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推介•文学地理学
    报 纸
    杂 志
    博览群书 2017年10月01日 星期日

    从苏轼的《食荔枝》到文学地理学

    李仲凡 《 博览群书 》( 2017年10月01日)

       2016年10月,在武汉召开的中国文学地理学学会第六届年会上,曾大兴教授就曾透露,他的新著《文学地理学概论》即将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大家都热切地期盼着可以早日读到这本大作。2017年3月份,我得知书已经出版,于是迫不及待地买了三本,一本自己读,另外两本送给相好的朋友。这本书跟曾大兴教授近年来在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文学地理学研究》《中国历代文学家之地理分布》《气候、物候与文学——以文学家生命意识为路径》几本书装帧相似,内容上也已经形成了一个系列。看着书架上并列在一起的这几本书,对曾大兴教授的敬意油然而生,觉得他在中国文学地理学学科建设中身体力行的精神,实在值得每一位会员学习。

       笔者虽然不敢说读过曾大兴教授的所有文学地理学著述,但是对他发表过的大多文学地理学方面的观点和意见还是比较熟悉的。我阅读曾大兴教授这本新作之后发现,《文学地理学概论》是他积多年文学地理学研究之心得而推出的集大成之作,体现了他在文学地理学研究方面最新的思考和探索。这本书的几个突出特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第一个突出特点是体系完备。目前学术界对文学地理学知识框架的建构还处于一个探索的阶段,中国学者也没有一本现成的文学地理学概论可供参考,许多人并不知道文学地理学概论应该怎么写。《文学地理学概论》作为一部开创性的文学地理学导论性质的著作,涵盖了文学地理学主要的、基本的研究领域,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该书的第一章“文学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学科定位”讨论了研究对象、学科定位、知识体系、意义等文学地理学的核心内容,作为全书的理论基础和逻辑起点。第二章到第五章分别为“地理环境对文学的影响”“文学家的地理分布”“文学作品的地理空间”“文学扩散与接受”,从不同的侧面对文学各要素的地理规律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属于文学地理学最核心的四大研究领域。第六章、第七章的“文化景观”“文化区”,则是文学地理学对文化地理学等地理学科概念的移植与借鉴,属于文学地理学中更具地理色彩的部分。具体到文学地理学知识的某一部类,该书也都有相当周全的考虑与安排,会把所有重要的问题都照顾到。如文学地理学的研究方法,该书的罗列与分类就是目前笔者见到的学术界对文学地理学方法最完备的总结与归纳。

      该书的第二个突出特点,是立论精审。《文学地理学概论》中提出的观点都是作者多年不断思考、反复推敲打磨的成果。对于文学地理学许多关键性范畴的内涵与外延都能做出非常准确的提炼和界定。例如,对于当前流行的空间批评,有些学者并未能认识到它们与文学地理学的深层联系与区别,有时也不够重视空间批评理论的内部差异。该书根据空间批评与文学地理学研究的不同关系,对它们进行了分类,认为当代西方的文学批评中实际上存在着两种空间批评,一种是后现代主义的空间批评,另一种是文学地理学的空间批评。曾大兴教授注意到了文学地理学的空间批评与一般意义上的空间批评的差异,强调前者与文学文本的密切关联,而后者是一种就形式论形式的空间批评,这种分类和辨析,是非常精准和富有启发意义的。再如,文学景观,虽然以前也有迈克•克朗等学者提到过类似的概念,但是尚未有人给这个名词下过定义。曾大兴教授是笔者所知道的国内最早对这一概念进行系统研究的学者。《文学地理学概论》提出了文学景观的定义,对文学景观进行了详尽的分类,提出了识别文学景观的六大标准,这都是需要对文学景观做相当深入的研究之后才能做到的。

       该书的第三个突出特点,是理论与实证的紧密结合。虽然是一本理论色彩很浓的概论,却不是只讲理论,或就理论谈理论,而是通过大量具体的例证来说明、阐释理论,深入浅出、形象生动。这一点对于文学地理学的初学者来说,一定会获益更多。例如,作者在讨论中国古代文学家的地理分布规律的时候,引用了《中国历代文学家之地理分布》一书中的相关文字,认为江河与平原之间具有一种“瓜藤结构”。为了解释这个“瓜藤结构”,作者通过统计数据的对比,说明黄河、长江、珠江等三大河流下游地区的冲积平原是文学家的聚居区,而河流上游的文学家则分布较少。这里,作者先提出观点,再通过文学家人数的统计数据加以印证,使得读者对中国历代文学家地理分布中的“瓜藤结构”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又如,《文学地理学概论》在讨论文学传播效果的基本路径时,通过对苏轼的《食荔枝》这首诗的写作背景、个人经历,特别是当时的地理环境进行了详尽的个案研究,最终得出,“一个文本在一个地域的传播,是与作者的整个精神在该地域的传播相联系的”。“一个优秀作品的传播空间,往往大于作品本身所营造的地理空间。”“文学的地域性是一个中性概念,它本身并不具有褒贬的色彩。”(P364-P365)等几个重要结论。这几条带有普遍性的文学规律,从对《食荔枝》这一文本在岭南读者中的阅读反应的考察中得出,案例典型,材料翔实,切合文学接受与传播的实际。

