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周易》的目的之一在于“无大过”
问:您在新著《周易与人生》中提出,“《周易》活在我们的生活中”。当前有关《周易》与为人处世、中医养生、居家乐业、命运预测以及创新思维等方面的图书和讲座有很多,您能介绍一下《周易与人生》中的新颖观点和精彩看点吗?
杨庆中:的确,大家给《周易》贴的标签实在是非常之多。不过就我的经验而言,一提到《周易》,多数朋友的第一感觉是:《周易》是讲算卦的书。我们姑且不谈这种观点正确、全面与否,请问算卦是为了什么?是不是为了趋吉避凶?那是不是只有透过算卦才能趋吉避凶?是不是只有学会了算卦才能趋吉避凶?有没有不占而趋吉避凶之道?这个问题很值得我们思考。我认为,不占而趋吉避凶之道是存在的,《周易》就是讨论不占而趋吉避凶之道的书。而且,自孔子之后,易学发展的主流,就是探讨不占而趋吉避凶之道的。不占而趋吉避凶?靠什么?靠《周易》的智慧。
其实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天天都在用《周易》的智慧。比如我们周围如果有朋友不顺心,遇到了倒霉的事儿,我们会用“否极泰来”这个成语来劝他,勉励他。“否极泰来”就来自于《周易》,“否”和“泰”是《周易》中的两个卦的卦名。又比如有的年轻朋友虚度光阴,我们会用“自强不息”这个成语引导他、鼓励他。“自强不息”也来自于《周易》,是《周易》里面的原话。其他如厚德载物、韬光养晦、居安思危、忧患意识、求同存异、革故鼎新、洗心革面、义结金兰……都出自《周易》。可见,我们天天都在用《周易》的智慧思考问题,趋吉避凶。
不少朋友认为《周易》是一部算卦的书,其实是不准确的。在中国古代,《周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基础,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哲学教科书,在中国传统学术中居于核心的地位。有学者甚至认为《周易》是中国文化的源头活水,是大道之源,他对于中华文化特点的形成和发展起过重大的作用。
今天研究《周易》,可以多层面,多视角。但我写这本小书,目的仍然是探讨不占而趋吉避凶之道。关于这一点,孔子学《易》的历程很有启发意义。史料记载,孔子早年由于视《周易》为掌之于巫史之手的蓍占之书,所以不十分看重。但到了晚年,由于个人的阅历,以及可能读到了一些新的史料,重新研究《周易》,发现里面有“古之遗言”(古代圣王的遗教),有“德义”可观,于是“晚而喜《易》”,“居则在席,行则在橐”,“读之韦编三绝”。可谓下了一番大工夫。孔子学《易》的心得体会是:“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无大过”就是不犯大错误,不犯大错误不就是趋吉避凶吗?我觉得,今天研究或学习《周易》,也应当像孔子那样,把“无大过”作为目的。《周易与人生》这本小书就是探讨怎样做才能“无大过”的问题的。
问:九年前,您曾出过一本《周易与处世之道》(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年9月版),《周易与人生》与前者在主题和内容上有何异同?这本书为什么要把20个易学命题分为“内编”和“外编”?
杨庆中:《周易与人生》是《周易与处世之道》一书的修订版,但也有几个明显的区别:第一,《周易与人生》这本书在《周易与处世之道》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个引言和两个附录。考虑到《周易》一书结构特殊,有一套专门的术语,为了便于读者阅读,“附录”中特别收录了一篇专门介绍易学基础知识的文字,并附上《周易》六十四卦,供读者参考。第二,校正了《周易与处世之道》中的很多错误,尤其是引文中的错误。第三,对个别章节作了更为通俗化的处理。
此书原名《周易与处世之道》,乍一听,好像只是关于处世技巧的一些介绍,其实不然。当时就是按照《周易与人生》的结构来写的,只不过为了配合丛书的书名,所以起了《周易与处世之道》这个名字,这个名字对全书内容的概括实际上是不全面的。因为该书包含两部分:一部分是讲德性基础,另一部分是讲方法原则。
我认为,人的生命活动,包含处世方法和德性涵养两个层面的内容,撇开后者只谈前者,则容易流于机心与游世;撇开前者只谈后者,则容易流于迂腐与拘谨。所以,《周易与人生》这本书特由内外两编构成,内编讨论人生活动的德性基础,外编讨论人生活动的方法原则。前者可谓变中之常,无论何时何地,都必须守持,以使自己保持并完善自我的人格修养,比如“谦卑礼敬”中的“谦”,就是六十四卦中的一卦。三千年后的今天,我们还在强调“谦”,这就是说德性基础的部分,是历千年而不变的。后者可谓常中之变,可因时地的不同而有所变易,以使自己合乎并顺应时势的流转。我们是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人,周围的环境发生了变化,在人生活动的方法原则上也应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但只要把握住“变中之常”,即德性基础,那么无论怎么变,都不会变出格。当然,在现实生活中,只有有机地结合二者,才能使人显得既厚重,又智慧。这样来看,书名叫“周易与人生”就更为合理一些。
阅读经典的意义在于印证生命体验、提升德性修养
问:泰安岱庙北门叫“厚载门”,导游介绍说取自《周易》中的“厚德载物”,但游客要想获得较深的感悟,还需要进一步的解读,来获取《周易》中的智慧及其对现实人生的指导。您的这本《周易与人生》,是如何为人们做“进一步的解读”的?
