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济生教授的《重新发现历史》(以下简称《重新》),是一部充满启蒙意义的好书。其文笔隽永、思想深刻,有的观点令人振聋发聩、醍醐灌顶。我们在长时期之内,用“极左”的观点看历史,发生了一系列错误的认识,危害至深且巨;所以我们隐瞒了历史真相,曲解了历史、枉说了历史的规则。《重新》在一系列问题上提出了自己的新看法,纠正了误读,拨乱反正、正本清源。
一
历史学家吴思先生说:“‘秦家店’等概念和命题的提出,深刻地揭示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本质。”这是个创造,应该说是一个贡献。“秦家店”这种高度的概括,是一种通俗易懂、生动形象、简洁明了、意境深邃的创造,它把两千多年的帝制,都装在“秦家店”这个通俗易懂的概念中。
蔡元培当年说:“绝对中央集权制者,惟秦世。”(见《重新》P101)。后来各个朝代都开始实行秦政了。李大钊说:“由是中国无学术也,有之则李斯之学也,中国无政治也,有之则赢秦之政也。”(《重新》P103)蔡元培、胡适、李大钊、陈独秀等五四先驱们,没有把他们反对封建专制主义的思想概括为“打倒秦家店”,没有指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排他性,既是美中不足,也是近80年来的历史遗憾。首先指出这一点的正是刘济生。
作者在秦家店这一辑里,首先对秦始皇暴政进行了批判,非常有力度。暴政与开明专制是有区别的,我举一个例子就能够充分说清楚。战国时期各个诸侯国基本上是开明专制,尽管有连年不断的战争,但是粮价仅仅是“石三十”(《睡虎地秦墓竹简·秦律十八种》有两条律文证明秦统一前的官定粮价也是石粮三十钱)。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实行了绝对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搞了暴君政治,五年后(即公元前216年)粮价高达“米石千六百”!粮食价格暴涨了50倍之多,造成了民不聊生。汉初,文帝、景帝都是开明专制,主张黄老之术。汉文帝时“粟米十余钱”,多得发霉,因而“鸣鸡吠狗,烟火千里”。汉武帝后期开始了暴君政治,因而粮食价格一再翻番,“米价石万钱”,因而“人相食,死者过半”、“千里无鸡鸣”!汉武帝的粮食价格是战国时期的330倍,是汉文帝的1000倍左右。这不言自明,秦始皇暴政、暴君不管人民的死活,为一己之私修陵墓、修阿房宫,致使粮价腾飞。要弄清暴政、暴君的秦家店及其子孙店究竟造成多少人间惨祸,不然历史的瞒和骗将会继续下去。那不惜耗费巨资、花样翻新层出不穷歌颂秦皇、汉武、康熙、乾隆及其他帝王的影视是不会停止的。
二
《重新》发人深省地提出了“四大传统文化”的看法。“四大传统文化”的提出,它针对学术界几十年来沿袭陈寅恪、冯友兰首倡的儒、释、道乃中国三大传统文化说。作者提出了“从远古至现代,还有一个影响更大的文化:帝王文化。帝王文化是以专制主义为核心的政治思想,也可以叫做皇权文化”。文章从几方面加以论证。其一,揭示帝王文化源远流长的历史根源。比如《诗》中“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就是帝王文化的原生态描写,也就是说,在三皇五帝时帝王文化雏形已成。那时,“儒家、道家文化,还没有诞生呢,遑论佛家”。其二,揭示帝王文化的社会基础,阶级根源——即五千年来我国手工工具和自给自足的个体农业和农民,他们虽然备受压迫,但正是他们成了帝王文化的台柱子,不自觉的后盾。其三,物态的帝王文化遍布天下,全国各地的寺院、宫观、孔庙,是佛教、道教、儒家儒教留下来的物态文化,“而皇宫、皇陵、太庙、皇家园林、御道等等则是帝王留下来的物态文化。请问,哪个佛家的寺院能和故宫相比?有哪个道家宫观能和太和殿相比?儒家、儒教最了不得了,孔庙的建制类似皇帝,但气势宏大的孔庙还是皇帝下令修建的”。佛、释、道、帝的四种物态文化,哪一种居中心?哪一种文化对制度文化、心态文化、行为文化影响最大?显然是帝王文化。儒、释、道无不仰望帝王的鼻息。其四,帝王的文化符号的龙,遍布天下。其五,帝王文化的文献卷帙浩繁,法定官员必读,它支配着制度、行为与心态文化。其六,皇帝利用儒、佛、道为自己服务,宣传和灌输君权神授,皇帝是上天之子,人神一体。其七,帝王文化利用、改造、整合其他文化,比如:改造和淡化早期儒家的反专制主义思想;改造原始佛教而否定众生平等,隐去道家的君人南面之术中的阴谋,使之变为养生哲学。文章用了大量活生生的事实证明“帝王文化对各阶层的影响大于其它文化”。尤其是对帝王物态文化的揭示极为精彩,使人无法驳斥、无法否认。
