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在中船集团公司开工建造,中国船舶工业在海洋工程建造领域实现重大突破。

     

        管理水平显著提升。80年代初期,中国船舶工业尚在沿袭计划经济体制,企业缺乏现代化管理理念,生产效率不高。以建造一艘6万吨级散货船为例,我国造船厂建造周期为18个月,船台周期为5.5个月,人均年产量为50吨/人年。1981年全行业利润总额仅1亿多元。而今天我国建造7.6万吨级散货船,建造周期仅为8个月,船台周期2个月。一批新建的船厂,如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多项管理指标已达世界先进水平。目前,外高桥造船公司建造17.7万吨级好望角型散货船,建造周期仅为8个月,船坞周期3个月。2007年,船舶工业全行业实现利润突破200亿元。中船集团公司实现利润140亿元,销售利润率远远超过日、韩先进造船集团。

     

        这四个“显著提升”,标志着我国船舶工业改革开放30年由传统工业向现代工业,由自我封闭到国际性产业的历史性飞跃,开创了我国船舶工业的新局面。船舶工业发展,既是改革开放的产物,也是改革开放取得成功的一个显著标志。

     

        展望未来    任重道远

     

        30年的辉煌值得铭记,未来发展更加令人期待。当前,我国船舶工业已经进入由大到强的新阶段,中船集团公司也已提出要在2015年全面实现“五三一”目标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五个世界领先”,即要成为经济规模世界领先、科技水平世界领先、管理水平世界领先、人才队伍世界领先、盈利能力世界领先的世界第一造船集团,从而推动我国成为世界第一造船大国和强国。我们回顾船舶工业改革开放30年的历程,就是要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努力开创船舶工业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新局面。过去30年的实践,为我们攀登更高、更宏伟的目标打下了坚实基础。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历史机遇,进一步解放思想,乘势而上,改革创新,着力长远,立足当前,全面推进各项工作。

     

        具体到当前实际,要率先在四个方面狠下功夫:

     

        一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要坚持走以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为重点的发展路径。要着眼于产业发展的现实紧迫需要和未来长远发展需要,实施品牌战略,在主流船型领域,打造一批精品,形成比较完整的系列化产品群。要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不断完善科技创新机制,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加强厂所合作,逐步建立从基础研究到工程制造的较为完善的创新链。要瞄准世界先进水平,增强技术储备,为实现“科技领先、科技引领”打下良好基础。

     

        二是加快船舶配套发展。加快船舶配套业发展,是建设世界造船强国的重要基础,是充分发挥造船业带动作用和促进产业升级的必由之路。要从提高船舶工业自主发展能力,为建设世界造船大国强国提供支撑和保障的战略高度认识和重视船舶配套业发展滞后的问题。船舶配套业要紧紧抓住我国船舶工业迅猛发展的重大机遇加快步伐,积极推进船用设备本土化生产,实现造船与配套的协调发展。

     

        三是持续提高管理水平。要进一步优化造船作业主流程,加快推进船舶中间产品专业化配套体系建设,发展中间产品专业化生产,构建和完善现代化总装造船体系。要进一步强化基础管理,提高生产组织管理水平,形成世界领先的盈利能力;要加强造船企业信息化工程建设,建立企业共享信息平台,推进数字化造船。要积极开发绿色安全船舶,促进船舶从建造到运营、拆解的全寿命周期的环保与节约。

     

        四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建设世界造船强国必须有一流的人才作支撑。要积极推进造船企业、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联合培养创新型人才,不断补充新鲜血液;要积极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和外籍造船专家,探索建立全球智力资源网络;要依托项目、工程,加快企业内部人才培养。要进一步优化人才结构,形成业务结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较为合理的人才梯队。

     

        展望未来,船舶工业任重而道远。广大造船人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变革、勇于创新,努力开创船舶工业新的辉煌!

     

        勇于实践    经验宝贵

     

        回顾历史,30年来,船舶工业最重要的实践,同时又是最宝贵的经验,就是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实现了三大转变。

     

        一是从国内单一市场向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转变。

     

        船舶工业改革开放是以邓小平同志的一个著名指示为起点的。1977年12月6日,刚刚恢复工作才几个月的小平同志,从一个具体的工业部门入手,开始了经济工作的拨乱反正。他指出:中国的船舶要出口,要打进国际市场。小平同志的指示,使造船人真正开始解放思想,审视国际市场,真正开始探索改革开放之路。80年代初,船舶工业把香港市场作为突破口,架起了通往世界的桥梁,陆续签订了77艘出口船的合同,其中既有27000吨的散货船,也有300吨的小货轮,迈出了真正打进国际市场的第一步。