杨庆中:《周易与人生》是围绕着二十个专题来展开的。前十个专题讲“德性涵养”,后十个专题讲“处世方法”。它不是一部系统介绍《周易》相关知识的书,而是通过讲解《周易》中的人生智慧,钩沉古圣先贤的心路历程,印证我们的生活经验,以期提升我们的生命自觉能力。
比如“厚德载物”,《周易与人生》中有一章章题就叫“厚德载物”,是专门解读“厚德载物”的。在《周易》中,坤象征地,其基本取象为地,因而其所彰显的“敦厚柔顺”的品格也来自于地。我在书中作了这样的解读:
我们首先分析《周易》用坤卦的卦象来代表大地的原因。对于一个以农业立国的民族来说,土地意味着什么,是不言而喻的。所以,中国古人对“大地”也很早就产生了独特而深厚的情感。《周易》成书于殷周之际的周人之手,而周人的祖先便是从事农业的专家,并世代在尧、舜、禹的部落联盟中担任农官。周人谨守着祖先的事业,勤于耕种,发展农业。可见,农业对他们是何等重要。
我们发现,《周易》对大地的认识也没有仅仅停留在情感的认同和现象的描述层面上,而是从哲学的高度对它的生殖功用和柔顺的品性进行了抽象和概括。《坤·彖传》中说:“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坤厚载物,德合无疆。含弘光大,品物咸亨。牝马地类,行地无疆,柔顺利贞。君子攸行,先迷失道,后顺得常。西南得朋,乃与类行。东北丧朋,乃终有庆。安贞之吉,应地无疆。”这是《易传》作者对《坤》卦的特性作出的概括和赞美。大意是说:“完美呀坤元!万物资取它才能产生,而它则顺承于天。坤体敦厚而负载万物,德性顺天而久远无疆。含育一切而光华万物,万类因之而顺利成长。母马属于地类,驰骋在广袤的大地上,温柔顺从,坚守贞常。君子有所前往,抢先迷失正道,顺从则福庆久长。往西南得到朋友,于是与朋友前行;往东北丧失朋友,但最终喜庆吉祥。安居静处的吉利,正是应和了大地的美德而福泽无疆。”透过这段生动的话语,可以体会到《坤》卦的品德,大约包括三个层面的含义:一是承天而资生万物;一是敦厚而普载万物;一是滋养而光大万物。
从人生哲学的立场来说,《周易》所谓大地的这三层品德,至少在三个方面对提升人类的德性修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是宽广能容;一是敦厚能载;一是以柔济刚。
问:您解读《周易》的这种思维方式很有意义。近年来,国学经典的阅读成为一股热潮,您认为现在普及国学、阅读经典的意义在什么地方?
杨庆中:《周易与人生》这本书,试图打通《周易》与现代人的关系,并让人们因此而对自身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这也就是前面所说的钩沉先圣的心路历程,印证今人的生活经验,提升我们的生命自觉力。这里涉及到一个经典解读的问题。
可能会有朋友问:三千多年以前的东西,对今天还有意义吗?我的看法是:人的生命活动中既有时代性的内容,也有超时代性的内容。能称得上“经典”的书,其超时代性的内容都十分丰富,而这一部分东西是永远不会过时的,它总能成为我们思考相关问题的出发点。相反,那些时代性很强的东西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失去其魅力。比如《周易》中有一卦叫《讼》,是讲打官司的。但由于它带有很浓的西周宗法制色彩,特别反对以下讼上,强调打官司要半途而废,这与今天我们所主张的维权观念是背道而驰的,因而也就不可能成为今人要学习的智慧了。
正因为“经典”中包含有超时代的、或谓超越性的内容,所以它就具有很强的诠释空间。“诠释”不是简单的说明,而是创造性的理解。换句话说,是在用我们的生活经验印证“经典”中的智慧。透过这种印证,一方面可以梳理我们的经验,一方面可以启迪我们的智慧。这样做,实际上也可以说是在与“经典”、或者说与古圣先贤对话,沟通古今,彰显人类生命的本质。
读经典、或者说读《周易》,读到什么程度算是读懂了呢?许多朋友读《周易》,绝不是为了要当易学家,而是为了自己受用。我觉得,在不违背经典解读体例的前提下,读到能与经典“对话”的程度的时候,就算是读懂了。比如,《周易》的基本思路是推天道以明人事,这个思路是要人们效法天地,看到日月星辰运行不已,就当体会自强不息的道理;看到大地敦厚顺随,就当体会厚德载物的道理。等等。这是一种很独特的修养方法,照着这一方法去行,自然界的万事万物,都可以成为我们提升自我的参照。这样就可以丰富我们的人生经验,提升我们的道德层次。我觉得,这样来阅读《周易》就很有意义。
每当社会发生重大变革时,人们都会关注《周易》
问:您从最初对《周易》的关注到目前对《周易》的研究,认识有何变化?感悟最深的一点是什么?
