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08年10月15日 星期三

    “校园土著”话沧桑

    作者:郑启五 《光明日报》( 2008年10月15日 05版)

          父亲和母亲在厦门大学当了一辈子的教书匠,上个世纪50年代初我出生在这个校园里,于是被戏称为“校园土著”。  

          儿时我和小伙伴玩“打野战”,常常趴在五老峰腰的巨石上,用大叶桉的树叶卷成的“望远镜”鸟瞰厦大校园:建国之初,阳光明媚,周总理亲自委派经济学家王亚南担任厦大校长,校主陈嘉庚老人拄着手杖亲自“敲打”,再度“敲出”了以啸傲海岸的“建南大礼堂”为领头的校园新楼群,一幢幢飞檐加红瓦的中式楼顶,玻璃窗加圆柱的西式楼身,别具一格的“嘉庚建筑”成片地雄踞在这依山傍海的郑成功的演武场,让所有进出厦门港的巨轮都肃然起敬!而文革窒息了学科的建设,把校园折腾得满目疮痍,连厦大人引以为傲的“嘉庚式”建筑楼群也是白墙涂黑墨门窗被砸烂;堂堂的上弦场居然密密麻麻种满了喂猪的地瓜菜瓜……许多老师(包括我的父母)被整、被斗、被关……少年的我日复一日惊惊颤颤提着铝锅去给“牛栏”里的父母送菜饭……

          “文革”后拨乱反正举步维艰,幸有第三次复出的邓小平在教科文领域快刀斩乱麻,救我千万“臭老九”及其子女于苦海之中。饱经磨难的厦门大学知识分子群体终于抖落了满身的枷锁,在天风海涛之中重新奏响了“南方之强”搏击勇进的雄浑乐章!最是那1978年:学校先后迎来了恢复高考后的第一、第二届大学新生,我也梦幻般地跻身其间,本“校园土著”在历任下乡的知青、校园临时工、猪场饲养员、炊事员之后,于25岁“高龄”从厦大食堂考入厦大课堂,老父母与我相拥而泣,喜泪横流……再没有形形色色的政治运动,再没有五花八门的精神包袱,我全身心地感受着从此如日中天的厦门大学在展翅翱翔的发展中迎面扑来的祥和之风,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你想想厦门大学在漫漫防空洞的岁月里都自强不息,那么一旦赢得“科学的春天”的阳光灿烂,它“至于至善”的发展就势不可挡!芙蓉湖澄碧的涟漪早已轻轻地荡去“菜农学村”的旧影,12余万厦门大学毕业生在海峡两岸和东南亚各地尽显才华,为人类的文明与进步而孜孜不倦……

          凤凰木花开花落,身为教授的父母退休后安享幸福的晚年,我也成了厦门大学讲坛上的研究生导师,子从父业,其乐融融。人到中年我再次爬上儿时的山头,左眺右望阅不够厦门大学的满园春色,爬了这个山头,又爬了那个山头,气喘吁吁的“校园土著”期盼着像儿时一样鸟瞰厦大全貌的企图总是一再落空,校园依山傍海全方位的扩展,用树叶“望远镜”便可将其尽收眼底的岁月已化作一抹遥远的夕照!啊,厦门大学,你再也不是沧海边那个农教混杂的田村;千楼竞秀风情万种人气鼎盛,远眺“海那边”更加令人心潮澎湃,感慨万千!

          远眺海湾那一边的厦门大学漳州新校区,嘉庚老人上个世纪之初的梦想已加倍化为眼下中国第一座跨海湾大学的辉煌,而厦门大学的翔安校区又紧锣密鼓地准备在海的另一边拔地而起,又是一列列嘉庚风格的现代巨建依山傍海,但更加端庄、更加俏丽而雄威。“校在海上,海在校中”,我这个“校园土著”的胸海和大海一同浪花滚滚,心空宁静而致远。(戴晓勇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