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赏玩
    报 纸
    杂 志
    博览群书 2011年02月07日 星期一

    妖魔化、鬼打墙和中国风度

    蒙 木 《 博览群书 》( 2011年02月07日)

        看荷花总要忍受蚊蝇和污泥味

        “中国人就是——!”

        即使我们在菜场买菜,贩菜的人也会这么说,例如:“中国人就爱占小便宜”;“中国人就是斤斤计较”等。不久前一个的哥的话更绝对:“中国人就这个种。”

        这可以说是一个街头巷尾的笑谈,也可以做一个民俗学的分析。因为逻辑上很明白,说话者是把自己从中国人这个群体中摘出来,撇得很清。

        我想起王小波的一句话,大意是做中国人最可怜,不仅别人不把他当人,就是其自己也不把自己当人看。当然,口头上老挂着“中国人就是如何如何”者是不会承认自己不把自己当人看的。相反,他言下之意,不无骄傲地宣称:本人出污泥而不染! 

        周敦颐的《爱莲说》因为进入中学课本而妇孺皆知。出污泥而不染,如此容易吗?例如,我不知道多少人仔细比较过自己和自己的父亲。本人的结论是:父亲的缺点,我们似乎多少都有;而父亲的许多优点,我们却做不到了。

        我相信: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也许环境对个别人来说不具有决定的意义,毕竟还有所谓的主观能动性,以及一些个人成长空间和性格塑造的变数;但是,对于一个群体来说,环境则是其性格的决定性因素。进一步推论说,中国的环境、中国的传统塑造了中华民族的性格。这个性格的烙印似乎不是随随便便可以销磨的。

        当我们开口说“中国人就是如何如何”的时候,必须想一想自己算哪里人。当我们指责中国人素质不高的时候,必须反省一下自己究竟高在哪里。

        猫咬尾巴的游戏

        大概有人会认为我的分析小题大做了, “中国人就是如何如何”,不过愚夫愚妇肆口而出嘛。老有人说中国人素质不高,我想,如果真的不高,这个口头禅即为一例。我纳闷的是:谁有资格指责中国人素质不高,以至于不会独立思考自由选择,不配民主,不配高福利,不配一所可以容身的住房,还需要另一群自以为高标一世的人来启蒙、训政和分配。

        令人发指的是我们诸多所谓的知识分子居然如此漠视逻辑,动辄中西阿猫阿狗地比较,最后结论总是:中国人根子不行。对于奢谈比较的人,我要问一句:你是否能够顺利阅读繁体竖排的《楚辞》或《太炎文录》?

        我们看到太多的批判性思维。不批判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就没有出路。——类似的话,让我耳朵起茧。这里,我想到我们的立国之本是来自西方思想文化传统的马列主义,我们政治和历史教科书一再强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不是以暴易暴,是开天辟地的事,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是不能在旧的剥削制度中产生的。我们经历了“破四旧”,经历了“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经历了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和改革开放,我非常关心:“中国传统文化是什么?它和我们的国体政体有什么关系?和我们今天的日常生活有什么关系?”

        我无法认可诸如李慎之先生的论断: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一言以蔽之是专制。有一段不可抹煞的历史:鸦片战争之前的中国,无论多么专制,多么不自由,崇尚多么“封建”的孔孟之道,但中华帝国终究曾经是世界强国。而在我们标榜与时俱进,标榜迎头赶上全球化的时候,我们却落后了。即使真有慈禧太后和袁世凯犯贱般地天天琢磨怎么卖国那档子事,中国今天的落后,依然是中国当代人的责任。究竟是谁秉着什么居心把中国历史作践成了到处是偷窥和阴谋的故事?

        曹操大度地问陈琳:“恶恶止其身,何乃上及父祖耶?”我们今天为什么让自己一边做曹操,一边做陈琳,做猫咬尾巴的游戏?

        妖魔化中国与树老成精

        总有人抱怨说外国人如何妖魔化中国。其实妖魔化作为一种存在是正常的。王小波说“文化是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价值观,还有点党同伐异的意思”。如果美国人天天大谈中国文化的伟大,法国人天天高扬阿尔及利亚的文明,那才是“黄鼠狼给鸡拜年”。当下中国,别给我说专家是谁,不要扯什么“发现东方”、“中国文化复兴”,新世纪不可能是中国的世纪。通一点人类学动点脑筋者都知道:人何以为人,还真是一个问题。不要外求希特勒屠犹,以及美国“新人”如何像中国80年代打狗一样屠杀印第安人,多看看我们的典籍也知道:中国一度是上邦、礼仪之国,自古外族就是东夷、西戎、南蛮、北狄,看这些字眼的本意就知道了,哪个不是虫豸豺狼?还有猃狁、鬼方、匈奴、羯、氐、羌、山越、獠、鲜卑、吐谷浑、回纥、突厥、靺鞨、吐蕃、契丹、室韦、女真、鞑靼、瓦剌、倭……众多其他民族名称,哪有个像人的名字?还不必远说《山海经》,就是19世纪我们形容外国人,也都是虬发猫眼狗头。我们对自己算稍微客气些,封建社会一大堆的臣、奴才,上世纪变成了地瓜、土豆、砖瓦、螺丝钉,又何尝有堂堂正正的人存在的空间呢?

