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0月,中华朱子研究会在北京成立,预示着朱子学的研究和传播,将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2009年5月,国务院公布了《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朱子文化”一词首次出现在国务院的文件中。
受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的影响,朱子学遭受了近百年的恶评和曲解。改革开放以来,通过拨乱反正,社会对朱子的历史地位和当今价值有了重新认识和评价,但朱子文化的保护和发展仍然不到位。《意见》明确提出保护和发展朱子文化,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中,中华朱子研究会应运而生,预示着朱子学的研究和传播,迎来了新的春天!
朱子学又称闽学的由来
朱子学,又称“闽学”,是与周敦颐的“濂学”、二程的“洛学”、张载的“关学”并举的概念。需强调指出,闽学并不是一个地域性的学说,不能望文生义、将其理解为仅仅是“闽中理学”或“福建理学”,但闽学又的确和福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闽学的产生有着非常鲜明的地域特点。
这得从朱子的生平说起。
朱熹(1130—1200年),字元晦、仲晦,号晦庵,祖籍徽州婺源(今属江西),出生于福建尤溪。绍兴十三年(1143)三月,朱熹前往师事武夷三先生刘勉之、刘子核翚和胡宪。绍兴十八年(1148)四月朱熹中了进士,但终其一生,实际从政时间并不长,其弟子黄榦在《朱文公行状》中说他“登第五十年,仕于外者仅九考,立朝才四十日”。减去外出做官的9年时间,朱熹一生有60多年都是在福建度过的。
朱熹在不从政的几十年中,主要做了两件事。
其一是创建书院,传播理学。朱熹在各地创建、修复和读书讲学的书院多达60多所。在福建就有四所他亲手创建的书院。其中,以武夷精舍和建阳考亭沧洲精舍最具代表性。
武夷精舍建成于淳熙十年(1183),此后约有8年时间,朱熹在此从事著述和讲学活动。这一时期,前来问道、求学的弟子众多,是朱熹学派的成长期。考亭沧洲精舍是朱熹创建的最后一所书院。从绍熙三年(1192)到逝世,朱熹大部分时间都在此讲学和著述。当时,来自南方各省的大批弟子聚集于此,在朱熹的率领下,积极开展各种学术文化活动,寻求济世良方,使当时的沧洲精舍成为开创朱子儒学的大舞台。朱熹创立的理学思想体系,被清全祖望称为“致广大,尽精微,综罗百代”,影响中国封建社会数百年,在中国哲学史、思想史、教育史上树立起一座巍峨的丰碑。
其二是著书立说,构建理学思想体系。朱熹一生勤奋著述,反复修改,精益求精。有些著作如《大学章句》、《论语集注》等“更定数四,以至垂没”(黄榦《朱文公行状》)。朱熹著述宏富,内容广泛涉及传统经学、理学、史学等诸多方面。他经数十年撰著的《四书集注》,结束了前人对这四部著作个别零散的、不成体系的研究局面,开创了中国经学史上的四书经学体系,从而完成了儒学史上从重五经到重四书的一个重大转变。
朱熹综合吸收了孔孟以来学者的思维成果,融合儒、释、道的思想精华,归宗于儒,建立了一个贯通天、人的庞大而缜密的理学思想体系,是中国哲学发展的一个高峰。特别是他系统整合儒、释、道,成功地回应了佛学的挑战,捍卫了中华文明的尊严,彰显了华夏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气概,以及改造和吸收外来文化的博大胸怀。
朱熹吸收了二程以“理”为本体的思想,确立了形而上的理本体论。他继承并发展了周敦颐提出的“无极而太极”的宇宙发生学思想,提出了太极阴阳说,把太极之理视为贯通天、人,即整个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精神本体。这就克服了二程以前的传统儒学只侧重于社会人伦道德,而忽视宇宙自然这样一种局限性,从而贯通了天和人,也就是宇宙自然和社会伦理之间的关系。
综上所述,朱子一生71载,有60多年在福建度过。福建是朱熹生长终老之地、建功立业之乡,是朱子理学的发祥地。这就使朱子理学具有一种鲜明的福建地域特色。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他的学说被称为是“闽学”。
如果仅仅将“闽学”视为一种地域性的学说,那就大错特错了。
朱熹含冤逝世的十年后,统治者发现了所犯的错误,采取了一系列的纠正措施。南宋嘉定二年(1209)十二月赐谥曰“文”,称朱文公。嘉定五年(1212),诏谕朱熹的《四书集注》立于学宫,成为法定的教科书。
宋理宗又下诏朱子从祀孔庙,朱子由此成为与周、张、二程并列的五大道统圣人之一。闽学从此成为封建社会后期占主导地位的国家政治哲学,位居中国封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数百年,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教育、民俗等诸多方面都产生了巨大影响。正是在这个层面上,我们说,不能将闽学视为是一种地域性的学说,而应该从这是一种带有普遍意义的,是在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占主导地位的国家政治哲学这个角度来评价和认识。也正是在这个层面上,国学大师钱穆先生认为:
中国历史上,前古有孔子,近古有朱子。此两人,皆在中国学术思想史及中国文化史上发出莫大声光,留下莫大影响。旷观全史,恐无第三人堪与伦比。(《朱子学提纲》P1,三联书店2002年版)
两岸携手推动朱子学发展
在人类走向21世纪,面临全球化浪潮的当今社会,朱子学还能产生什么样的作用?
