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佩琦给《明朝那些事儿》写的700余字的序,简洁精准地提炼了这部红极一时的网络原创作品的精髓——“旷野上,当年明月踽踽独行”,简洁的一句话,却能勾起读者无限好奇。
当年明月在序言中发出“历史原来很精彩”的喊声后,以当下人的运笔方式、语言形式、创作格式,对明朝历史娓娓道来,用他独有的轻松的心态、幽默的笔触,帮助读者拉开明朝300年的历史帷幔。
【壹】
当年明月经过六个月左右的构思,把一个长达300年历史的“明朝”的那些事件抖落开来。首先,我必须承认作者的了不起,整部作品的文字很精彩。这当然是建立在作者扎实史料收集和不俗的写作功力之上的。在他的笔下,一个国度、一个朝代兴起衰亡的因因果果、是是非非、事事件件,全部被一一呈现。
《明朝那些事儿》这部书的成功,不是偶然,而是得益于作者自身学识身份的庄重与深厚。当年明月的身份包括“史学副研究员”“明史学会会员”“青年历史学者”等,在我看来,这是他作品之所以成功的因素之一。
《明朝那些事儿》这部书的成功,在于作者对历史的恭敬和尊重,作者以人文学者严谨的治学态度追寻历史的本真,并且在故纸堆里爬梳时,坚持保持自身的客观与谦和。以读史的性情写史,把历史的烟云轻轻地拨淡、拨开,拨出头绪,这不仅是对读者负责,也是对自己的负责。这对于历史读物作品本身,无疑是一种最为妥帖的尊重。
《明朝那些事儿》这部书与其他作家写历史题材的作品不同。显然,当年明月作品的学术资料主要来源于《明实录》《明通鉴》《明史》《明史纪事本末》等二十余种明代史料。对这些史料的甄别, 哪些可以拿来为己所用,可以成为作品素材,作者应该花费了不少时间,在这一过程中,也厘清了自身的文学创作思路。
作者曾经说过,《明朝那些事儿》是以年代和具体的人物为主要脉络,沿着历史皇权更迭的线索而运笔行文的,并加入了小说的创作手法,对人物心理进行分析,对当时的政治经济制度做出评价。作者通过这些创作手法,真实还原了历史沿革演变的过程。反观有些作家的历史题材作品,对历史片段的截取,进行无所顾忌的想象,纵情地对历史情节肆意加工、篡改、渲染、穿越、嫁接、扭曲、迎合,从而赚取低俗的追捧,无聊的调笑,最大可能地撩拨和挑战读者和观众历史形态的底线,哗众取宠。
文化学者冯骥才说过:
我们必须正视:一种文化上自我糟蹋的潮流正在“所向披靡”。我们悠久历史养育和积淀下来的文化精华,尤其那些最驰名、最响亮、最惹眼、最具影响的——从名城、名镇、名街、名人、名著,到名人死后的墓室和名著里出名的主人公,乃至列入国家名录的各类各种文化遗产等,都在被浓妆艳抹,重新包装,甚至拆卸重组,再描龙画凤,披金戴银,挤眉弄眼,招摇于市。
冯骥才提到的这个问题,是一种鄙俗化的潮流,这种放肆的粗制滥造,这种充满谬误的伪文化,正在使我们的文化变得粗浅、轻薄、空洞、可笑、庸俗,一边有害于公众的文化情怀和历史观,一边伤及中华文化的纯正及其传承。
对比来看,当年明月早有预见地避开了当时已经存在,却还没有被人们指出的文化诟病,这是史学家和文化人固有的自爱与良知。
作者以自己的人生观点作为《明朝那些事儿》整部书的结尾,以此让读者感叹什么是理想、什么是谋略、什么是豪杰,从而对历史抱有敬畏之心,对未来充满追求。
《明朝那些事儿》里一件件、一桩桩历史事件,在明月的笔下鲜活灵动。那些历史人物有追求、有苦恼、有狡猾、有良善、有悲悯、有恶毒,也有日爹骂娘、拍案惊雷,有隐忍、有气节、有道义、有逃避,有时妥协,有时刚劲,有时犹豫不决,有时斩钉截铁,这一切是史书中读不到的韵味和灵动。
