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本期关注
    报 纸
    杂 志
    博览群书 2016年04月01日 星期五

    实事求是

    ——新竹交通大学半世纪推进台湾成为全球科技岛

    刘河北 《 博览群书 》( 2016年04月01日)

        2016年,是海峡两岸五所交通大学建校120周年,4月8日是新竹交通大学在台湾复校58周年的纪念日。

     

        对21世纪的人们而言,手机等3C产品成为片刻不离手的必备品;而台湾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至今已将近40年历史,从1970年间政府全力主导半导体技术引进,发展成为全球科技岛,与1958年交通大学在台复校,成立以当时最为先进的电子、半导体为主的电子研究所有密切的关系。

     

        交通大学创立于清光绪廿二(1896)年的南洋公学,其诞生有强烈的时代背景。1894年甲午战败,当时主持洋务大臣盛宣怀在上海创办“南洋公学”,以培养新学人才,是为我国最早创办官立高等学府之一,之后相继在唐山开办铁路学堂(1905年),北平开设铁路管理传习所(1910年),吴淞举办商船学校(1911年)等,均以地取名,皆为交通大学之前身。1921年,交通部合并上海、北平、唐山三校为“交通大学”。1937年,抗战军兴,各校次第沦陷,辗转各地。抗战胜利后,各返原校址复学,又回复总称交通大学,并各冠以所在地名,以示区别。

     

        创校维艰:从电子研究所到综合大学

     

        两岸分治后,因应在台及旅美校友复校之议,以电子科学在近代科学中发展至速,应用至广,对国防、工业、交通等建设关系至为重要,而交通大学在昔日办理电机工程教育成绩卓著,遂核准在台湾新竹设立电子研究所,培育高级电子科学人才、开发电子科技。1958年6月1日,聘李熙谋学长兼任所长,并由台湾大学电机系盛庆琜学长处理所务,七月招收郭南宏、邓启福等20名首届研究生。

     

        1967年7月,电子研究所改制为交通大学工学院,由钟皎光教授接任院长。在李所长任内建立半导体实验室(1964年)增设电子物理、电子工程两系(1964年)及控制工程学系(1965年)、电信工程学系(1966年)。1959年3月由刘浩春教授继任院长,1971年7月,增设管理科学系;1962年刘院长积劳成疾而终,8月由盛庆琜教授接任院长,增设应用数学系、计算器科学系,之后又增设运输工程与管理学系(1974年)、机械工程学系(1976年)、土木工程学系(1977年)。在盛院长任内,因当时博爱校区仅七甲多,校务扩展受限,在院长多方奔走交涉下,取得光复校区,日后扩建62公顷。1978年8月盛院长请辞,由校友郭南宏教授接任院长。1979年7月,学制规模已具,改制恢复校名为交通大学,即两岸五校冠上地名的新竹交通大学。

     

        1979年新竹交大首任校长,是为第一届电子研究所(1958年)郭南宏学长,郭学长后赴美取得博士,回国后一直在母校任教。1987年5月,郭学长被延揽担任交通部部长,由多年在教育界服务的阮大年担任校长,阮校长是少数几位非交大毕业背景的校长,但在阮校长五年多任内,成立人文社会学院,设立艺术中心、应用艺术研究所等,推动校园文艺活动。

     

        1992年8月,由邓启福学长接任校长,邓校长以其专长微波工程与天线,推动微波通信领域的发展,因此迈入21世纪,联发科技等全球IC设计领导厂商,在无线通信及数字媒体等技术领域,有不少研发人才是这时由新竹交大培植的。

     

        1998年8月,由新竹交大第一位博士张俊彦接任校长,在八年的校长任内(1998—2006年),将新竹交大积极推向国际舞台。不管是校务经营表现或学术发表成就,表现都出奇亮眼。校务基金由3亿元(新台币)跳升到8亿元;教授计划研究总经费收入从7亿元成长两倍到14亿元;校内图书馆藏也从40万册大幅成长到90万余册,绩效都是两倍成长。他就任校长第五年时,就有个外号叫做Mr.Double(双倍先生)。

     

        2007年2月,由吴重雨教授就任新竹交大校长,吴校长从1972年就读电物系开始,至1980年获得电子工程博士后,除了2003年被张俊彦校长送到美国伊利诺大学讲学一年外,40余年来一直留在新竹交大。在担任新竹交大四年校长任内(2007—2011),将视网膜芯片研究就从冷门坚持到变成热门,并将校内电子信息与生物科技两领域结合,未来商机无可限量。