     

        在国际竞争中,为尽快缩短和世界先进造船国家的技术差距,船舶工业坚持从实际出发,把世界各国先进技术、先进成果作为发展的起点。从1979年开始,船舶工业进行了大规模的技术引进工作。在硬件和软件的引进上,以软件引进为主。因为软件是创新的基础,可以长期发挥作用。为此,船舶工业集中资金,重点引进了50多项世界先进船舶制造技术和关键船用设备制造技术,先后搜集了世界7大船级社上万个造船标准和技术规范,翻译、出版了8900万字国外标准、规范及工艺资料。同时,积极引进国外的先进管理方式,沿海骨干船厂率先与日本造船企业对口建立了长期友好的技术合作关系,从工艺技术、操作规范到各种规章制度、现场管理等,全部按国际规范要求实施。船舶工业还制定了灵活的竞争策略。在经营上,先以价格优势争取订单,逐步做到随行就市;在船型选择上,从国际市场需求量较大,我国现有工艺、技术比较接近的常规船型做起;在船舶设计和配套上,对国内暂不能满足需要的,先从国外进口“以进养出”,在消化吸收引进的技术之后,逐步“替代进口”;在生产安排上,先把地理条件优越,技术力量雄厚的沿海军工骨干企业推上一线,积累经验后,再向内地和全系统推广。科学、果断决策,使船舶工业迅速跻身国际市场。目前,我国出口船舶占造船产量比重已经从改革开放之初的2%上升到70%以上;年出口船吨位由1981年的6万吨,上升到了2007年的1550万吨;船舶产品已进入包括欧美发达国家和日本等造船强国在内的5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口企业从少数骨干船厂发展到绝大多数科研院所和数十家配套企业。船舶工业已经成为真正的外向型产业。船舶出口有力带动了军贸、外轮修理、海洋工程、机电产品出口和国民经济几十个相关产业的发展。

     

        二是从以军为主向军民结合的转变。改革开放之前,船舶工业所在的六机部属军工部门,七十年代最高年份军品产值占工业产值80%。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而当时中国船舶工业正面临军品任务锐减,民品订货不足的双重压力和国际船舶市场第三次大危机的严峻挑战。关键时刻,党中央、国务院提出“军民结合”,为船舶工业战略转型指明了方向。为实现从以军为主向军民结合的重大转变,船舶工业从自身实际出发,针对技术落后,军工战线过长,军品科研经费不足的三大困难,重点从三个方面狠下工夫:

     

        一方面,针对发展民品需要,加快技术改造。改革开放之前,船舶工业生产企业和科研院所主要为海军服务,在资源配置上以适应几千吨级以下中小型舰艇为主。面对发展民用船舶建造,我国船舶工业对市场需求量较大的大型民用船舶造修能力明显不足。为此,船舶总公司发挥整体优势,统筹规划、合理布局、集中投入,确保大型造修船坞的建设和重点船厂的技术改造。在国家的支持下,我国船舶工业通过强化技术改造,造船能力由80年代初的80万吨上升到90年代的260万吨,迅速改变了大型造、修船设施严重不足的状况,初步形成了我国沿海地区从北到南分布合理的船、机、仪配套,大、中、小船舶并举的造、修船格局,具备了建造和修理30万吨级超大型船舶的能力,使我国船舶工业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抢占了一席之地。

     

        另一方面,加快“军转民”步伐。改革开放以后,根据国家工作重心转向经济建设的要求,船舶工业认真贯彻落实“军民结合”方针,在确保完成军品科研生产任务的同时,积极承担国家重点工程和重大设备的研制,大力开发高新技术和军民两用技术,促进军用技术向民用成果的转化。其中,钢结构业务的拓展最为引人注目。2003年6月,中船集团公司投资建设的上海卢浦大桥建成通车。卢浦大桥主桥跨径550米,是目前世界上施工工艺最复杂、跨度最大的钢结构拱桥,2004年获得世界著名桥梁大奖——尤金·菲戈奖。此外,在三峡工程建设中,在国家大剧院和“鸟巢”等这些北京奥运期间备受世界瞩目的杰出建筑的建设中,船舶工业企业都承担了工程中技术攻关多、建造难度大的关键部分,作出了应有贡献。30年来,船舶工业利用军工技术,累计开发了24大类数千种民用产品,进入航天、冶金、机械、烟草、石化等20多个行业和领域,在国家重点工程和国民经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此外,积极推进以民促军。30年来,船舶工业大力推进“军民结合”,在发挥军工技术优势,努力开发民品的同时,积极把建造民用船舶的先进工艺、技术和管理经验,大胆移植到军工科研生产上,促进了重点型号研制。“八五”以后,我国船舶工业进入军工、军贸产出型号最多,研制速度最快,成果最为显著的时期。“十五”期间,中船集团公司在十大军工集团中率先按期优质完成承担的全部重点军工任务,代表国内和国际高新技术水平的国产新一代主力舰艇陆续服役,标志着我国长期仿制国外舰船的历史已经结束。2002年,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新型舰船首次实现环球航行,扬军威,壮国威,显示出船舶工业兴民强军的动人风采。