【贰】
我初读《明朝那些事儿》时,就立刻被当年明月幽默的笔调吸引。那种轻快,是之前阅读其他书时从没获得过的愉悦。扎实的学养里渗透着玩世的情怀,却又形容、判定、比喻得恰如其分。
出版社给作品的“通俗读物”的上架定位,在第一时间就告诉读者当年明月笔下的“明朝”的风格和走向。当年明月讲《明朝那些事儿》不仅精彩,而且其中有好多关联值得读者深思乃至玩味。当年明月从明朝的时空走过,在现下的时代讲起了曾经的故事,看这笔名,再看这书名,作者的良苦用心可见一斑。
当年明月作为明朝历史的研究学者,他的目光已经无数次从明朝的时空掠过,扫描明朝留在历史典籍里的时空信号和密码。我无从判定作者的研究深度,但是《明朝那些事儿》中闪现的人物、史实、历史事件,已经是当年明月有关朱氏皇族300年成败衰亡的研究成果了。
在写到朱重八在灾荒中眼睁睁地目送一个个亲人无助地死去时,作者说:“人世间最大的痛苦莫过于此。”朱重八唯一的表达或者说宣泄就是痛哭,茫然不知所措中,内心卷起千般波澜。朱重八为了能活下去,为了能吃到饭,他没有逃避,尽管多番采用唯心的形式拯救,他的虔诚祈祷遍及自己所知道的太上老君、如来佛祖、观音大士等救世主,但是依然改变不了他饿肚子的现实。他失望了。于是,他那幼小的心灵开始变得冰冷,他觉悟了,清醒地意识到除了自救,别无更好的办法。一股“我要活下去”的信念在他的内心深处发芽。朱重八正是失去一切后,才发现了自己的力量和伟大,他的救世主就是他自己。他在苦难中艰辛求索,完成了创建大明基业必由之路的历练和心路历程,这种成长转变让他的内心强大起来。最终,朱重八完成了一个乞丐向一代霸主的转变。朱元璋的名字解释得也精致——诛杀元朝的利器!元朝统治的腐朽已到了无可救药、回天乏术的境地,也是历史成就新一代豪杰的机遇和档口,此时朱元璋大步流星走来,正巧赶上那个风云际会的大好机缘。作者在陈述史实的过程中尊重历史,没有破坏历史固有的肌理,没有把朱元璋这个人描绘得神乎其神,刀枪不入,万般皆能,而是朴朴实实地在史料的框架里对人物个性进行充分的挖掘,从而令人物更为丰满。
【叁】
读后不空洞、不浮躁、不虚无,这也是《明朝那些事儿》受到追捧的原因。当年明月在写朱元璋离世这一段时,以普通人的情感揣测出了一代霸主的人世情怀。他写道:一个孤独的老人守护着一个庞大的帝国,这就是最终的结局。朱元璋纵马驰奔,江河大地被他踩在脚下,锦绣江山被他抛在身后。他爱过、恨过、信任过、被背叛过,朋友和敌人一串串名字从脑海划过,一个个身影又浮现在眼前。他勒住马,迎着落日的最后一丝火红,向壮美的山河投下最为难以诠释的一瞥,仰天长笑:我本淮古布衣,天下于我何加焉?豪杰的洒脱坦荡,英雄的无羁放浪终为仰天长笑。
读到这里,我不禁产生一种“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的共鸣。
这部书从朱元璋讲起,一直讲到崇祯皇帝自缢、明朝灭亡,对明朝17个皇帝和其他王公权贵及小人物的命运进行全景展示,尤其对官场政治、战争、帝王心术精心着墨,让历史在著作的平面脚本里立体起来。王朝的生命和人的生命相似,历代的王朝史从某种程度上讲,也就是皇权家族史。
文学史上,有一些作家,他们注定要在完整的传统链条中做更为坚固的一环,成为经典的一部分,他们通常沉着而低调,靠写作本身进入庙堂之高,赢得文学史的江湖之远。而另一些人则通达,懂因材,懂尽力,“谁能把牛肉炖成驴肉?谁能让牡丹开成玫瑰?尽管这些写作放不进任何体式框架,可是,做开山者、做拓荒者、做独异者,何如?”
