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经典最怕没有经典意识。
郁玉英以敬畏之心和经典意识,使得《宋词经典的生成及嬗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年1月版),成为近年来中国古代文学经典研究的典范之作,至少不会被宋词经典耻笑。
其典范性,首先体现在它的理论深度。作者以宋词为中心研究古代文学经典的生成及嬗变,不仅有理论依据,有思辨色彩,有理论概括,还有理论的穿透力、层深感,步步深入,层层推进,有关概念内涵、问题的来龙去脉和因果关系都剖析入微,中肯到位。
从此书的绪论就能看出作者分析问题的理论穿透力与层深感。绪论第一节是谈“文学经典研究热的兴起及原因”,作者不仅用具体的事实说明“文学经典研究”热点的表现及形成过程,而且从中西文化交流与碰撞的复杂语境中分析了文学经典研究热兴起的原因。作者从哲学基础、文论来源和文化语境三个方面要言不烦地对此原因进行了准确到位的剖析,不仅让读者了解本书研究的学术背景、学术资源和学术基础,也为后文所要讨论的不同经典观形成的哲学思潮和文论背景做了很好的铺垫。
研究文学经典,首先要厘清什么是经典,什么是文学经典,哪些是文学经典,文学经典是如何形成的,又是怎样确认的。对于这些问题,作者在理论上均给予了回答,并在此基础上建构了一套研究古代文学经典生成和嬗变的理论体系。
在解释经典的内涵时,作者不同于常见的做法,即先罗列各家不同的说法,然后提出自己的观点,而是从历史的角度,指出因不同的哲学观念而形成不同的经典观,她概括为“传统的经典观”和“现代经典观”两种,进而分析传统经典观与现代经典观的区别:传统的经典观是把经典看作静态的历史遗留物,现代经典观则是把经典看作对象性的存在。在厘清两种经典观并辨析了它们的区别之后,又系统地梳理这两种经典观念形成和演变的过程,并深入分析了这两种经典观念形成的哲学基础和思想根源。在深入辨析经典的涵义、古今中外不同的经典观念的基础上,再阐明文学经典的涵义,并系统诠释文学经典作为实在本体和关系本体所具有的不同特质,也就水到渠成。
在理论上确立什么是经典、什么是文学经典之后,再分析什么是宋词经典和如何确认宋词经典,就有了充足的理论依据。此书首次提出了确认宋词经典的具体原则,所言“资料的可考性和可操作性”“接受主体类型的多样性”“接受主体选择的自主性”三大原则,不仅适合于宋词经典的确认,也适合于其他文学经典的确认,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
作者对经典和文学经典概念的阐释,具有理论深度,对文学经典生成和嬗变理论框架的构建,更具有理论创新性。如果说作者是在充分吸取和借鉴学界已有理论成果的基础上对经典概念做出更加深入系统的阐释,那么,她对文学经典生成和嬗变理论框架的构建,则完全是在自己的研究成果基础上进行新的理论概括和提升。
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结合的方法确认宋词经典之后,她深入论证了文学经典的生成机制。作者指出,文学经典是对象性的存在,其永葆青春的动力来自不同历史条件下“作品(作家)—读者”的交互作用。经典生成机制是个复杂的系统,影响文学经典生成的内部因素既包括创作主体的才识、文学作品的内在特质、特定时代传播接受者的审美期待等,还有外在于文学经典的因素,如时代心理、社会文化传统、教育机制、主流意识形态等。多种因素之间的合力构成文学经典生成及嬗变的动力,多发人所未发。她还第一次系统地揭示了宋词经典效应产生的方式,如选评效应、名流效应、名句效应、本事效应等。所论既符合历史的真实,又具有理论的启示性。不仅宋词经典如此,其他文学经典也往往可作如是观。
其次,此书的典范性,还体现在研究方法的精密化、科学化、完善化。
什么是经典,可以用定性分析的方法来回答;哪些是经典,就非用定量分析的方法不可。文学经典既是对象性存在,既是关系本体,就不能由作者本人说了算,也不能由少数几个读者哪怕是权威的读者说了算,而必须由广大的读者说了算。而不同时代、不同层次、不同类型读者对经典的意见,定性分析方法无法反映,而统计数据则能全方位地呈现。而且,定性分析的结论,往往是主观的,无法验证的。而经由定量分析得出的结论则是客观的、可以验证的。譬如此书有关十大词人的统计结果,就与本人发表在《文学遗产》1995年第4期上《历史的选择——宋代词人历史地位的定量分析》统计的十大词人完全一致,只有个别词人的位次略有不同。
该书对文学计量研究方法的完善,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数据统计的方法更科学。文学研究采用定量的方法,最初是用简单的算术统计,如研究宋代词人的地位,是先按各类原始数据的多少排出名次,再计算各类名次的平均值,然后依平均值的高低排出最终名次,计算方法比较简单。而该书则是用数理统计的方法,对各类数据进行加权计算。各类数据的子项目,又分别加权,如选本数据中,对不同时代出现的选本进行加权计算。虽然不能说此书的统计方法完美无缺,但符合统计学的要求和原理是毋庸置疑的。2010年,我曾将这种统计方法、思路和统计结果,与台湾彰化师范大学一位统计学教授交流,他高度肯定了这种统计方法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二是对数据的分析更深入,将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深度结合。数据统计只是手段,不是目的。做数据统计,目的是从数据的差异与变化中发现问题,发掘意义。虽然数据统计的结果是直观的,谁多谁少谁高谁低一目了然,但数据的意义却是隐含的。数据之间的差异与变化,说明什么问题,预示什么意义,需要进行深度分析。特别是数据形成差异、变化的原因,更需要做出定性分析与判断。此书作者对数据分析的深度大有推进。历史长河中文学经典的影响力不是凝固的,而是变化的,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经典,为寻找不同时代的宋词经典,弄清宋词经典的变化轨迹,作者分别对宋金、元明、清代和现当代四个不同时期的宋词经典做了统计,列出四个榜单,确认了四个时代各自的宋词经典。不仅如此,作者还系统考察了每个时代传承了哪些经典、建构了哪些新经典,哪些经典被边缘化了,哪些经典是在传承中被强化,哪些经典却没落了,哪些经典被后人遗忘了。如果说寻找出嬗变中的历代宋词经典已经是“前无古”,那么,分析这些经典嬗变的原因更是“独有今”。为什么宋金时期是这些经典,为什么元明时期是那些经典,清代的经典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现当代的经典为什么与前代大有不同,本书作者结合各个时代的文化语境都做了切合实际的深度分析,令人信服和首肯。作者对宋词经典的确认、对宋词经典嬗变过程的考察及其原因的分析,对宋词经典嬗变模式和类型的总结,极具方法论的范式意义。其理论价值和方法论意义,绝不限于词学研究,对整个文学经典研究都有启发性和示范性。此非个人私见,相信会成为学术共同体的共识。而每年冠以这“经典”那“经典”书名的各种著作,是否也应该抱有真诚的经典之心,这一点我们有共识了吗?(作者系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