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08年10月22日 星期三

    大力弘扬抗震救灾精神 扎实推进公民道德建设

    ——第五届公民道德论坛发言摘登

    作者: 《光明日报》( 2008年10月22日 11版)

        编者按

     

        2008年10月18日至19日,中宣部在四川成都举办了第五届中国公民道德论坛。中央有关部门和地方负责同志、专家学者、抗震救灾英模、全国道德模范汇聚一堂,认真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抗震救灾总结表彰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围绕“大力弘扬伟大抗震救灾精神”这一主题,进行了深入研讨和充分交流,取得积极成果。现将部分精彩发言摘登如下,以飨读者。

     

        努力发挥典型宣传的引领作用

     

        甘肃省委常委、宣传部长 励小捷

     

        汶川特大地震波及我省10个市州70个市县区,受灾人数27.55万人,造成近500亿元的直接经济损失,是仅次于四川的第二重灾区。地震,摧毁的是物质,铸就的是精神。在抗震救灾斗争中,一个个英雄群体、一个个鲜活典型,具体生动地诠释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抗震救灾精神。我们围绕这些感天动地、可歌可泣的英雄模范事迹,认真、充分、集中、不间断地搞好典型宣传,对于全社会统一思想、凝聚人心,夺取抗震救灾的胜利,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把加强典型宣传作为弘扬正气、凝聚人心、鼓舞斗志的有力手段,是我省推进公民道德建设的有效措施和方法。甘肃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在长期同严酷自然环境的不屈抗争中,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陇原儿女以“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的甘肃精神,艰苦奋斗、不怕困难,崇尚实干、不甘落后,坚忍不拔、顽强拼搏、奋发有为,成长了一批又一批时代典型,树起了一座座道德丰碑,成为引领社会风尚的旗帜。在抗震救灾中,向全国组织、宣传、公安、交通、民政等系统积极推荐涌现出的英雄模范,推出了全国抗震救灾英模田宇、赵彦龙和抗震救灾英推少年王磊、童世强等,组织全省抗震救灾先进事迹报告团进行巡回报告,在媒体开设《抗震救灾英雄谱》、《抗震救灾子弟兵》等专题专栏,大力宣传先进典型事迹。

     

        先进典型的培养、发现、宣传、学习过程,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公民道德建设具体的过程。典型宣传要适应新形势,不断改进和创新,使更多先进典型涌现出来、传播出去、践行开来,引领人们的价值取向、道德规范和行为模式,达到“一花引来百花开”的目的。

        让大灾之中绽放的道德之花永驻人间

     

        陕西省委常委、宣传部长 胡悦

     

        自5月12日起,一百多个日日夜夜的亲历和见证,使我们对以责任、意志、团结友爱乃至用生命铸就的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有着刻骨铭心的感受和体会。这是一笔弥足珍贵的财富,是鼓舞全省人民推动科学发展,建设和谐社会的强大动力。

     

        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是中华民族优秀道德品质的传承,也是多年来公民道德建设成效的检阅和彰显。近年来,陕西认真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大力宣传20字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深入学习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创建活动,深入开展“讲文明、树新风”活动,积极实施公民素质提升工程,不断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和城乡文明程度,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日益深入人心,文明、诚信、和谐、开放的形象有了新的提升。

     

        大力弘扬抗震救灾精神,深入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就是要把抗震救灾精神融入全面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中去,转化为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持久、永续的动力;就是要把抗震救灾精神融入增强陕西“软实力”中去,进一步提升政府公信力、社会凝聚力、特色文化的感召力、人民群众的创造力,引导和团结人民群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奋斗;就是要把抗震救灾精神融入到宣传思想各项工作中去,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扎实推进和谐文化建设,加强思想舆论引导、充分发挥领导干部、先进典型、道德模范在公民道德建设中的示范作用,进一步改进创新宣传思想工作,努力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创造新业绩,做出新贡献!我们将以弘扬抗震救灾精神为新的契机,进一步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努力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陕西社会和谐,加快建设西部强省,营造更加美好的思想道德氛围,使大灾之中绽放的道德之花永驻人间!