        黄鼠狼给鸡拜年是必须被理解的,欧洲人的欧洲中心主义在逻辑上也是合理的,但鸡为黄鼠狼做三陪,就很变态,有些匪夷所思了。

        《莱辛寓言》开篇讲有一只熊从动物园逃到了森林里,向同胞展示自己的多才多艺,表演在人那里学到的舞蹈。一只老熊观后,咆哮道:“不管你的舞蹈才能如何卓绝,终究掩盖不了你的奴相!” 

        有些人为了免于被莱辛讥为会跳舞的熊,便把自己打扮得特别英雄,面对国外的妖魔化中国老嚷着“说不”和“不高兴”,声音高亢,甚至读竖排书都差行的所谓学者们开始大嚷国学了。国学是什么呢?细究者寥寥。借助于百家讲坛的于丹,很多人知道了孔子,知道了《论语》,国学一时间成为儒学一枝独秀了,更有甚者京剧、风水和算命都甚嚣尘上了。这里必须重复乱无象的民国时期的一个普遍疑问:孔子能救中国吗?大家应该多读读梁启超、梁漱溟、陈独秀那代人的文章。反思应该在那个平台和高度上进行,不能鬼打墙似地在呼号中打转。王小波《我看国学》中说:“古宅闹鬼,树老成精,一门学问最后可能变成一种妖怪。就说国学吧,有人说它无所不包,到今天还能拯救世界,虽然我很乐意相信,但还是将信将疑历史上……国学成为国家民族的指导思想后,危害主要是在精神上奴役人。”

        我的结论是:别人妖魔化中国,无可厚非,自我妖魔化而不自知才真正要命。拖着辫子的辜鸿铭说:“去掉头上的辫子易,去掉心里的辫子难。”中华大地需要新的一场“剪辫”运动。

        尊严、风度和气象

        面对自我妖魔化的另一个变种便是搞“树老成精”的把戏,动辄比较出陶渊明比海德格尔早了多少多少千年,动辄庄子比德里达早多少多少千年。我们必须承认,中国在20世纪以来贡献给这个世界的东西实在寥寥。这个清醒的事实,便是人家妖魔化中国的证据。要不让人家妖魔化就要拿出自己的东西来,美国文化如果没有富兰克林、杰斐逊、爱默生,它在欧洲面前自然是侏儒。但他们有了詹姆斯、爱伦坡、杜威、庞德就可以行走欧洲母国而无愧。今天强大的美国的风度在于它承认了菲力普王战争的非正义性,他容纳了艾略特、爱因斯坦这些外来移民,黑人奥巴马也终于有机会成为总统了。

        经得起骂,才是成熟;拿出应有的风度来,才是文化。

        中国有无智慧,不在于我们曾经有孔子、鲁迅;中国的自信,不在于我们曾经有岳飞、林则徐;体现中国传统文化,不在于和韩国争端午和日本争豆腐;体现中国风度的,万不可像朱自清那样把自己饿死。大家需要好好活着,不活在历史中,而是在当下过着人的有尊严的生活。这也是陈独秀、张申府那一代人提出的意见。本来众声喧哗“五四”被不断误读,这是需要澄清的,谈五四如果要抛开政治谬误谈何容易。我在《五四风云》发现诸多五四亲历者的回忆录都在为了自己的前途而无限飘红。我想再强调:五四,有陈独秀、胡适这一系,章太炎、梁启超对五四都有独到的作用,康有为还活着,辜鸿铭还在北大的讲台上。梁漱溟更是直接挑起了游行是否合法的大讨论。有朋友告诉我,《五四风云》有些乱。所言极是,五四的确很乱。乱乱的历史被清晰化,也许就隐含着更深更顽梗的谬误。

        我的一位老师的女儿在日本上小学,几年后回国在北京大学附属小学读书,她很不乐意。她说:“这里的老师不尊重人。”这让我震惊,一般说来,大家总是推想脊椎善曲、动辄自杀的日本人活得像机器,很没有尊严,而在国民尊严的塑造上,我们竟远在日本之后。

        “尊严”这个词在网络上曾引起一片感动。我想,在感动之余,是不是我们需要做点切实的事,别让尊严变成口号。

        王小波在一次访谈录中说:

        尊严就是,你在任何地方都被当作一个人物来看待,不是一个东西来看待。一个人他过去可能在单位内,在自己家里的时候他有尊严,当他走在街上的时候他就没有尊严了,别人不认识他,就把他当作一个东西来看待,我希望在任何地方都被当作一个人物来看待,这就是我说的尊严。……我自己心目中的文化,包括艺术和科学在某种意义上是等同的,都是给人带来幸福和快乐的东西。

        尊严是一个整体工程,我们需要尊重自己的内心,尊重别人。别口口声声声讨腐败,还巴巴地求作为公务员的那些好处。

        如果能推动公民尊严的建立,是国学,还是两希文明,都不再重要了。因为苏格拉底、耶稣和福柯,老子、黄宗羲、胡适都是文明的遗产,我们需要一切对目前中国有用的东西,正大地拿过来,那才是中国智慧。

        维特根斯坦说:“哲学是一种风度。”我想国学也是一种风度,更玄的话——是一种气象。国学的底蕴也不在于孔子、朱熹说了哪些话,更不在于领导们“高屋建瓴”的指导和保证,就在我们平头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在我们爷爷奶奶饱经沧桑的教诲中。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