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08年10月23日 星期四

    一批珍贵战国竹简入藏清华大学,专家鉴定后赞叹——

    “这次挖到了一个历史学家”

    丰捷 《 光明日报 》( 2008年10月23日   02 版)

         本报北京10月22日电(记者丰捷)前所未见的《尚书》佚篇和乐书,与《春秋》、《史记》等传世文献相比独具新内涵的编年体史书――一批“两千余年无人见过的”“经、史”典籍在流散于境外的2100枚(包括残片)竹简中惊现。清华大学今天宣布,这批由校友捐赠的珍贵竹简已经入藏该校,全国11位权威学者专家鉴定后认为,“这批十分珍贵的历史文物,涉及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是一项罕见的重大发现,必将对历史学、考古学、古文字学、文献学等许多学科产生广泛深远的影响。”

         “这次挖到了一个历史学家”,著名历史学家、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主任李学勤今天这样向媒体描述自己见到这批距今两千三四百年前的“书籍”时的惊喜。清华简专家鉴定组组长、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李伯谦和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教授裘锡圭则表示:“从重要意义上讲,其价值怎么估计都不过分。”

         经专家鉴定,这批极为珍贵的竹简从形制和文字看,应为楚地出土的战国中晚期简册。竹或木制作的简,是纸发明以前我国用以书写的主要材料。此次清华所藏竹简,其形制多种多样,最长的有46厘米(战国时的2尺),最短的不到10厘米。较长的简都是三道编绳,借以固定编绳的切口及一些编绳遗迹清楚可见。文字大多书写精整,多数至今非常清晰。

         据了解,目前已发现的古代竹简,大致分为书籍和文书,并以文书居多。专家组鉴定认为,这批简内涵丰富,初步观察以书籍为主,其中有对探索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极为重要的“经、史”类书,大多在已发现的先秦竹简中是从未见过的,具有极高学术价值;在简牍形制与古文字研究等方面也具有重要价值。

         李学勤特别指出,从目前检视结果看,这批简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是研究古史最重要的依据、古代历史文献汇编、位于六经之首的《尚书》,且其中很多篇都是前所未见的佚篇,传世本《尚书》里没有。这些佚书是真正的“古文尚书”,对古史研究的意义难以估计。同时,竹简中一篇编年体史书,所记历史上起西周初,下至战国前期,与传世文献《春秋》经传、《史记》等对比,有许多新的内涵;此外,类似《国语》的史书、类似《仪礼》的礼书、前所未见的乐书,与《周易》有关的书等,都是两千余年无人见过的。

         据悉,清华大学此次入藏竹简是今年7月由校友自境外抢救而来的。与竹简同时入藏的,还有传为同出的漆绘木笥残部,纹饰带有楚国艺术风格。

         据介绍,由于经历流散,竹简到清华时部分已发生菌害霉变。清华为此迅速成立专门领导小组,开展了对竹简的紧急抢救和保护工作。同时,该校成立了校级研究机构――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聘请专家学者参与竹简研究和保护。至10月初,第一阶段保护工作基本完成。

         清华大学副校长谢维和今天表示,作为现代意义上的出土文献研究工作的开拓者和重镇,清华大学将以这批战国竹简的收藏为契机,把竹简等出土文献的研究和保护作为学科建设和学科交叉的重要平台。他强调,这批竹简是中华民族乃至全人类的瑰宝,清华将本着开放的原则,吸收国内外专家学者共同参与。他说,出土竹简的长期保护目前仍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清华将联合多单位、组织多学科专家进行科研攻关,力争完善地保护好这批珍贵文物。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