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08年04月26日 星期六

    一个金牌工人的幸福观

    ——记中国中铁一局电务公司高级技师窦铁成(下)

    作者:本报记者郭丽君 《光明日报》( 2008年04月26日 04版)

        中国中铁一局的窦铁成虽然是一个有着“金牌工人”、“专家型员工”、“高级技师”等多个头衔的老劳模,却依然一年中有11个月在荒山、戈壁、沙漠这样的艰苦环境中上杆接线,下沟铺缆。

     

        三十年来,他和家人团聚的时间不超过3年。在常人难以忍受的艰苦中,他却能够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学习,努力提高技能水平,坚持不断创新。难能可贵的是,窦铁成视这个付出的过程为一种快乐,一种工作的境界,并在自己的精神家园中,享受着成绩和收获带来的喜悦。

     

        “看着变配电箱在我手中安装得如同艺术品,是我最大的幸福”

     

        窦铁成很善于总结工作经验,很多细节要么记在他的工作日记里,要么记在他脑子里,什么困难都难不倒他。

     

        在窦铁成的徒弟李洪江看来,一工作起来,师傅就会获得精神上的极大满足和幸福。

     

        “他的身上还保留着革命者的干劲和精神境界,所以我们几个徒弟都叫他‘老革命’。”李洪江说:“他长得瘦瘦的,走起路来风风火火,很干练,爬起三四层楼高的塔架来,一点不比我们慢。”

     

        另一个徒弟孙晓峰说:“塔架上的工作台也就一平方米左右,仅够两个人面对面站着,‘老革命’和我们一样,高空作业一干就是几个小时。”

     

        常年的风餐露宿,日晒雨淋,使50多岁的窦铁成,长得像60多岁,黑瘦的脸上皱纹如刀刻一般。“跟着‘老革命’,就从来没享过什么福,哪里环境最艰苦、哪里技术最复杂他就去哪里。没办法,因为他的技术是全公司最好的。”李洪江说,“在内蒙古东乌铁路干工程时,风沙大得连放在缆沟边的手机都吹跑了,人在高处站都站不住。”

     

        作为第六次大提速的重要线路,浙赣铁路电气化改造任务繁重。其中的板杉铺牵引变电所是国内铁路规模最大、技术含量最高的一座变电所,由中铁一局负责施工。2006年7月,窦铁成作为技术顾问火速前来增援。

     

        “活动房里又潮又热,闷得人喘不上气。”李洪江回忆道:“蚊子就像吹响了冲锋号,用劲过猛挂在蚊帐上。师傅光着膀子,在台灯下通宵达旦地研究加工方案,后背被蚊子叮得满是疙瘩,还被一个工人用手机拍了特写。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师傅却说,‘我体会到的是创新的快乐’。”

     

        为节约成本、简化结构、保证功能,窦铁成提出了利用现场既有的铜排、铜螺栓等材料,加工制作全铜间隔棒的技术方案,这一技术在整个浙赣线迅速推广,被设计院专家评价为“行业一流”。

     

        带出更多的徒弟是我最大的心愿

     

        “我走南闯北干过38个工程,个个都是优质工程。现在我多干一个,少干一个工程对我来说不重要,”窦铁成说,“我最大的心愿是把我的知识和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徒弟,带出更多像孙晓峰、李洪江这样的徒弟,让他们干更多的工程。”

     

        “如果你问我幸福是什么?我想套用一句广告语:只有大家好,才是真正的好。一个人的能力再大,也做不了多少。如果把知识和技能传授给更多的年轻人,就等于把一个人的能力放大成一个团队的能力。大家共同进步,才能创造一个美好的未来。”

     

        “‘老革命’十多年前就花眼了,手脚也没年轻人利落,但他工作起来已达到了卖油翁的境界,所以他劳动着、成功着并快乐着。”李洪江对师傅的评价总能让人眼前一亮。

     

        东乌铁路公司副总经理周志成说:“得知承建工程的窦师傅是了不起的‘工人教授’,我就委托他代培新招的180多名大中专毕业生,窦师傅白天紧张施工,晚上给他们讲课,一个多月后,他们基本掌握了电气设备的操作原理。”有人问窦铁成,教自己公司的徒弟也就罢了,为什么还无偿教外公司的员工。窦铁成说“他们虽然不是中铁一局的人,但他们是中国人,他们还在为国家做贡献。你说我教他们不应该吗?”

     

        中国中铁党委副书记、副总裁姚桂清说:“外人看我们,工作都是在最艰苦的环境,抛家舍业,无法享受生活的乐趣。但在我看来,幸福就是让想干事的有机会,能干事的有舞台,干成事的得认可。现在,每年都有1万多名大学生加入到我们的队伍,后继人才源源不断。”

     

        “荣誉对你意味着什么?”记者在内蒙古荒凉的戈壁滩上问窦铁成。

     

        “荣誉对我来说,是加油站,是在汽车开得最快的时候,帮我又踩的一脚油门。当然我要把稳方向盘,因为不能超速。”窦铁成说:“我无愧于荣誉。但没有中国中铁的土壤,没有兄弟们创造的团队,我就是一个好种子也不会生根发芽。”

     

        他幽默的言语,平和的心态,让记者感受到,有了知识和创新,有了把自己的事业放大为集体的、国家的事业这样的博大胸襟,新时期工人的精神家园更加丰富和从容。

     

        “父亲的奖状和奖章,是我们家最大的一笔财富”

     

        窦铁成的徒弟吕春说,只要哪个线路工程紧、任务重、或者发生重大技术难题,师傅就随时准备去支援,因此他成了单位的“救火队员”。

     

        然而,“救火队员”却救不了家中的火。有一次,窦铁成的家真着了火,他妻子急得哭起来,千里之外的他无能为力,因为工程紧也没顾得上回家看一眼。

     

        窦铁成的妻子杨华芳说:“结婚三十年,他在家的日子不超过三年。孩子出生时他不在,老人过世时他不在,家里盖房他也不在,他永远都是忙的。”

     

        在农村,一个家庭没有男人顶立门户,靠一个女人带着三个女儿生活,痛苦和艰难可想而知。杨华芳却说:“我和铁成从来没红过脸。家里有事,他回来,事是那么大;他不回来,事也是那么大,咱不拖他后腿。”

     

        自古忠孝难两全。在年近八十多岁的老母亲眼中,窦铁成一定算不上孝子。近30年来,窦铁成只有两个春节回过家。有一次,母亲送他到村口,紧紧拉着他的手,老泪纵横,久久不愿松开。

     

        在女儿窦楠眼中,家对父亲而言,似乎只是短暂的中转站,单位才是他真正的家。以致于她2岁半时,见到刚踏进家门的父亲,叫了声“叔叔好”就跑得老远。后来长大了,才理解到父亲用他独有的方式深爱着她们。“在我们刚认字的时候,父亲会在家书里捎上用汉语拼音写给我们姐妹的信,以后每次回家,他都要给我们买许多书。”父亲爱读书、爱钻研的习惯深深影响着女儿们。其中两个女儿已硕士研究生毕业,其中一个还在准备考博士。

     

        “父亲荣获的所有奖牌和奖章,都被母亲认真地整理保存着,一个也没丢,再加上我们姐妹的奖状,一个箱子都装不下。对我们家来说,那是最大的一笔财富。”窦楠说。

     

        本报记者郭丽君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