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本期关注•北大清华演讲分享
    报 纸
    杂 志
    博览群书 2017年10月01日 星期日

    改造社会,要准备承担风险

    孙玉文 《 博览群书 》( 2017年10月01日)

       北大之所以北大,清华之所以清华,北大清华之所以北大清华,其中必有因果。北大和清华学生所经常听到的演讲,你能说不关因果吗?

       2017年暑期,老生离校,新生进门,北清学子又听演讲。从中国大学建设“双一流”之视角,本刊特为广大读者拣选三场——其中,两场在北大,一场在清华;主讲者,两位执教清华,一位执教北大。倘若演讲当真关乎因果,让我们分享北大清华之因,培育各自之果。

    ——编者

      老话说,人逢喜事精神爽。今天是北大中文系2017届毕业生的毕业典礼。在此,我首先要向同学们道贺,向为同学们辛勤付出的老师们道贺,向各位在座和不在座的学生家长道贺!

      在临近毕业之际,我对同学们充满了期盼,充满了祝福。我真诚地希望同学们,在未来的工作中,清清白白地剖事析理,坦坦荡荡地为人处事;敬业乐群,知行合一;忠诚善良,待人宽,律己严;不骄不躁,奋发向上;将理想和现实有机地结合起来,宠辱不惊,勇于担当。当今正是沧海横流之际,也是弄潮儿大显身手之时。我愿与诸位共勉。

      我今天演讲的题目叫《士人的道义和担当》,这也是我演讲的主旨。主要是想结合当今的现实,就人们经常谈起的两个热门话题,一个是大学生如何融入社会的问题,一个是所谓的事业是否成功的问题,谈谈个人的一点不成熟意见。这两个问题,归结到一点,就是作为一个北大中文人,如何以自己的角色走向社会。

      先说融入社会问题。我经常听到有人说,现在的大学生光学书本知识,不能融入社会,跟社会生活脱节。我愿意相信,绝大多数人说这句话是出自善意。但我认为,对这种说法应该一分为二,不能盲从。这句话的含义相当模糊,它达到的效果不一定都是积极的。

       古人认为,读书人天然地承担了引领社会进步的义务。《论语•泰伯》:“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我以为,北大中文人更应该对自己有这样的期许。如果你们将来选择了无条件地适应社会,也就意味着放弃了曾经的理想和对美好的追求。无论对你们自己,还是对这个社会,都是悲剧性的。

       社会生活是形形色色的,其中有好的、有用的、合理的一面,也有不合理的、阴暗的、肮脏的一面。它是一个大杂烩,任何时代,任何国度,都没有例外。一旦妥协,转眼就能消融成汤汁。只有铮铮铁骨,才能永不变形。假如一个北大毕业生走向社会后,私欲横行,个人至上,权力至上,名利至上,随波逐流,“淈其泥而扬其波,餔其糟而歠其醨”,那是多么不幸的事情啊!《老子》七十七章说:“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我们为什么不去做那个有道者呢?

      放弃自己对社会中不合理的、阴暗的、肮脏的一面的揭露、改造的义务,要当今的大学生一味地顺应社会的一切,这是很不健康的思想认识。对此我们应该保持高度警惕,坚决抵制,坚决摒弃。我真诚地希望同学们在融入社会时,不要放弃对社会进步的追求,不要放弃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将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有机地结合起来。改造社会,无疑是要承担一些个人风险的,对此我们应该有充足的思想准备,要敢字当头;同时也要循序渐进,稳扎稳打,团结各方面的力量,协调好各种关系。