     

        2011年2月,由担任阳明大学校长达10年之久的吴妍华接掌新竹交大,她是“中央”研究院院士,专长是分子生物与生物化学,以生医领域为主。校友们推荐她接掌新竹交大,是要借助她在生医领域的专业,让未来新竹交大在电子生医领域上有杰出表现。吴校长在四年半的任期(2011-2015年),的确让新竹交大脱胎换骨,成为一流的顶尖大学。2015年8月,校友张懋中接任校长,他1979年取得新竹交大电子工程博士后,对美国业界与学界(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讲座与卓越教授)极具贡献,为美国国家工程学院院士、中央研究院院士等。他曾语重心长地说:“我想做人不要看轻自己,做为一个台湾的土博士,也可以有机会发挥所长,只要肯努力,还是能够得到人家的认同!还是得饮水思源,感谢母校的栽培,才让我能在美国可以闯下这样的一点成就!”因此,他本着“饮水思源”精神,担任母校的大家长,以他学术权威与优越的领导下,让新竹交大在研究与教学齐头并进。

     

        新竹交大至今已有理学院、工学院、管理学院、电机学院、信息学院、人文社会学院、生物科技学院、客家文化学院、光电学院、科技法律学院、国际半导体产业学院,学生一万四千余人,已蔚为一个综合研究型大学。

     

        实事求是:新竹交大的校训

     

        “论人难,论交大之人尤难。”交通大学历史悠久,沿革复杂,五校区位于大江南北各有特色,各校人才辈出,品类既繁,因此论断交大人尤难。一百多年来,在交大师长的不断陶冶下,也逐渐形成交大的校风与精神。“实事求是”,这是新竹交通大学的精神特色,也是承继百年来交大的校风。在台复校后,新竹交大是一个以理工科为主的大学,师生具有理工的特质,也是“崇实笃行”的精神特色。虽新竹交大已发展成一所综合大学,然无法改变一般人对新竹交大“工科”“计算机”的印象,凡此与新竹交大特质:着重应用与实际有关。凌鸿勋校长以“知新致远,崇实笃行”八字为校训,不仅揭示新竹交大努力的方向,而且也点出交大人的特质。

     

        “单纯且无修饰,外表如此,言谈如此,行为亦如此;外表可用一个‘土’来形容”,这是电工系毕业的高淑瑛形容毕业的学长们。她说毕业了一二十年,人事物皆有转变,但有些不易改变,仍蕴藏于每一个新竹交大人的内心,是什么?那就是“质朴”。“想想身边最亲密的人,他就是个有着‘交大人特质’的‘好男人’。”质朴之于言谈,则是“木讷寡言”。新竹交大的同学从高中就读男女分校的“和尚学校”,来到新竹交大的男女比例,简直是“三分天下有其二”,毕业后又进入新竹科学园区,从早到晚忙得无空暇,追求女朋友不会说甜言蜜语,所以“选择嫁给交大人的女孩,大都具有慧眼,是看出他的好,而非单耳朵听的”。

     

        新竹交大位于民风淳朴的风城(台湾新竹面临台湾海峡西北,秋冬季风盛行之称),学生背景近似,大部分的科系又是讲求实际的应用学科。加上新竹交大各科系的功课都相当沉重,学生如想要“由你玩四年”,常常会有退学的可能。因此,教导出来的学生思想“作风平实、苦干实干”,“坦率真诚,质朴无华”。此一特质,由创校百余年以来,前辈校友做大事的多,而当大官者甚少可以见出。即便是做了大官,也都与交通实业有关,在官场则保持了“未出土时已有节,到凌云处总无心”的劲竹气节,丝毫不受尔虞我诈、模棱两可的官场气习所污染。如凌鸿勋校长和尹仲容学长有为有守、刚正不阿的风骨都是表率。其次,新竹交大师生十分崇尚淳朴自然,常听到对新竹交大学生的形容:“交大人都是很容易辨认,呆呆的,走在路上都是低头沉思。”走在新竹交大的校园和走在台北等大都会的大学校园里不同,您几乎看不到一位奇装异服的同学,但是却可以常看到穿着T恤、牛仔裤、球鞋打扮的学生,也可以常看到不修边幅的男同学穿着“夹脚拖(鞋)”到处乱逛,近年来因为女同学比例增加,这种“拖鞋文化”也就自然减少了。

