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文化视点•这些案例进入新闻教程
    报 纸
    杂 志
    博览群书 2017年10月01日 星期日

    那“背篓”在我眼前挥之不去

    夏静 《 博览群书 》( 2017年10月01日)

       一年又一年不间断地寻找,一次又一次跋山涉水。为的是能找到最美最好的乡村教师。在五届“寻找最美乡村教师”活动评选中,湖北省推出了4位最美乡村教师和两位“特别关注老师”。在寻找和采访中我与他们结下了深厚的感情,而我心中也有一个信念:找到了就能改变他们和学校的生存状况,甚至是命运。这样也不枉费我做了7年的乡村代课教师。

      由光明日报社和中央电视台共同主办的“寻找最美乡村教师”活动,最早是由光明日报发起创办,旨在希望通过“寻找最美乡村教师”活动,推动国家关于乡村教师支持计划的落地生根,吸引优秀人才到乡村学校任教,带动和促进教师队伍整体水平的提高。

      2015年教师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说:“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

      在这几届活动中,中央电视台和光明日报数百名编辑记者深入农村教育最基层,寻找和挖掘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乡村教师典型,用一个个鲜活、生动的真实人物形象诠释出乡村教师的中国梦和“乡村教育梦”,引起全社会强烈共鸣。社会舆论对活动体现出的主流媒体社会担当予以一致肯定,一批爱心企业、公益基金和社会组织纷纷捐款捐物,为乡村教师和乡村学校提供资助和各类文化扶持,切实解决了一大批乡村教师在生活、工作中遇到的困难。

      每年的寻找,是通过媒体寻找、社会推荐、个人自荐三个渠道广泛征集人物线索。最终由活动评委会投票选出十名“最美教师”和一个“最美教师团体”,同时推选出十名“特别关注教师”。在宣传报道方面,中央电视台和光明日报社充分发挥主流媒体引导舆论、传递正能量的积极作用,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讲述》等重点新闻栏目,以及《光明日报》的重要版面大力宣传寻找和发现优秀教师典型的感人事迹,展示最美教师风采。此外,还充分利用新媒体手段,努力扩大每一届“寻找最美教师”活动的影响力。推选出的最美教师个人和团体将参加“寻找最美乡村教师”颁奖典礼,该典礼于每年的教师节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向广大教师献上节日的问候。

      在寻访中,我印象最深的有两位教师:“特别关注老师”田育才和“最美乡村教师”秦开美。正是因为他们的感人事迹,我收获了我人生中的第一个中国新闻奖。

       在第三届“寻找最美乡村教师”活动中,“背篓校长”田育才最让我感动震撼!他用责任诠释了师者对学生最诚挚的爱,在他身上,我感受到了一位乡村教师的平凡和伟大。为什么他有这样坚韧不拔的意志和信念?他那不屈不挠的精神从何而来?我带着这些疑问去采访。

      《背篓背出的乡村学校》这篇报道是怎样写成的?寻找“最美乡村教师”田育才的过程浮现在我眼前……

      2012年的夏季,去哪里找?记者首先想到的是到贫困山区,特别是交通不便的大山里。

       山里的孩子只有读书,才能走出大山,才能改变命运。乡村教师所承载的,不仅仅是教书育人,更重要的是,为大山里的孩子点燃希望的火种。

      据统计,全国农村教师有864万人。年龄老化,却承担了6600万农村孩子成长教育的使命。正是他们构成我国基础教育的基石。可是,他们的真实境遇却很少为人所关注,竟然还有批评家认为,农村教师“素质低下误人子弟”。

      2012年6月上旬,记者分析了湖北各地市州教育资源不平衡的现状,发现鄂西恩施的办学条件更需要社会的关注和帮助。

      起初,记者并没有将田育才作为重点采访对象。因为河溪小学有较为完善的校舍,相较于那些还是茅草屋或危房的学校,不算艰苦。在这里教书、当校长,比不上大城市,但作为典型人物来报道,感觉分量不够。事实上并非如此。原恩施市双河乡教育站站长陈学国告诉记者,12年前,河溪非常穷,在当地,背篓是唯一的运输工具。学校能有今天,可以说,是田校长“背”出来的。乡亲们亲切地称他为“背篓校长”。记者暗想,这个用背篓能“背”出学校的人,难道是“新愚公”?要寻找问题的根源,只有到田育才的同事、乡亲和他的学生中找到答案。记者坐火车,转汽车,再翻山越岭步行至天黑才到河溪小学。