这是张莉在《持微火者》中写给冯唐的一段话,我觉得用在当年明月身上也是无比恰当的,就借来了。
法国作家巴尔扎克说:“作家的法则,作家所以成为作家,能够与政治家分庭抗礼,或者比政治家还要杰出的法则,就是他对于人类事物的某种抉择,就是他对一些原则的绝对忠诚。”当年明月在《明朝那些事儿》的文学活动中,无论文法、文艺、文学还是文本都遵守了这些必备的法则。
多年来,我在读书时养成了一个习惯,喜欢最先阅读封底一些人物对作品的推介语。读《明朝那些事儿》时也不例外,每卷封底的推介语,我最认可以下几个——柳传志:当年明月,心灵历史的开拓者,强调写史即写人,写人即写心……毛佩琦:历史是千万人的历史,是大家的历史,每个人都有解读历史的权利,《明朝那些事儿》确实别开生面,是一种创造,我热情地支持这种探索和创造;接近真理的理的推介语:文章以通俗小说的方式,用瑞士表匠的耐心,德国制造工人的严谨,法国酿酒师的情怀,美国喜剧演员的幽默……
【肆】
朝代的更迭,王朝的覆灭,各有各的不同,而历史似乎习惯上演惊人的相似或者轮回。纵观封建王朝的背影,开国皇帝总是文韬武略,励精图治,接下来就是皇族内部的皇权争夺,宫廷内的利益圈层,政治与阴谋的角逐斗力,再有几位开明贤达的帝王运筹帷幄把王朝经营到盛世之巅。在皇权更替、社会管理、经济发展的诸多矛盾里,又有险象环生的忠奸抗衡,皇帝老儿偏听偏信,不辨忠奸,残害忠良给王朝的毁灭埋下了崩溃的爆炸物,接下来就是几位阿飞式的皇帝昏庸无道,不务正业,声色犬马,纵情享乐淫乱,把一个个好好的江山社稷折腾得一塌糊涂,积贫积怨,民不聊生,内乱丛生,外敌入侵,王朝发展的线性历程图从抛物线的极值滑落到不可收拾的谷底,直至新的政权代替。明朝也不例外,从朝野到外交,从战争到和平,神鬼莫测,惊心动魄,战场场面波澜壮阔,多少栩栩如生的政治人物、英雄豪杰在飞鸟尽、良弓藏,狡兔走、走狗烹的镜头里折戟沉沙。
当年明月把明朝的皇权体系以及内亲外戚之间的尔虞我诈、波谲云诡描述得栩栩如生。疆域完整有不可避免的金戈铁马,荡气回肠,白骨森森,壮怀激烈,对于读者而言,这一切犹如身临其境一般历历在目。
掩卷深思,或许是基于《明朝那些事儿》篇幅的考量,有些比较著名的历史事件,并没有在书中出现。比如,我读《故宫营造》(单士元著)时了解到,明朝在建设政治文化中心时有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也是精彩绝伦的一笔;王阳明在整部书中,是浓墨重彩的一笔,但是作者对于王阳明的哲学思想似乎没有挖掘到,这也可能是作者的研究短板。
阅读中最美好的感受,就是与作者心灵间的相通。文艺评论作为一种阅读表达,就是把自己的阅读感受客观地讲给大家。那么,明朝历史的本来,在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这部作品中更加精彩好看。
(作者介绍:温智慧,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会员、内蒙古作家协会会员、内蒙古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出版散文集《灵魂的雨伞》《大漠放歌》、文艺评论集《抵达的姿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