     

        饮水思源:新竹交大校友们的美德

     

        “饮水思源”不是新竹交大的校训,但是新竹交大人的共识,也是美德。翻开新竹交大的校刊《友声》,触目所见,除了对学校近况的报导之外,内容充满毕业校友们对母校及师长无尽的怀念与感激。新竹交大人把自己的成就,全归功于母校深厚的培育之恩。电工系李有山学长说:“(新竹)交大人有一个梦,希望交大茁壮并成为众人心目中理想之大学。所有交大人都一直朝这个理想前进,为交大贡献一份力,饮水思源,默默地回馈母校,照顾弟妹。”新竹市不大,新竹交大早期更位于市郊一隅,在博爱校区时期,全校师生共同生活在一起,几年内培养的情感,毕业后,不仅对母校的怀念,学长学弟妹们彼此的照顾更传为美谈,在《友声》中报导:“高薪特质校友排行交大夺冠!(新竹)交通大学使出章鱼吸盘大法,超过半数、共计10项高薪特质拿下前3名。……早年‘交大帮’直送新竹科学园区,人海战术加上在科技领域的应用发展,在台湾科技产业发展史中占有一席之地。”

     

        事业有成的新竹交大校友如施振荣、曹兴诚、宣明智、曾繁城、刘克振等,常在母校经费拮据时,慷慨解囊,帮助母校建立图书馆、实验馆、学生活动中心、建功路学人村,以及光复校区的振吾亭(纪念电子所首任所长李熙谋学长)、九思亭、浩然图书信息中心,并且设置多项奖学金,嘉惠无数的学弟妹们。在建校百周年前夕(1995年),校友会成立“思源基金会”(取其“饮水思源”之意),先后募集新台币7500万元,协助母校提升教学研究水平,使其发展成为一流的大学。且在每一年的校庆,校园里充满了毕业一二十年的学长们,携家带眷返回母校参加校庆活动。

     

        凌鸿勋:新竹交大的精神领袖

     

        谈到新竹交大的复校与学风,不得不归功于交大人的精神领袖:凌鸿勋先生(字竹铭,1894—1981)。“知新致远、崇实笃行”,是1974年凌前校长鸿勋先生手题制颁的校训。而“实事求是”是交大校友们对凌前校长的追思与勉怀。回顾交大的发展,一直是在前人的基础上,日新又新。若云大陆交大是挺拔的老干,则台湾新竹交大无疑是茂发的新枝。“求实学、务实业”是交大教育的特色,也是形塑交大学子人格特质的力量,期许学生不但具备实事求是的精神,亦能掌握社会脉动,与时代思潮同步前进。新竹交大能在台复校,全得力于竹铭老与校友们的全力支持。交大校友会可说是各大学校友会中历史最悠久,团结坚强,联系密切的组织,其重要精神力量是竹铭老,他不仅得校友们钦仰,更是日后新竹交大团结的向心力。因此,新竹交大为他在校园中建“竹铭馆”“竹铭纪念室”“竹铭纪念奖学金”;将光复校区的人工湖命名为“竹湖”,并在校园中竖立铜像;每年三月间与一墙之隔的清华大学所举办的校际比赛,称之为“梅竹赛”(自1969年正式举办至今年已有近半世纪的历史),为两校同学与校友的盛事。

     

        首创电子所:发展台湾成为全球的科技岛

     

        台湾经济发展由1960年代开始,其最大功臣是尹仲容学长(1903—1963年,1925年毕业于上海南洋大学,即上海交大前身)。尹学长极度相信市场经济的重要性,在此理念下,除了加强民间竞争力与进口替代之外,他一向极力主张计划型的自由贸易可促进经济成长。因此在他执掌经济部门时,推动《外人及华侨奖励投资条例》在1959年通过,因有上世纪70年代设置台中、高雄加工出口区,引进美、日等外资的劳力密集产业,成为台湾经济起飞关键。

     

