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大教书多年,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编写教材,我自20世纪60年代跟随周一良、齐思和先生参加周吴本世界通史教材编写开始,可以说参加了不少此类教材的编写。不过越编热情越小,我曾经评论说我们的世界通史教材是“千人一面”,“味同嚼蜡”,虽有对前辈不恭之歉,但却是自己的真实感受。此次《世界文明史》的编写,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当时系领导说世界史专业教师你年龄偏大,就将你的名字写在前面申请,不要你做什么具体工作,我答应了。但项目下来后就摆脱不了,只好硬着头皮主持下去。从1996年教育部立项,2004年出版三卷本,2005年修改为两卷本,2016年修订再版,已经过去20年,抚今追昔,感慨良多。
这是北大历史系世界史专业全体教师的成果。那时世界史教师还有差不多40人,学科门类齐全,所以定下以一系之力编写的原则。全体世界史同仁和部分中国史同仁都参加了如何编写的讨论(参看《北大史学》,第5期,1998),许多意见对制定大纲很有裨益。本书不同于坊间流行的文明史,那些书大都由西方学者编写,实际上是一种世界史。本书以文明为单位书写世界历史,不是流行的从西方看世界,而是力图以世界的眼光看世界文明的演进。在农业文明阶段,强调亚非地区各文明走在世界历史的前列,在工业文明阶段,指出当时中华文明、伊斯兰文明和西欧文明,都有自己的发展,都在寻求走向现代化的道路。西欧文明走在了前面,率先实现了现代化、工业化,而且其工业文明迅速向世界各地传播,在传播过程中外来的西方工业文明和本地的农业文明发生了冲突,也发生了相互的吸收和融合。我们在指出西方工业文明的先进性的同时,也指出各文明仍然是自主发展、成长的,仍然保持着自己文明的特性。先进的文明对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可是看似后进的文明,也会对先进文明做出贡献,例如美洲的农业文明之贡献就是一例。
本书写出了第三次工业革命,甚至也写到了信息技术的发展,指出西方工具理性的过度高涨所带来的社会矛盾,所造成的问题,如核威慑、冷战、环境污染、能源危机、经济危机、贫富分化加剧、贫国与富国斗争激烈等。但那时还没有明确看到第三世界如此有力的崛起,上海合作组织形成且日益发挥作用,金砖国家经济力量日益强大,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所以对由此引起的世界格局变化以及思想认识上的变化反映不够。如果说第一版时没有写出这些还情有可原,那第二版的忽略就是我不可推卸的责任了。希望以后有第三版能改正错误。
本系世界史学者应该说足可以完成此书的写作,但在分工时考虑到人员不应过多,以后难于统一,所以压缩了作者。初稿写成后,我曾经进行了通读,由于治学粗疏,只注意到如何删繁就简,没有看出有一些错误和硬伤,不久就被人指出。这正是一个改正错误的好机会。我决定邀请校内外同行开一次审读会,请大家指正错误。会议于2005年4月召开,与会学者提出了许多很好的意见,改正了我们所犯的许多错讹,使本书得到了提高。后来的重印出版,我就比较放心了。
多年编写教材的经验,我感到成书于多人之手,很难统一。观点不统一,写法也不统一。定下来一个大纲,讨论通过了,贯彻起来就走样,往往难以达成一以贯之的效果。周吴本世界通史教材,我们写成后,老先生们集中在中央党校,花了三年时间,精雕细刻,反复讨论修改,方才可以说是比较统一。那时有党的坚强领导,可现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之势,和那时不可同日而语,所以我感到编写一本一以贯之的教材,是十分困难的。我想,编写一本有统一观点、方法、写法的世界通史,最好就是由一个人完成这项工作。那必须有像布罗代尔、麦克尼尔这样的博学多识的学者,方才可以一试。就是像这样的学者,也难免学术准备不足。像布罗代尔写的《文明史纲》,就把中国和印度归为远东的文明,其特征是难于进步,老在原地踏步,也就是处于停滞状态。而麦克尼尔的《西方的兴起》,更认为世界历史发展的道路就是欧美文明的胜利进军。这些都可以说是他们对东方的认识不够所致。什么时候会出现一本真正的世界文明史,我将翘首以待。
(作者系北京大学教授,著名历史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