杨庆中:开始接触《周易》时,并不知道《周易》在中国学术发展史中的重要地位。随着对《周易》研究的深入,认识就更加深刻了。特别是在写作《二十世纪中国易学史》的时候,我发现20世纪有过三次易学热,每当社会思想发生重大变革时,人们都会关注到《周易》。也就是说,《周易》在中国思想历史发展的关键时期,总会表现出它的影响。
20世纪三次易学热分别是:20、30年代以疑古思潮为背景,以近代实证方法为手段,以正本清源,破除封建壁垒为目的而形成的一次易学研究热;50、60年代以思想方法的讨论为背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以《经》、《传》哲学及研究《经》、《传》的方法为核心而展开的一次易学大讨论;80、90年代以传统文化的反思为背景,以马克思主义及现代最新科学理论为依据,以诠释传统易学的现代意义为主要目的而展开的一次全方位的易学研究。
由20世纪的三次易学热,再回过头来看中国思想发展史,我们也会发现《周易》的特殊地位:汉代被奉为五经之首,魏晋是“三玄”(《周易》、《老子》、《庄子》)之一,宋代是融合三教的理论基础。宋代理学大师程颐一辈子就写了一本书,就是《程氏易传》。正如我在前面所讲的,《周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基础,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哲学教科书,居于中国传统学术核心的地位。大家知道,中国传统学术的核心是经学,而经学的核心是易学。所以说《周易》是中国传统学术核心的核心。为什么每当社会思想发生重大变革时,人们都会关注《周易》?答案也许就在这里。
问:当前有关《周易》的书很多,据悉山东潍坊的一位教授家中就收藏有439种《周易》相关著述。那么,当普通读者去关注《周易》、学习易学时,应该注意些什么问题?可以看哪一类的相关图书?
杨庆中:对于普通读者来讲,学习《周易》有一个很好的方法,就是找一本或几本正规出版社的,注意!必须是正规出版社出版的有详细注释的书,然后反复研究其中的一卦。如果让你拿一本二三百页的《周易》解读类的书去看,既有符号,又有文字;符号部分眼花缭乱,文字部分则不看翻译不知所云,看了翻译更不知所云,那你一定会头痛而没有信心读下去。所以,我的主张是先研究一卦,一个月研究不透,就用一年的时间去研究,一年研究不透,就用两年的时间。《周易》六十四卦在结构上是一样的,各卦所要彰显的道理也是一样的。只要把一卦研究透了,就很容易抓住《周易》的精髓,再读其它卦也就比较容易了。
有关《周易》的相关著述,肯定不只439种。对于这些出版物我们且不作褒贬,就研究《周易》而言,我个人推荐黄寿祺、张善文的《周易译注》,是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出版的,2001年又出了一个修订版。另外还有金景芳、吕绍纲著的《周易全解》,是吉林大学出版社1989年出版的。吉林大学出版社在1987年还出版过一本《周易讲座》,由金景芳讲述,吕绍纲整理,这本书是讲课记录。黄寿祺先生书中的注释都有出处,而吕绍纲先生书中的注释和原文是融合在一起的。所以,可以把黄寿祺等先生的书作为阅读的第一步,金景芳等先生的书作为阅读的第二步,同时还可以参考余敦康先生2006年在华夏出版社出版的《周易现代解读》。有关基础知识类的,可参看已故著名哲学家朱伯■先生主编的《易学基础教程》,九州出版社出版,已经再版了好多次。廖名春教授的《周易十五讲》也可以参考。2010年10月份,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一本我的小书:《周易解读》,比较简单,也可以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