国务院文件中,提到要能够充分“展现海峡西岸风貌、在国内外具有影响力”的特色文化,这里提到了两个层次的问题。先说第一个层次,即如何“展现海峡西岸风貌”。
康熙二十二年(1683)统一台湾后,清政府当时提倡用朱子学治理台湾,对台湾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日后在以闽学治台的政策导向中,朱子学始终是台湾教育的一面旗帜。
近年来两岸学界在朱子文化方面的交流十分频繁。从2006年2月在台湾举办“东亚朱子学的同调与异趣”国际学术研讨会以来,两岸有关朱子学的研讨会已举行了多次,为朱子学的推广打下了良好的基础。2010年10月22日是朱熹诞辰880周年纪念日,两岸学界联手,在武夷山、安庆、南宁、北京、台湾新竹、嘉义等地联合举办了一系列的庆典活动。由此可见,朱子文化在闽台文化交流中产生日益重大的作用,从而充分“展现海峡西岸的风貌”。
再说第二个层次,即如何提高朱子文化在国内外的影响力。
朱子学从13世纪起开始向世界广泛传播,并且在日本、韩国、越南东亚各国得到充分的发展,深刻影响了东亚社会,成为东亚文明的主流和表征。台湾朱高正博士称:
在中国的哲学家里头,有资格和康德相比的,肯定要推朱熹,不作第二人想。……事实上,朱子学早就东亚化了,影响到越南、朝鲜和日本,影响到这几个东亚国家六七百年的官方哲学。要不是发生不幸的鸦片战争,让中国的国势一落千丈,康德的那个位置,早就是朱熹在坐的,绝对轮不到康德!
日本思想史学会会长、大阪大学教授子安宣邦则认为, 在近代东方哲学中,唯一能够与西方在体系与规模上等量齐观的,只有朱子的哲学体系。东方哲学思想能够踏出海外,并且国外为此特别举办研讨会的,至今也只有朱熹一人。这就是朱子文化代表近代东方哲学体系在国内外所具有的重大影响力。
在2010年朱熹诞辰880周年纪念中,两岸的学术界携起手来,不仅在两岸各地,还在韩国、马来西亚、日本等国举办朱子学庆典活动和研讨会。我感到,前人所完成的,是朱子学从祖国大陆向宝岛台湾传播的使命,而今人所进行的事业,则是和台湾的学术界携起手来,进一步把朱子学推向全球、推向世界。正如朱茂男先生于2009年在台湾新竹召开的“朱子学的21世纪新展望:全球在地化的观点论坛”中所说的:
全球在地化(glocalization)的观点,与朱熹的“理一分殊,求同存异”的理念不谋而合。将其应用在推广朱子文化的发展上,既要放眼全球来推动朱子学,又要让朱子学在自己的家乡,在自己的土地上生根,在自己的土地落实,从而达到“分殊”的实践,进而在21世纪将朱子的理念推向全世界。
这一目标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又有了全新的发展方向。而要实现这一远大目标,无疑需要两岸学者的共同努力和不懈的追求!
朱子学在国学热中的地位
在当前的国学热中,朱子学应占有怎样的地位?毫无疑问,由孔子所开创的儒学,及以朱熹为代表的新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潮,在国学中应处于引领潮流的主导地位。从本质上来说,朱子学作为一种道德学说,代表了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主体思想。朱熹继承了孔孟以来儒家传统的道德思想体系,并以其集大成的理学思想重新诠释儒学的伦理规范,从而使传统儒学作为一种形而上的意识形态,在指导社会人生,提高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方面,具有其它文化形态(如佛教、道教)所不能取代的重要作用。
其中,爱国、爱民是传统儒学,也是朱子学最基本、最重要的主体精神。朱子是一位具有强烈爱国情怀和民本思想的思想家。他要求任贤使能、富国强兵、坚持维护国家统一、反对异族入侵。朱子学倡导格物穷理,居敬持志,重视教育,重视提高人的素质,他要求每一个人都能正确处理好身心之间的和谐,做一个有德之人,进而实现人际和谐与社会和谐,所有这些,正是我们今天在盘点前人的文化遗产时,应该着力加以继承、培育和弘扬的精粹。
以朱熹为代表的宋明理学,既代表中国传统儒学,也代表中国传统哲学最高的理论思维水平;既是现代新儒学得以产生,在中国自身传统方面的主要凭藉;也是现阶段中央政府倡导的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以及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理论,在传统文化方面的重要理论来源之一。此外,朱子学中蕴涵的丰富的思想资源,诸如他极力推崇的传统儒学“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恕道,“推己及人”的仁道,以及“理一分殊,存异求同”的核心价值观等,可以和西方的哲学、宗教传统对话与沟通,是指导当今世界文明对话不可或缺的理论基石和基本原则。
总之,朱熹思想中所体现的民族精神,是民族振兴和发展不可或缺的源头活水。坚持继承优良传统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继承朱子思想中的积极合理的因素,对于提高整个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加强中外文化交流与合作,加强海峡两岸的沟通和交流,都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离不开对包括朱子学在内的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
作者单位:武夷山朱熹研究中心,研究员;《朱子文化》杂志,主编
(本文编辑 谢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