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推介
    报 纸
    杂 志
    博览群书 2016年04月01日 星期五

    诺贝尔奖得主贝克特的谜团

    ——《贝克特“失败”小说研究》印象

    陈恕 《 博览群书 》( 2016年04月01日)

        贝克特(Samuel Beckett, 1906—1989)是兼用英语和法语创作的爱尔兰作家,既受益于爱尔兰文艺传统,如斯威夫特(Jonathan Swift)、辛格(John. M. Synge)、奥凯西(Sean O’Casey)、叶芝(Jack Yeats)、乔伊斯(James Joyce)等人的创作,也因长期寓居巴黎而受惠于欧洲大陆的“先锋派”文艺。1969年,他因一系列“荒诞派”小说和戏剧荣获诺贝尔文学奖,是“20世纪彻底改变了文学的三位爱尔兰作家”之一。他先以《等待戈多》等戏剧扬名欧美,到中国“文革”时期便以“荒诞派”“颓废派”戏剧家的形象传入我国大陆;但直到20世纪90年代,他先期创作的小说才开始受到我国学者的关注。

     

        自外国文学研究所陆建德的文章《自由虚空的心灵》发表以来,我国大陆已有约10篇有关贝克特的博士论文。其中,曹波在上海外国语大学完成的论文经10年的拓展和深化,2015年10月终于作为专著,取名为《贝克特“失败”小说研究》出版了,应该说这是我国贝克特小说研究的一座里程碑。

     

        该著作没有泛泛地对贝克特的大部分作品进行评述,而是独辟蹊径地从后现代精神分析学的视角出发,对贝克特的小说(而非后来创作的种种戏剧)开展分析,透彻地阐释了贝克特小说荒诞的内容和奇异的形式实验,深入解答了其中别的论著没有充分解析的许多谜团,真是令人耳目一新。

     

        其“新”体现在对贝克特创作方向的准确分析上——摆脱乔伊斯的“文字革命”,从“全知全能”走向“无知无能”和“失败”,从而在与众不同的创作中证明自己的存在。要知道,“存在即被感知”,而要“被感知”,就得与众不同。其“深”体现在对贝克特小说创作的历史性的准确定位上——囊括贝克特在不同时期创作的所有小说(包括较少有人论述的早期作品以及晚期“文本”),而且始终结合作者的心理驱动力和哲学观念开展论述,展现其鲜活的创作历程。毕竟,创作不是无本之木,而在很大程度上是作者力比多的升华和世界观的文艺化。

     

        《贝克特“失败”小说研究》一书列入“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丛书”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这是一件可喜可贺的事。一则是因为该书体现了我国大陆学者研究贝克特小说的新成就,二则是因为该书也为2016年4月的贝克特110周年诞辰献上了一份厚重的贺礼。就我国大陆的爱尔兰研究而言,该论著的出版及首个《贝克特全集》的即将出版更是相得益彰,必将成为2016年相关领域的亮点。

     

        作者说得对,要真正理解贝克特的戏剧,读者不妨回过头来读一读贝克特先期创作的小说,找一找引导读者走出其戏剧迷宫的线头。而要透彻地研读贝克特的小说,进而了解欧洲“先锋派”文学或者“新小说”的奇巧、睿智,诸君不妨先读一读这本论著。

     

        (作者单位:北京外国语大学爱尔兰研究中心)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