       再说追求成功的问题。追求成功,追求卓越,都没有什么不对,而且应该得到鼓励。问题是,到底应该赋予成功什么样的内涵,当今的社会上,存在认识的误区。“成功”是个褒义词,指达到某种预期的效果,获得某种令人满意的结果。跟它相对的,则是“失败”。判断一个人是否成功,无疑是有尺度的。现在,人们将“成功”一词用在某些个人身上,有“成功人士”等说法。有人以为有了权势,有了金钱,就是成功人士。这是以是否有权力和金钱作为判断成功的尺度。如果有了权势和金钱,哪怕是通过坑蒙拐骗,巧取豪夺,弄虚作假,甚至是杀人越货得到的,也是大大的成功人士;如果没有这两样,你即使再有担当,对社会给予了再多的付出,作出了再多的贡献,人们往往也会将你打入另册,不少人对你翻白眼,视你为“失败者”。甚至还有人极尽宣扬各种攫取权力和金钱之法,根本不提及权力和金钱是否要用合理合法的手段获取。

       曾经,权威的机构,权威的媒体,权威的人士,甚至有几个大学教授,都在宣传这个。据说,路透社曾经对包括中国在内的二十几个国家作过一项民意调查,国人认同“金钱是个人成功的最佳象征”者占69%,居全球之冠;环球网随后调查发现,超过95%的人认为中国人严重拜金。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面,社会不可能有真正的公正,不可能有真正的仁爱;这样的社会,只能是一种畸形社会,会产生大量的劣质文化。我们注意到,这种价值观念,不仅侵蚀了一些官员和老板、知识分子,他们说一套,做一套,将资产和家属悄悄弄到国外,权色交易、钱色交易,自己却夸夸其谈,大谈爱国,大谈服务社会;而且逐步扩散到整个社会,危害甚广,影响至巨。这些人,很多都是从大学里走出来的。这是社会之耻,也是大学教育之耻。

      这种导向,对社会的进步极其有害,它反映了人们理想的缺失,对社会缺乏终极关怀,普遍追求现实利益和享乐,以至于正义遭到抑制,实际上成为社会稳定发展的巨大障碍。这样判断一个人是否成功,不是太浅薄了吗?为了捞取这些,有不少人变得恬不知耻,不但对社会的不公正表现冷漠,而且还丧失起码的人性;有的读书人甚至鼓吹社会的非公正,非正义,“黄钟毁弃,瓦釜雷鸣”。这种丑陋现象,令有识之士侧目。说它为中国历史上丑陋现象之最,恐怕都不过分。在这样的现实面前,诸位应该如何自处?这的确是需要在步入社会之前好好思考一下的。我真诚地希望同学们步入社会时,自觉地摒弃这些丑陋现象,树立正气,移风易俗。这里我不由得又想起孔子。

       孔夫子将富贵和仁爱结合起来,对不仁爱得来的富贵深恶痛绝,主张一个人要成为君子,就必须有仁爱,君子在任何环境下都不能离开它;他甚至希望有仁爱之心的人才能享受富贵。《论语•里仁》:“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这里的意思是说,富裕和显贵,这是人们想得到的东西;但是,如果不实行仁爱之道而得到了这些实惠,就不应该占有它们。贫穷和卑贱,这是人们讨厌得到的东西;但是,如果不是实行仁爱之道而得到了这些,这样的人就该贫穷和卑贱。君子如果离开了仁爱,他凭什么能成就君子的名声呢?君子连吃一顿饭的工夫也不要违背仁爱,仓促之间也不要违背仁爱,遇到挫折时也不要违背仁爱。孔夫子的话难道只是警示世人吗?难道不是孔子对人与社会发展规律的总结吗?

       面对上面所说的这些社会弊端,回过头来思考一下以上的两种话题,我深感咱们的毕业生肩上的担子很重很重,也深感咱们的毕业生正赶上了创造新文化的好时代。亲爱的同学们,无论你将来从事什么工作,我都郑重地提醒你们:请别忘了士人的道义和担当。我期待着大家为传承中华文明、传承我们钟爱的母语文化取得自己的实绩。到时候,你们回来喝庆功酒,别忘了也招呼我一声,我要跟大家同乐。(作者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本文系作者于北大中文系2017届毕业生的毕业典礼上的演讲。)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