     

        大灾面前彰显道德伟大力量

     

        四川省绵阳市委书记谭力

     

        突如其来的“5·12”特大地震,使绵阳9个县市区、521.7万人受灾、300多万人无家可归,遇难失踪人员近3万人,基础和公用设施严重受损,北川县城被夷为平地,全市直接经济损失近3000亿元。地震灾害发生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和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全党全军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援下,全市上下万众一心、迎难而上、顽强奋战,抗震救灾各项工作有力有序有效进行。我们争分夺秒抢险救人,从废墟中救出的2万多人,80%是在第一个24小时内救出;我们妥善安置受灾群众,紧急临时安置300多万人;我们全程加强卫生防疫,确保了大灾之后无大疫;我们有效防范次生灾害,成功处置了国内外高度关注的唐家山堰塞湖险情,实现了“零伤亡”目标;我们又好又快推进永久性农房建设,将确保受灾群众在春节前住进永久性住房安全过冬。在这场史无前例的殊死斗争中,绵阳人民与时间赛跑、与死神抗争,展示了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体现了公民道德建设的巨大成效。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把用生命和鲜血铸就的抗震救灾精神,作为推动绵阳精神文明建设的宝贵财富,在全社会大力开展“弘扬抗震救灾精神,深化城市文明创建”的主题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把建设好全市人民共同的精神家园,纳入灾后重建的总体规划,把建成全国文明城市作为抗震救灾取得全面胜利的重要目标,把重振绵阳精神、重塑绵阳形象、重建精神家园作为重要抓手,并在全市着力实施市容环境建设工程、文明安全交通工程、文明礼仪建设工程、行政效能建设工程、经营行为规范工程等六大建设工程,用以促进市民的文明素质的进一步提升,推进城乡文明创建的进一步深化,聚全民之智,举全市之力,为把绵阳建成中国西部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模范城市,开放、诚信、文明、和谐的现代文明城市而奋斗!

     

        大课堂·活教材·新契机

     

        重庆市委常委、宣传部长何事忠

     

        首先,这场突如其来的特大地震,是一个大课堂,铸造了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汶川特大地震,既是人世间的一场重大磨难,也是前进中的一场重大考验。这场抗震救灾斗争,展示出了全国各族人民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概、团结一致的强大力量和可歌可泣的伟大壮举,给我们上了一堂深刻而生动的大课。这堂课让我们经历了一次生死考验,这堂课让我们体验了一场大爱大义,这堂课让我们经受了一次砥砺锤炼。正如温家宝总理所讲,在这场艰苦卓绝的抗震救灾斗争中,充分展示出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再一次充分检验和印证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党和政府的执政能力、人民军队的战斗力、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其次,这一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是一本活教材,体现了公民道德建设的时代要求。患难困苦,是磨练人格之最高学府。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既是党和人民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更是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的鲜活教材。我们更加深切地感受到,公民道德建设只能加强,不能削弱。从抗震救灾伟大精神的形成过程、实践影响看,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是一项重大的基础工程。只有抓紧建设这项工程,才能引导人们进一步坚定对改革开放的信心、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提供强大思想保证和精神支撑。

     

        再次,这股弘扬抗震救灾精神的热潮,是一大新契机,创造了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的有利条件。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抗震救灾总结表彰大会上强调,要把抗救灾斗争培育和弘扬的好思想、好作风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生动教材。举国上下掀起了大力弘扬伟大抗震救灾精神的热潮,站在新起点,我们要对人民群众抗震救灾的道德实践进行系统总结,不断开创公民道德建设的新局面。

     

        牢记大学育人宗旨

     

        清华大学党委副书记史宗凯

     

        首先,大学的根本是人才培养,清华大学全校上下高度重视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学校坚持在各项工作中以育人为本,在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中以德育为先,在德育工作中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教育摆在首位,通过思想道德教育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通过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和体贴入微的生活关心增强学生的公益意识、利他意识。使广大学生认识到:作为一名大学生特别是得到全国人民长期关爱的重点大学的学生,更要把自己的聪明才智奉献给社会,争取为祖国和人民做出较大的贡献。

     

        其次,学校推动各类公益服务学生社团组织的成长,培养学生的公益意识,使之成为学生的生活习惯。在人生观和价值观上,学校着重培养学生祖国至上、人民为先的意识和行动,把实现自我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统一起来。在学生生活成长的各个环节广泛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树立现代文明意识,把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引导学生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点滴做起,自觉遵守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

     