       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地处武陵山区,属于全国11个集中连片贫困山区之一。四面环山的河溪村距离最近的集镇还有25公里,去一趟镇里来回至少4个小时。2007年,只有一条简易的机耕路。在这样一个贫穷的小山村里,河溪小学开齐了语文、数学、英语、美术、音乐等所有课程,曾两次代表新塘乡参加恩施市小学生英语口语竞赛,获得一等奖。老师们说,这一切都要归功于田校长。

       从最近的双河集镇到河溪小学,没有车路。记者按照事先准备的地图,边走边问。蜿蜒曲折的山路凹凸不平,一面临山,一面是悬崖,不时有小石子滚落下来。有的地方只能一个人通过。即便是空着手走,都胆战心惊。38年了,师范毕业的田育才走出了大山又回到了山沟。就是走在这样的山路上,他不仅用背篓背回了学生的教学用具、老师的生活用品,还“背”出了一所学校。

       路上,听说是去采访“背篓校长”,村民们都主动热情地给记者带路介绍。原来,大家几乎都是田校长教过的学生。村民们告诉记者,以前,村里连条路都没有,进镇的山路完全是人踩出来的。2000年,为了让学校的村里用上灯,田校长和老师、村民们抬着电线杆走了3天,由于山路陡峭,眼看快到了,电线杆摔碎了。精疲力竭的老师们望着破碎的水泥块痛哭起来……为了学生,老师甘做骆驼。

      2004年,田校长东奔西走筹到了5万元经费维修宿舍,他利用休息日和假期将建筑材料背到学校。不到一年的时间,为了节省运输费,他和老师们光水泥就背了3万多公斤。2005年秋季开学,迎接孩子们的是一个“崭新”的学校——操场平整了,阳台翻修了,教室粉刷一新,老式厕所改成冲水的,同时还建起了沼气池、浴室。

       为人师表,田育才犹如他的名字一样,“培育人,就是要培养他们走出大山的希望”。

       同事周阳艳告诉记者,田校长在山里教了一辈子书,当了几十年校长,他是村民心里的精神支柱,就像一根矗立在大山上的电线杆,给学校和村里传递着光明和希望。

       没到退休年龄,田育才主动提出要辞去校长职务。按常理,当校长是不需要辞职的。更何况,学校是他用心血和汗水建起来的,就像他的孩子一样!怎会舍得放手?田校长告诉乡亲们:“现在,我年纪大了,思想和知识跟不上时代。要给年轻人铺路、让路,这样,河溪小学的未来才有希望。”

       随着采访的深入,记者明白了,因为山里的学校条件艰苦,待遇低,很难留住大学毕业的年轻老师。2007年,河溪小学来了两位年轻的女老师,田校长为了留住他们,把两人当作自己的亲闺女。他还有意识地培养锻炼管理能力较强的周阳艳,让她主持教学管理等工作。2010年,“背篓校长”有了新传人。在新校长周阳艳的努力下,学校的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采访中,记者问田育才有什么心愿。他回答:“希望有更多的年轻教师来这里。”望着腰都伸不直的老校长,记者有些心酸,他的心里只有学校和学生。回程路上,崎岖的山路,田校长背着背篓、拄着拐杖的身影,山里的娃天真的笑容,周校长备课时认真的神情……一幕一幕,像电影一样在记者的脑海中反复播放。在寻找和采访最美乡村教师的过程中,记者不断地被感动、被震撼!老校长的“背篓”总在鼓舞我。回到繁华闹市,记者时常想起恩施溪河小学孩子每天起早贪黑爬山路,在简陋的教室里读书的情景;当听到城里老师抱怨工资低、工作重时,记者眼前就会浮现田校长背着背篓的伟岸身躯……如果处境互换,不知会发生什么情形……

      在中国,许许多多像田育才一样的乡村教师,将自己毕生的精力奉献给了大山。他们在工资待遇、学习机会以及教学条件等方面,需要社会给予更多关怀和政策上的支持。如果没有乡村教师坚定的信念、执着的追求,没有他们几十年如一日甘守清贫、敬业奉献,不知当今农村教育状况将会如何!

      当人们被无数个乡村教师的奉献感动着的时候,还有许许多多不为人知且正在艰辛工作的最美乡村教师。目前,在我国乡村学校,尤其是一些山区、边区的村小和教学点师资匮乏、人员老化、新人流失、补充不易。

      我们关爱乡村教师,更需要着眼于社会发展的需求,切实拿出决心勇气,真正倾听、关爱乡村教师。“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要求,时不我待,我们需要把这种关爱进行得更深入、落实得更彻底。(作者为光明日报记者。)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