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08年10月15日 星期三

    面朝大海

    作者:王凯绘 《光明日报》( 2008年10月15日 05版)

           潘懋元:厦大是中国距离海洋最近的大学之一,海的精神和文化对厦大的影响是深刻而且长远的。

           当年,陈嘉庚“躬亲遍勘各处地点”,最后,把厦门大学校址选在背山面海的郑成功用于练兵的“演武场”,蕴含着他关于厦门大学文化精神的宽阔与包容。

           朱崇实:的确如此。陈嘉庚为厦大定下的办学宗旨是:养成专门人才、研究高深学问、阐扬世界文化。尤其是第三句话,意即要让中华文明走到世界去,同时也要把世界的先进文明带进来。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国际化”。

           黄本立:自创办以来,厦大就一直注重“海”这一地缘和区位优势,并把这种区域优势转化为自己的办学优势,形成了“侨、台、特、海”的四大区位特色。海洋的烙印还深深打在了厦大的学科建设和发展上。厦大是我国海洋学科的发源地,其从事海洋科学研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20年代初,从那时起,厦大就开始了海洋生物的研究,厦大美籍专家Light 教授1923年在美国《Science》杂志上发表文章介绍厦门同安刘五店海区产的文昌鱼;厦大科学家还发现了嘉庚水母等海洋生物新种。我国最早的一批研究海洋的学者也是厦大毕业生,这其中包括著名鱼类学家伍献文院士、著名藻类学家曾呈奎院士等。 

           葛家澍:“海”这一独特的区位优势还为厦大与台湾进行文化、教育、学术交流抢得了先机。近年来,厦大创新思维加强对台交流与合作,着力打造祖国大陆与台湾地区开展教育、科技、文化交流与合作的前沿重镇和重要平台,已日益成为“涉台决策研究的思想库”、“两岸文化交流的连心桥”和“两岸教育合作的先行区”。目前,厦大已与台湾大学、成功大学等20多所台湾高校签订了交流合作协议,每年约有40多名本科生到台湾大学、政治大学、中山大学、东吴大学、东海大学及东华大学等高校的相关专业参加交换生项目。约有300多名台湾学生正在厦大求学。

           潘懋元:“海”的特质和精神内涵融入到厦大的办学和育人理念中。如,定位于“世界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厦门大学,希望师生有海一样宽广的视野,有面向海洋的气魄和海纳百川的胸怀,有“学海泛舟”的探索精神和“浩如烟海”的学识,这些理念无不吸纳于厦大所面临的无垠大海。

           朱崇实:很多人问我具体的厦大学生的培养目标。在我眼里,一位普通的工人,一名普通的职员,不管在哪一个工作岗位上,他都有远大目标,能够脚踏实地,并且带领周边的人跟着自己一起奋斗,这种人就是“领袖型”人才――领袖不等于领导。我希望厦大的学生都能成为“领袖型”人才。

           为了达到这样的育人目标,厦大有侧重地做了三个方面的工作:首先,培养学生的爱心。我们学校采取了很多措施,包括为全校学生免费供应米饭等等,这都是培养学生爱心的一种方式,今天接受母校的爱心,明天把爱心送给别人。其次,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条件和环境。这其中包括本科生的教学改革、三学期制、本研教学一体化,今年还花了将近7000万元人民币建了一个学生的实训基地等,这些着眼于“专业基础”的工作都是为我们的育人目标服务的。最后,要让学生拥有一副好身体。要让学生掌握一门他所喜欢的体育活动的技能,从而带动起同学对体育课的兴趣并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

           叶楠:母校的这番苦心没有白费。就我个人而言,我感触最深的就是厦大“大爱”、“博爱”的人格教育。“感恩与爱”体现在厦大的每一个细微处:校主陈嘉庚创校建校的故事、校歌“鹭江深且长,充吾爱于无疆”的歌词、母校精心为学生做的一切……2005年8月,我作为厦大第七届研究生支教团的一名成员,前往宁夏西海固地区海原县支教,在那片被联合国粮食开发署称为“最不适宜人类生存地区”的土地上,我和队员们没有屈服于恶劣的自然环境,拿起了手中的笔记下了这里的一切,返校后我以自己的真实经历写了一本20万字的支教日记――《把梦留住》,不是想出名,而是想以文字来呼唤和感召更多的社会力量,来关注西部,关注西部的教育和孩子。(王凯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