        再次,广大教师在国家需要的关键时刻挺身而出,为同学们树立了言传身教的榜样。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清华的教授、专家们在第一时间站出来,向各级政府和学校提出了赴灾区参加抗震救灾的强烈请求。很多教师马上与相关部委、四川省、成都市等部门和单位联系,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及实践经验,为抗震救灾、防震减灾提供技术方案。老师们在抗震救灾中的一举一动,不仅深深感动着随行的学生,也为全校学生展示了清华人的崇高精神境界。

     

        抗震救灾精神的社会基础与伦理内涵    

     

        中国伦理学会副会长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王伟

     

        大力弘扬抗震救灾的伟大精神,需要全面把握抗震救灾精神的社会基础与伦理内涵。首先,抗震救灾伟大精神有其不可或缺的政治经济基础。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积累是抗震救灾伟大精神的坚实经济基础。汶川特大地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救灾难度最大的一次地震,给灾区人民生命财产和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了巨大损失。我们之所以能够取得抗击这场特大地震灾害的显著成效,很重要的一条就是靠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积累。

     

        其次,抗震救灾伟大精神的丰富伦理内涵则是中华民族精神集中体现与升华。中国是有巨大民族凝聚力的国家。在这场惊心动魄的抗震救灾斗争中,中华民族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再次经受住了严峻考验,伟大的民族精神得到发扬光大。以中华民族精神为基本内涵的抗震救灾伟大精神,是民族文化最本质、最集中的体现,已经深深地融入我们的民族意识、民族品格、民族气质之中,成为各族人民团结一心、共同奋斗的价值取向。

     

        其三,公仆精神作为行政伦理与服务型政府的核心理念,在抗震救灾伟大精神中具有突出的价值。以人为本是伦理精神的最高境界。各级党委和政府把以人为本作为最高准则,把挽救人的生命作为重中之重,生动诠释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人民群众说,世间有真情,人间有大爱,中国共产党人最博大的爱就是爱人民,最深切的爱也是爱人民,最真挚的爱还是爱人民。抗震救灾工作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抢救人民群众生命作为首要任务,作为抗震救灾工作的重中之重。

     

        抗震救灾见证可贵精神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葛晨虹

     

        2008年中国发生了很多大事,无论哪件事,都见证、彰显了中国人民具有并在成长中的可贵精神。四川汶川大地震给全中国带来了刻骨铭心的伤痛,但与大灾大悲同在的,还有大国、大爱和大写的人!有中国人民和中国特有的精神!

     

        东方文化素有群体价值取向,中国特色的集体主义也在中国精神中凸现了浓厚的传统文化精髓。一句“今天我们都是汶川人”,一句“汶川挺住,中国加油”,表明了每一个中国人心系灾区,视赈灾为己任的强烈责任意识,也表达了中国人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精神气概。

     

        特大地震灾害让世人见证了中华民族不畏艰难、自强不息的精神和意志,也检验了有利于凝聚整合力量共克时艰的“中国模式”。在这场感天动地的抗震救灾行动中,中国体制及其价值理念具有的某些优势功能,中国人所表现出的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都在特殊时刻得到了全面彰显和提升。

     

        一个国家要兴盛,一个民族要立于世界民族发展之林,不仅要有强大的经济、技术硬实力,也要有强大的思想、文化、精神方面的软实力。上述抗震救灾彰显的精神,是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民族精神等国家软实力中最核心的部分。鲁迅先生说,“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汶川地震已经过去一段时间了,大灾带给我们的伤痛即使到今天还在隐隐发作,但我们看到,经过这场抗震救灾斗争,中华民族经历了新的磨砺,社会、民族精神也得到了洗礼和升华。凭着这种精神,多难兴邦才能成为现实。伟大抗震救灾精神,彰显中国软实力,并正成为中国人民开创未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伟大的精神时代的强音

     

        四川省汶川县委书记王斌

     

        汶川素有“川西锁钥”和“西羌门户”之称,这里曾经山青水秀、风光旖旎、景色秀美,享有“大禹故里、熊猫家园、羌绣之乡”之美誉。正当全县人民团结一心,按照县委、县政府“重生态、精农业、强工业、兴旅游、扬文化、建和谐”的总体思路,推动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时期,突如其来的“5·12”汶川8.0级特大地震打破了汶川的详和和宁静。

     

        地震致使全县13个乡镇、118个行政村全部受灾,近15万群众受灾,损坏房屋30余万间,损毁房屋20余万间,276户工矿企业被毁,10万余群众无家可居,全县交通、电力、供水、