《重新》对帝王文化的揭示很深刻!当然,也不能认为这种重新发现已经大功告成,还需要由个人到群体的再补读。比如说,作者将法家正确列入到帝王文化之中,但法家是兵家在政治领域上的延伸,《孙子兵法》不仅产生于《论语》之前,而且还产生于《老子》之前,更不用说产生于法家之前了。美籍华人、美国艺文科学院院士何炳棣先生正是从《孙》先于《论》、《老》的考证出发,推论中国传统文化的轴心在兵家与法家。开国帝王无不是军事家兼政治家于一身,将“以奇用兵”变为“以奇御臣、治民”,结果证明屡试不爽。例如用兵讲究“任势”,治国、治军、治民又何尝不讲究任势、造势、恃势呢?兵家可御敌,也可用于为政,可以想见,兵家对于帝王文化的影响之大。中国的兵家既是军事思想,乃国之瑰宝,也是皇帝用来对付臣民的谋略。
三
中国历史上有没有左倾,作者做了论证所说,左倾是一个现代的政治概念,但是个别历史学家也给中国古代史标过左、右之说。如嵇文甫说:“泰州学派是王学的极左派,王学的自由解放精神,王学的狂者精神,到泰州学派才发挥尽致。”(《左派王学》,开明书店1934年版,P44)学者嵇文甫在上个世纪30年代就认为古代有左倾。作者采纳嵇氏的观点分析历史无可厚非。嵇文甫的影响很大,对泰州学派之影响有两个方面:“左派”说和启蒙说。显然历史研究上存在左派、右派的说法。作者在学术上非常谨慎,在左倾后面加上了“现象”二字,意即左倾不是经常性的,而是偶尔出现,所以加上了现象二字。
什么是左倾?或者什么是右倾?如果用革命史的划分方法,肯定把历史弄得一塌糊涂。左派、右派的说法源自法国大革命的派别纷争。法国大革命后期,国会中议员分为三派,雅各宾派坐在左面的叫左派,圣劳伦派坐右面的叫右派,两派总数占议员的居于少数,中间派占大多数,看哪派势力大然后就支持。当时左派激进,右派保守。后来各国的革命不断使用左派右派、左倾右倾的词。其实正如秦晖所说:其中左派比较支持平等,强调建设福利国家,更多的通过国家干预手段帮助弱者,右派比较强调自由,反对过高福利,比较支持竞争,反对国家干预,强调建立“弱”政府,反对对于强者的过多限制。但左派和右派的区别只基于对平等与自由的偏重上。左派更偏重平等一点,右派更偏重自由一点。作者对秦晖的观点也是非常肯定。
作者提出了中国历史上的左倾现象,是发人深省的,那些所谓的改革都是突破了自由的底线,或取消了绝大部分的自由,特别是取消了经济上的自由,加之一直奉行的专制主义,把政治上与经济上的集权结合起来,进一步强化无比强大的国家机器,将人民的一切活动置于国家的控制之下。我最早注意了管仲经济上的高度集权,政治上的高度集中,作者采纳了我的观点。所以作者说,从管仲、商鞅开始,一直到王安石,都犯了左倾毛病,取消了自由,加剧了所谓的平等。我同意作者的观点:“这些左倾恰恰阻碍了中国历史的发展,阻碍了中国商品经济与自由主义的发展。中国历史的正本清源必须从这些所谓的改革开始。”
当然我们应该注意到改革家的主观愿望,他们是想让国家迅速强大起来,急功近利,聚敛钱财,打击大的工商业,使社会财富迅速分散,结果是暂时的国富,长远的民穷。现实的反映特别快,几乎过了不几年,国家穷了,人民也穷了。一个没有民间自由的社会,一个没有民间经济的自由,一个没有政治的权力分割,社会就会失去发展的动力。作者把它称之为社会发展的“元”动力。
四
我非常欣赏作者总结出来的“儒家反对极端专制十论”,我可以大胆肯定的说,这是研究孔孟之道许多学者没有总结的。作者说是自己“经过三十多年的沉思”总结出来的,这是那些全盘否定儒家思想的人无法批驳的。在否定孔孟之道声浪滔天的时候,人们不敢总结,就是改革开放30年来,没有人如此系统总结的。进行全盘否定派是很不负责任的,看到孔子的几句话就信口开河,胡乱解释,扣上各种各样的帽子,什么复辟倒退,什么比法家还阴,什么深入民族骨髓的毒素等。
儒家有局限性是必然的,今天的人一样有局限性。孔孟之道的局限性是伦理政治,没有制度的设计。正如作者所说,儒家是开明的、温和的专制主义,是明君政制,而不是暴君政制。孔子的保守是他的人治思想,他的伦理政治。作者认为后来的帝王之所以接受了孔子,原因出在儒家伦理政治这里。正因为儒家的不足,今天鼓吹读经是不可取的,会培养成新一代缺乏民主自由精神的青少年,那后果是非常可怕的。尽管如此,这比秦始皇、李斯的赤裸裸的专制主义、暴君政治好得多。开明政治比暴政有利于自由主义的培养。
作者说,“历史的反思是不间断的,是连续的,思想启蒙、恢复常识、说明真相,批驳谬论,是我们每个学人的责任。”这是我非常欣赏的观点。清人赵翼的《廿二史札记》有“乃知青史上,大半亦属诬”。所以读史离不开辨诬,绝不可轻信前人。我们对许多历史问题的重新审视,具有不可忽视的启蒙作用,更需要所有有良知的知识分子进行认真研究,也就是要继续揭示对历史的错误理解,促进中国现代化的早日实现!
作者单位:中共贵州省委党校,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