      我以为,曾大兴教授《文学地理学概论》的出版,对文学地理学学科在中国的早日建成,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它的意义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为文学地理学学科的理论体系搭建起了基本的框架。曾大兴教授是学界主张把文学地理学建设成为与文学史“双峰并峙”的二级学科的代表性学者。记得2011年中国文学地理学第一届年会时,曾大兴教授曾经相当乐观地宣称,文学地理学在中国初步建成学科,需要十年左右。他多次讲,一个学科的建成,取决于三个条件,一是明确的研究对象,二是完善的理论和知识体系,三是健全的人才训练培养机制。在这三个条件中,第二个条件,既是对第一个条件的深化,也是第三个条件的理论准备,显得尤为重要。现在,有了曾大兴教授的《文学地理学概论》这样一本涵盖文学地理学主要论域的基本原理性质的理论著作,我们就可以说,文学地理学的学科架构已经基本建立起来了。曾大兴教授这部《文学地理学概论》的问世,标志着学术界初步创造好了第二个条件,使得文学地理学比以往任何一个时候都更为接近学科的建成。

      第二,曾大兴教授的《文学地理学概论》,为文学地理学的人才培养提供了一本很好的教材,满足了当前文学地理学教学的需要。近年来,陆续有一些高校给本科生或研究生开设文学地理学方面的课程,但大都苦恼于没有权威的教材而只好自编自讲,这一方面会花费教师大量时间,也制约了这门课程学术水平的迅速提升。因此,对文学地理学有兴趣的师生们都急切地盼望着能够有一部通用的文学地理学教材。曾大兴教授的《文学地理学概论》,满足了师生们的这一愿望,也必然会极大地提升我国高校文学地理学课程的水准,促使文学地理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向规范化和标准化迈进。

      第三,这本书也为文学地理学学科其他教材的编写提供了可以借鉴的写作思路。文学地理学,是一门正在迅速成长的学科,想要在一本概论性质的教材中,既做到通俗易懂,以文学地理学学科知识的最大公约数作为主干,又兼具一定的理论深度和学术前沿性,是一项非常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可以说,曾大兴教授的《文学地理学概论》在处理普及性与前沿性这对挑战性的矛盾方面是相当成功的。这部书既可以作为文学地理学通识性的入门书,读者可以从中了解文学地理学的发展历史、研究对象,也可以作为一本高阶读物,文学地理学的业内专家同样可以借此了解文学地理学研究的最新进展。这种文学地理学知识取舍的标准以及具体呈现的方式,对于《文学地理学史》《文学地理学批评方法》《文学地理学研究方法》以及各种尺度的文学地理的编写具有典范意义。毫无疑问,这本书为下一步的文学地理学教材写作树立了一个很高的标杆,也为后续的兄弟教材提供了多方面的理论支持。

       如果说2011年因为中国文学地理学会的成立,是中国文学地理学发展史上一个划时代的新纪元的话,那么,2017年必将因为曾大兴教授的大作《文学地理学概论》的出版而成为文学地理学发展史上另一个重要新时代的开始。数年之前,中国文学地理学会就有同仁意识到学科的发展,迫切需要一部《文学地理学概论》,但是,只有曾大兴教授把这个愿望变成了现实。这固然与他责无旁贷的担当意识和时不我待的紧迫感有关,更为重要的原因是,无论从学养还是精力等各方面来说,他都是国内目前写作这部书的最合适的人选。

       曾大兴教授在此书的《自序》中谈到写作的初衷:“乃是为了提供一个供大家讨论的文本。我相信有了这该书,今后就会有第二本、第三本,而且一本比一本好。”我们也有理由相信,曾大兴教授的这部《文学地理学概论》在填补中国文学地理学界概论类著作空白的同时,也必将引发一轮文学地理学各分支学科教材写作的高潮。

       (作者简介:李仲凡,陕西理工大学文学院教授,文学博士。)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