        台湾半导体产业蓝图在上世纪70年代逐渐成形,此与新竹交大在台复校,成立了全台第一个专研电子科技的电子研究所有关。新竹交大电子所在1970年7月通过张俊彦为我国第一位国家工学博士,博士论文为《金属半导体接口之研究》,博士论文系由时任贝尔电话公司实验室主任施敏博士指导。施敏博士在回台指导博士论文外,亦应时任经济部孙运璇部长之邀,成了当时“经济部发展集成电路计划工作小组”成员之一,施敏所提出最关键建言,就是力荐孙运璇要推动半导体产业。在政府推动下,利用新竹交大在1964年成立全台第一座设备完善的半导体实验室的基础,展开日后台湾的半导体业,向美国半导体厂RCA技转,引进集成电路技术的发展,创立今日的台积电公司。

     

        “如果说没有施敏当年对孙运璇的建言,可能就没有台湾半导体业产值超过两兆元的荣景;如果没有施敏当年发明闪存,可能就没有今日的智能型手机、数字相机。”这是2014年8月《今周刊》919期对施敏博士的报导。有半导体教父尊称的施敏博士也在1990年3月回到新竹交大服务,1994年荣获中央研究院院士及美国国家工程学院院士(1995年),2010年荣获新竹交大终身讲座教授。

     

        新竹交大:教研创下首屈一指的纪录

     

        新竹交大信息科技的研究发展,在国内各大学中起步最早,迄今仍居于领先的地位。早在复校时,在所中设有计算器组,是为新竹交大信息科技研究之滥觞。其后又于1962年,率先引进IBM650电子计算器,开设计算器课程,并成立全台大学第一个计算器中心;1964年自制成功全台第一部数字电子计算器。1970年,正式成立计算与控制工程学系,开启了全台大学信息教育的先河。1992年4月8日,全世界第一套学生宿舍光纤网络系统于96周年校庆之日正式启用,经由此一系统,同学们可以在自己的寝室中,轻易地接上网络。

     

        迈入21世纪后,新竹交大在政府“发展国际一流大学及顶尖研究中心计划”“迈向顶尖大学计划”经费的资助下,展现不凡的爆发力。在工程及计算机科学领域,新竹交大排名全球第39名、计算机科学领域为第46名。根据上海交大世界大学排名(ARWU),新竹交大自 2006 年全球排名447名进步至2011年330名,大幅跃升进步117名。2011 年 ESI 公布论文数排名,新竹交大“计算机科学”领域世界排名第26名、“工程”领域世界排名第30名、“物理学”领域世界排名第81名,皆为世界百大之列。

     

        交大帮:造就台湾“电子王国”的美誉

     

        新竹交大在全台电子信息工业之发展上,扮演相当重要的角色。目前台湾世界级的高科技公司如宏碁、联华、华邦、大众等半数以上都为新竹交大的校友所创办。近半世纪来,新竹交大培育的科技领导人才,遍布各行,贡献为各校之冠,因有“交大帮”的称呼。目前于重要产业中担任高阶经理主管者逾68%皆为交大校友。科技界一致公认,“交大帮”带动台湾近代科技及科学园区产业的成长,犹如斯坦福大学带动美国近代科技与硅谷产业的成长。

     

        新竹交大师生及校友在台湾科技与经济发展中扮演着关键性的角色。在科技研究方面,朱兰成校友引导台湾及交大微波科技的发展;施敏院士及张俊彦院士开启台湾及交大半导体研究的先河。在科技产业方面,胡定华校友首创半导体示范工厂的理念,导引半导体公司如雨后春笋般,一家接着一家创立;曹兴诚校友首创员工分红制度,奠定新竹科学园区科技产业发展的基础。后起之秀校友潘健成创立群联(Phison),开发出台湾第一张随身碟。在科技品牌方面,多家国际知名公司,皆为交大杰出校友所创设,如施振荣创立宏碁、朱顺一创立合勤、高次轩创立友讯及施崇棠创立华硕等。

     

        尤其是施振荣学长在2012年被《亚洲金融杂志》评选为“年度企业领袖”,在《天下杂志》的调查中,施振荣也被台湾企业界推选为仅次于王永庆,最佩服的企业家。他所创“宏碁计算机”为《远东经济评论》赞誉为“亚洲的王牌”,1996年美国商业周刊更评选施振荣为“全球25位最杰出的企业管理者”之一,2006年获美国《时代》杂志选为60周年“亚洲英雄”,以表彰他对全球IT产业的贡献。施振荣在1976年创立宏碁,由仅11个员工的小公司,40余年来蜕变为台湾信息电子产业的龙头,年营业超过500亿新台币的国际知名公司;至2015年宏碁计算机被《读者文摘》连续16年评选为最受亚洲消费者信赖的个人品牌计算机。