     

        30年来,从以军为主向军民结合的转变,为船舶工业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实现军民融合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是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

     

        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用经济方法管理经济,是改革开放的重要内容。1982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在组建专业公司的基础上,六机部、交通部和上海市所属船、机、仪骨干企业组织起来,集中全国造船的精干力量,组建了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在组建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的过程中,国务院领导同志专门研究了国外一些著名公司的组织模式,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总经理负责制。船舶总公司的建立,解决了六机部作为政府机关不能同外国人签订经济合同的问题,集中全国造船优势力量形成了参与国际竞争的较强实力。船舶总公司成为船舶工业系统开拓国际市场、出口船舶生产、技术开发、投融资的指挥部。这一重大改革,适应了打进国际市场的需要,给船舶工业注入了生机与活力,极大地解放了船舶工业的生产力。

     

        1999年7月,党中央、国务院再次改革军工行业管理体制,船舶总公司改组为船舶两大集团。9年来,船舶两大集团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面向国际市场,不断深化改革,建立健全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带动船舶工业国际竞争力实现了跨越式提升。中船集团公司成立后,以敢为人先的豪迈气概,着眼于高层次、高水平的国际竞争,研究提出了“五三一”目标,即,在2005年、2010年分别进入世界造船集团“五强”、“三强”的基础上,再用5年时间,到2015年成为世界第一造船集团,从而推动中国成为世界第一造船大国。为实现这一目标,中船集团公司大力推进“四集中”,即,对旗下各企业经营、采购、研发和资金管理等业务进行集中管理。经过几年努力,“四集中”改革取得了明显成效。集团公司上下联系更加紧密,利益更加一致,信息更加畅通。集团公司管理控制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大幅提高。

     

        随着船舶工业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船舶企业所有制结构日益多元化。地方船舶企业、民营船舶企业和中外合资船舶企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迅速发展为船舶工业的一支重要生力军。借助资本市场力量加快发展是船舶工业走向市场经济的又一重要体现。1993年,广州造船厂改制后在上海交易所和香港联交所同步上市,开船舶工业利用资本市场加快发展的先河。2007年,中船集团公司实现核心民品主业整体上市,初步建立了进一步打造世界领先造船旗舰上市公司的资本运作平台,为大型军工集团更好地利用资本市场加快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

     

        过去的30年,是船舶工业劈波斩浪,铸就辉煌的30年。30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始终给予船舶工业极大的关心和支持。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后,为迅速克服“十年动乱”带来的严重影响,小平同志指出:“军工体制要改革”,“国际市场有出路,我国造船工业应该打进国际市场”,“要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小平同志作出的一系列重要指示,为船舶工业指出了一条崭新的道路。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十分关心船舶工业发展。江泽民同志多次视察船舶企业,登临舰船,并题词:“开拓进取,再创辉煌”。2002年5月,朱镕基同志在有关请示中明确批示“中国有希望成为世界第一造船大国”,鼓舞造船人奋勇拼搏。进入新世纪,新一届中央领导同志给予船舶工业前所未有的关心和支持,也为船舶工业提出更高的要求和新的期望。胡锦涛同志指出:中国发展船舶工业是很有条件的。我们不仅要努力成为世界造船大国,还应该要树雄心壮志,使我国成为世界造船强国。吴邦国同志批示:中国完全有可能成为世界第一造船大国。温家宝同志指出:中国船舶工业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不会成为夕阳产业,它是有前途的。我们决心把中国造船业做大做强,中国不仅要成为造船大国,而且要成为造船强国。2006年8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船舶工业中长期发展规划》,为船舶工业新一轮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

     

        在党中央、国务院领导下,船舶工业用30年的实践,回答了一个工业、技术基础相对落后,长期依靠国家投资和以军工资源配置为主的封闭型产业,选择什么样的发展战略和道路,才能赢得时间和速度,缩小同发达国家差距,掌握国防现代化主动权的重大问题,生动证明了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