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的幽灵》的一开头,作者维克多·汉森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何某些战役更值得让人铭记,并且会在历史上留下更深的印记?
在这本书中,作者选择了人类漫长历史中的三场战役——公元前424年的德利姆战役(伯罗奔尼撒战争期间)、1862年的夏洛战役(美国内战期间)和1945年的冲绳战役(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作者探讨的,不仅是这几场战役对整个战争的影响,也讨论了它们对今日之世界的影响。作者认为,这些战役的影响仍以各种方式存在,比如影响着军事战略、我们的生活方式和我们对世界的思考方式。本书的英文主标题,字面意思是“战役的涟漪”,指的就是书中所描述和讨论的战役对后世的影响。
把这三场处于三个时代(分别以长矛、黑火药和现代枪炮为武器)的战役放在一本书中去考量,一方面是要回答上面的问题,另一方面也是要更深入地阐述作者对战争等有着与常人不同的思考。在序言中,作者说道:“我们需要转变观念,用不同的方式重新审视过去著名的战役。”基于这样的出发点,作者打破了时空的限制,将这三场战役,由近及远,陆续呈现给我们,并通过这种回溯,尝试回答作者心中的疑问,揭示出到底什么因素决定了某些战役更得到官方和大众的认可。
书序言即很吸引人,讲述了一个跟作者个人密切相关的家庭故事。作者维克多·戴维斯·汉森,讲到自己访问当地的公墓时,都要去一位与他同名的战士维克多·汉森的墓碑前悼念,他是在冲绳战役中牺牲的美国士兵之一。墓主跟作者同名,他们也的确来自同一个大家庭,战士维克多·汉森的父亲跟本书作者的父亲是堂兄弟。由于有这一层关系,身后没有子嗣的维克多·汉森才有人去关注——作者尝试寻找可能认识他仍然在世的战友,并真的找到了多位。找寻汉斯战友以及和他们沟通的经历,让作者认识到,一个人的死亡,可能在宏大的历史事件中微不足道,但会在他的家庭和社区,激起巨大的余波,久久无法平息。
正是受到序言的吸引,我一页页读下去,跟随作者的步调,了解了人类历史三个时代的三场战役。受益于作者的行文风格,同样受益于译者的文笔,这本书,即使是当作对这三场战役的历史记录来读,也是非常值得的。
除了叙述条理清晰、精彩纷呈之外,本书最吸引人的地方之一,是其思辨性。本书英文的副标题,是“历史上的战争如何仍然决定我们如何战斗、如何生活和如何思考”,清晰表明了作者的写作意图,让我们认识到,作者的着力点,绝不是仅仅向我们呈现历史事实那么简单。所以,这除了是一本战争题材的历史书,更是一本对战争进行反思的著作。
在叙述战役过程的同时,作者不断插入个人对战争、战役的组织、历史进程等的思考。比如在叙述德利姆战役的时候,作者交代了这场战役的背景、双方的战略和战术,以及希腊的宗教信仰如何影响后续的战事。更重要的是,作者还给我们指出,这场战役改变了未来战斗的方式,因为维奥蒂亚人引入了保留“战略预备队”的概念,将重装步兵排列成更多排更具纵深的方阵,并尝试协调骑兵和步兵的进攻。后世的很多战役,尤其是冷兵器时代的战役,有很多借鉴了德利姆战役中维奥蒂亚人的作战方式。
在书的尾声,“战争的印记”这一节,作者再次拿出大量篇幅,讨论了几个人在德利姆战役中的命运,尤其是苏格拉底的命运。身为雅典步兵的一员,在雅典军溃败的时候,苏格拉底沉着冷静,全身而退。
作者说道:“公元前424年秋天的那个傍晚,我们所熟知的西方哲学险些夭折在襁褓之中。如果苏格拉底被敌人刺死或惨遭践踏,那么如今我们便对他知之甚少。”假想中苏格拉底的缺失,将在整个西方文明史上造成严重的连锁反应,因为参加德利姆战役时的苏格拉底才45岁,其哲学思想还未成熟,还未教导出柏拉图和色诺芬等优秀的学生。苏格拉底的思想经由柏拉图的记录和发展,对基督教会早期释经学又起了非常关键的作用。而在柏拉图之后,又有亚里士多德……总之,确如作者所说,倘若德利姆战役中雅典一方的这名步兵——苏格拉底——阵亡,整个西方哲学史都可能面目全非。
同样,针对冲绳战役、夏洛战役中的种种变数,我们也能提出自己的假设,进行不同的推演。有人说历史不允许假设。这只是针对已经发生的历史,从记录的角度而言。学习历史、评价历史,其魅力之一,就是提出与既成事实不同的假设,并推演其可能导致的后果。惟其如此,我们才能从历史中得到借鉴。
进行这种假设和推理,也让我们更为接受作者反复在书中强调的一个主题:“过去的战役仍以某种方式决定着我们今天的战斗、生活和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