     

        供气、通信、广播电视完全中断,曾经的美好家园几乎在一瞬间摧毁,处于震中的映秀镇更是被夷为平地。截至8月4日,全县因地震死亡15941人,失踪7595人,受伤34583人,直接经济损失达642亿元。灾情发生后,全县各级干部、各族群众不等不靠、团结互助,自强不息,用生命和鲜血诠释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谱写了一曲曲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英雄赞歌。

     

        汶川抗震救灾实践,是一次国家力量的检验,更是一次民族精神的重振,一曲时代强音的共鸣!惨烈的天灾,在给汶川带来巨大悲伤的同时,再次让伟大的民族精神集中迸发、凝聚升华。地震灾害既让我们看到天崩地裂、山河破碎,也见证了众志成城、战天斗地;我们既痛惜家园毁灭、同胞遇难,也赞叹坚强不屈、友爱互助的伟大民族精神。我们坚信,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州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社会各界、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下,在伟大抗震救灾精神感召下,全县人民团结奋斗、自强不息,我们一定能克服重重困难,重建和谐、文明、美好新汶川!

     

        抗震救灾精神激励我们重建家园

     

        陕西省宁强县委副书记、县长周景祥

     

        宁强县位于陕西西南部,毗邻四川、甘肃两省。“5·12”汶川大地震使全县26个乡镇普遍受灾,紧邻四川的广坪、青木川、安乐河、燕子砭、毛坝河等乡镇损失尤为惨重。

     

        在特大自然灾害面前,英雄的宁强人民没有气馁、没有退缩,进而焕发出来的是全县人民的空前团结;焕发出来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帮助、相互关照和相互支持;焕发出来的是人性深处对生命的关爱和珍惜。全县人民强咽痛苦,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想灾区之所想、急灾区之所急,视受灾群众为亲人,义无反顾地投身抗震救灾斗争。

     

        我县抗震救灾之所以能够取得阶段性胜利,得益于中央、省、市各级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得益于天津市和社会各界的无私援助,这些工作上的支持,物资上的帮助,为我们打赢抗震救灾这场硬仗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我们更加深切地感到,精神力量在大灾大难面前尤为重要。在突如其来的灾难面前,没有坚不可摧的团结,百折不挠的坚韧,无私奉献的精神,不怕牺牲的勇气,奋战到底的决心,就不可能取得抗震救灾斗争的胜利。这正是我们多年来认真贯彻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坚持不懈地加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蕴藏在全县人民群众中的思想道德力量在关键时刻得到升华和迸发,成为鼓舞和推动全县人民抗震救灾斗争的强大精神力量。

     

        我们将加倍珍惜在这次大灾中激发出来的抗震救灾精神,把它作为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载体,不断发扬光大,进一步提升宁强人民的思想道德水平,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契机,弘扬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灾后重建步伐,用历史性的巨大发展来补偿自然灾害造成的巨大损失,努力把美丽、富裕、和谐的新宁强展现在世人面前。

     

        为重建新北川做贡献

     

        四川省北川县民政局局长王洪发

     

        我是北川羌族自治县民政局长王洪发。今天,能参加全国公民道德论坛会议,我深感荣幸和自豪。在“5·12”特大地震中,我失去了包括儿子在内的20位至亲,民政局等多个单位被山体掩埋,15位民政干部遇难。经历了这次灾难,我真切的感受到大灾中表现出的大爱、大智、大勇,在灾验面前,人的价值观、道德观、人生观经历了严峻的考验和洗礼。

     

        在大灾面前,党员和干部就是中坚力量,党组织就是主心骨,全国人民就是我们的坚强后盾。当特大地震袭来,人民群众遭受空前的苦难,我们许多党员干部,在通讯、交通中断的危急时刻,挺身而出,组织带领身边的群众,各自为战,奋力自救,始终与人民群众同生死、共患难,发挥了中坚作用。正因为在危难时刻,我们的党员、干部舍小家、为大家,赢得了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所以就出现了北川县人民医院医生唐雄被埋139小时成功获救后的第一句话:我要入党!简单的四个字,足以说明党永远是人民的主心骨。在灾难面前,许多群众开展自救、互救,把人的生命看得高于一切,充分展示中华民族团结友爱、互相帮助的优良传统。

     

        地震虽然造成了山崩地裂、河流改道,将县城夷为平地,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给我们留下了难以磨灭的伤痛,但是,产生了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是留给我们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抗震救灾精神让全人类钦佩!无数英雄事迹,展现了一幅幅可歌可泣的壮丽画卷,让全世界为之感动!在这场伟大的抗震救灾斗争中,北川14万羌族儿女在大灾大难中表现出来的坚强意志,就像北川中学屹立不倒的红旗一样,震不垮,压不弯。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丰富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感悟抗震救灾精神,重建新北川,我们充满必胜的信心!