     

        新竹交大的校友不仅在电子信息领域突出表现,在管理方面,也培育了不少人才,如联强国际集团总裁兼执行长的杜书伍学长,1976年加入神通集团,引进英特尔微处理器,推广并促成台湾电子科技产业的蓬勃发展,被喻为“台湾信息产业开拓史十大关键人物”之一。三十余年来,一路带领联强国际集团发展成为亚太第一大、全球第三大3C专业通路商,2014年合并营收新台币3315亿元,全球通路集团营收约新台币9378亿元。杜书伍学长近年来将他在企界管理的心得,写成一系列如何打造“将才”的专著。

     

        Computex、信息展的创始者是新竹交大电工57级林荣生学长,他是国内计算机工业发展很重要的推手,曾任台北市计算机公会(TCA)第三任理事长,公会现有4000多家企业会员,产值占台湾ICT产业80%以上。林学长毕业后即进入王安计算机,成为第一位进入产业并筹组计算机公会的业界人士。1980年前台湾没什么电子业,PC也还没开始出来,但是很多外商来台投资PC版、组装厂,台湾对组装和电子零件已经有些概念,可是没有产品可以发挥,台湾开始有电玩山寨,PC接着产业进来,台湾整个产业才上来。一手创办大型计算机商业展览,让台湾计算机迈向国际;敢于创新,尝试系统整合技术,鼓励产业转型,提升巿场生产链中的价值。

     

        另一位程天纵学长是新竹交大电子工系63级,曾历任惠普、德州仪器和富士康总裁,程学长在2012年退休后因缘际会下接触到创客(Maker),体认到创客将会是传统制造业转型的关键,从此开始义无反顾地投入年轻创客社群经营,分享自己多年的硬件供应链经验谈,希望帮助年轻创业者和创客实践梦想。在微信上成立Terry&Friends创客社群(简称为T&F),分门别类开设不同用途的创客群组,不收费更不营利,运用以前的人脉资源,让创客们分享资源和问问题,毫无保留地帮助年轻创业者。

     

        而毕业于新竹交大电理系的黄民奇学长,是汉民集团的创办人兼董事长,汉民是台湾最大且经营最久的设备代理商,至今已经手超过一万台设备。黄学长被视为半导体设备业的教父级人物,后转投资挂牌上柜的“股王”汉民微测科技公司,是国内极少数可以突破国际大厂垄断,且自行开发成功的半导体检测设备厂商。

     

        最年轻的企业家是新竹交大校友潘健成,毕业于新竹交大电控系所,2000年创立群联,当时他和伍汉维、欧阳志光等4位学长才26岁左右,但五位学长弟历经10年,拼出亚太第一大闪存控制芯片厂,2015年营收近400亿元。群联创立时,两度面临几乎倒闭危机,成立前九个月,亏了一半的资本额,靠着不服输的拼劲,不仅渡过难关,还让公司日益壮大。“伍汉维是五个创办中人年纪最小的,为澳门侨生,持有台湾护照才有资格挂名董事长,我则是总经理。”潘学长回忆草创时的情形。直到2004年,群联申请挂牌上市,当时潘学长30岁,伍学长29岁,“我们的辅导券商说,我们两人的年纪相加起来都比大部分上市公司的董事长或总经理还年轻,太年轻了,申请挂牌一定会被认为不牢靠,于是,我们才将董事长换成年纪较长的个人股东”。潘学长们是近几年新竹交大学长创业后起之秀的代表。

     

        台湾电子产业发展至今已将近40年历史,从1970年间全力主导半导体技术引进,以及早期推动PC组装和周边零组件标准化,衍生出完整电子产业生态链,在产业高度群聚效应推动下,已在全球电子产业站稳关键性地位,并累积坚强OEM/ODM研发与制造实力。凡此,均是与新竹交大在1958年陆续成立电子信息领域的系所,培养台湾电子信息产业的人备有关。

     

        (作者为新竹交通大学通识教育中心副教授)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