     

        永久的精神财富

     

        国防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所所长颜晓峰

     

          “5・12”渐行渐远,特大地震不可能频繁发生,正常的生产生活、学习工作、建设发展将成为主要关注。如何把在生死搏斗、艰险考验、爱心涌流、全民动员中激发的抗震救灾精神,持久地延续下去,长期地发挥作用,成为永恒的民族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及公民道德建设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种精神要使之长存,就要让它成为牢固的集体意识。汶川大地震造成了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给无数人留下了心理创伤。弘扬抗震救灾精神,一方面要尽可能地让人们走出悲伤,像“芭蕾女孩”李月那样积极面对人生;一方面又不能有意无意地忽略、遗忘这段激动人心、催人泪下的历史,而是从中汲取真诚、善良、美好、奋进的精神,作为民族永远缅怀的记忆。

          一种精神的延续与继承,是与对这种精神的感悟和研究密切相关的。感悟的越透,研究的越深,这种精神的价值就展现得越为充分,也就能够得到更加自觉和有效的传承。抗震救灾精神是民族精神宝库中的又一座富矿,对它的发现和发掘还有待深化。

          一种精神能否生生不息、薪火相传,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种精神自身的生命力。抗震救灾精神是具有强大生命力的精神,因而也是具有永久性的精神。抗震救灾精神是典型性与普及性的统一。虽然震前震后难以遇到山崩地裂、巨石滚滚、危湖悬顶的场境,但抗震救灾中涌现出来的无数舍己救人、敢于牺牲、无私奉献的动人事迹,在日常生活中同样可以遇到,同样应当做到。

          一种精神只有化为人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进入实践、进入生活,才能根深叶茂、代代相传。精神是实践的升华与概括,它还必须回归社会心理、回归社会实践,成为人们的行为准则,成为大众的普遍行为,从而造就精神延续的“社会场”。

        写好人生道德文章

     

        江苏黄埔再生资源利用有限公司董事长

     

          “5・12”汶川大地震爆发后,我和全国人民一样肝肠寸短、忧心如焚,并且在第一时间率领由60台吊车、挖掘机、推土机等重型机械设备组成的救援队,在地震发生后的36-47个小时内到达了抗震救灾第一线,连续几十个日夜奋战在灾区前线,为抗震救灾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这次抗震救灾,留给了我深深的遗憾,也给我带来了骄傲。遗憾的是,尽管我第一时间里到达了灾区,但毕竟还是去迟了。如果再能早一点,也许还能救出更多的人。骄傲的是,在我的指挥下,我带去的60台重型机械打通了北川县的生命线,打通了映秀镇的生命线。

          我最欣赏钢铁大王卡内基的一句话:“在巨富中死去是一种耻辱。”我觉得财富如水,如果你有一杯水,可以独自享用;如果你有一桶水,可以放在家中;如果你有一条河,想要这条河不停止它的奔腾,你就应该学会与他人分享。我深信,最有价值的生命,是能够帮助更多的人改变自己生活的生命。我也深信,为富不仁者耻,乐善好施者荣。生活在人们尊敬中的慈善家,比孤独地占有银行存折上僵死数字的守财奴,要更快乐、更幸福。我希望我的行动能够带动更多的人行动起来,发自内心地去帮助他人、温暖他人。而对一个永不止步的企业家来说,发展企业的最好办法,就是养成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因为只有你怀揣着整个社会的福祉,你才能够领悟,人生奋斗永无止境。

          写好道德文章,需要穷尽一生的精力。今后,我会继续激励自己承担起创造财富、公益社会的责任。我会记住胡总书记的话: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记住温总理的话,身上要流淌着道德的血液,不要只流着利润的血液。做一个有良知、有爱心、有感情、有灵魂的企业家,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自己更大贡献!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