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素山
2022年,河北教育出版社始终坚持社会效益第一,聚焦优质资源供给,加大原创出版力度,全年出版图书2294种,重点打造了《我的青海 我的雪原》《水脉》《金达莱映红山岗》《风过四季的乡村》《唤醒大地——张寒晖》等精品主题图书,重磅推出了《葛剑雄说城》《开窗放入大江来——刘跃进讲演录》《插图本中国古典文学丛书》《中俄美术交流史话》《年轮典存》等一批热度高、品质佳、市场反响好的精品学术文化文学类图书;成功打造了小红书营销爆款《西方文学之旅》,连续两个月在京东商城文史图书热卖榜蝉联第一位。
年内,2种图书入选2022年度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2种图书分别入选中宣部出版局“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好书荐读推荐书目和“中国好书”月度榜单,2种图书入选《光明日报》月度书榜,1种图书入选《中华读书报》月度推荐榜,1种图书入选《中华读书报》年度百佳图书,1种图书入选《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22年度优秀畅销书排行榜,1种图书入选《中国出版传媒商报》2022年度影响力图书,1种图书入选《中国教育报》2022年度教师喜爱的100本书,2种图书入选国家新闻出版署向“农家书屋”重点推荐的出版物目录,1种图书入选河北省2022年度优秀出版物;教育社荣获“河北省宣传系统先进集体”荣誉称号,进入海外馆藏中国出版社第32位。
2023年,河北教育出版社将立足“强基固本、开拓创新、提质增效”的发展目标,紧紧围绕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教育出版、主题出版、精品出版三足并重,秉持差异化、特色化、立体化的发展思路,打造更多具有思想深度、学术高度、市场宽度、读者认可度,展现民族情怀、时代风貌、国家形象的优秀出版物,为建设书香社会做出更大贡献。
一是出精品、提质效,持续做优做强出版主业。一方面,把原创作品摆在突出位置,围绕国字头,牵手大家名校,借力借势由知名专家学者组成的学术指导委员会,推出刘梦溪、葛剑雄、顾随、祁连休等一批在全国有学术引领力的名家作品;开放思维,借鉴影视行业成功经验,推行图书策划人制,注重系列化呈现、品牌化打造,推出有规模、有影响的连续出版物,比如学术名家系列、学术讲演系列、南开学者书系、民间文学系列、儿童文学系列等,努力形成规模效应;充分挖掘区域特色资源,实现国家高度与区域特色的主题对接,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推出“华北抗日根据地及解放区文艺大系”、《胭脂河畔有个马兰村》《大运河畔领航人》《麦海》《风沙从树梢吹过》《西柏坡电波》等一批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主题出版物。另一方面,树立“大教育”理念,在全力做好国家课程教材修编送审工作的基础上,积极寻找市场空白点和读者的兴趣点,着眼满足不同类型读者需求,对同一种教材从不同层次、不同结构、不同方向上进行立体式开发,整合优质资源、创新内容形式、丰富产品形态、提高内容质量,不断提升冀版教育图书的品牌影响力和市场认可度。
二是扬优势、塑品牌,激发融合出版矩阵效应。立足优质内容资源,依托冀知平台建设,加快推进融合产品研发,主动“追随”新时代读者阅读习惯,在开发各种原创内容之初,就综合考虑纸书、有声书和短视频等不同载体的特点,将内容分别输出,实现选题由经验型设计向科学设计转化,推出《九九消寒图》《风沙从树梢吹过》等融媒体双效图书;积极推进教育图书出版向数字化、课程化、服务化转型,加快线上、线下课程的融合,在努力开发服务教师课堂教学的培训课程的同时,以“纸质教辅”+“数字资源”的形式,结合“游戏化”学习机制,研发推出《效能宝贝 智能学习书 英语》等智能化教辅产品,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分层精准作业,实现“因生施辅”的个性化学习,激发学生探索式自主学习能力;持续关注、重点推进《爱上家乡戏》《河北青年作家丛书》《大河之北·世界文化遗产》等横向融合项目,打造知名品牌,带动激活融合发展全局;紧盯技术发展前沿,遴选适合的图书,探索开发VR图书产品项目,增强读者用户的参与感和互动性。
三是重创新、抓渠道,深化发行营销转型升级。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从作者资源、内容资源等方面挖掘重点图书的营销亮点,加大图书在多类型媒体平台的曝光度,着力形成规模销售;加强天猫旗舰店运营管理,尝试利用直通车、天猫直播等推广方式,抓住促销季做好天猫旗舰店与京东、文轩等平台的联动;抓住短视频和新媒体营销的风口,充分利用直播间资源,培养员工录制视频,邀请社内编辑和图书作者直播,探索为读者、用户提供更加优质丰富的内容产品和服务。
四是补短板、强弱项,推进企业高质量发展。立足新时代开局之年,深入实施精细管理和精准治理,结合企业改革发展实践进一步补短板、强弱项、提质效,持续健全完善企业内控管理机制,认真做好经营风险防范化解和历史遗留问题处置工作,扎实开展各类员工培训活动,科学提升企业整体运营效率和管理效能,以踔厉奋发的姿态肩负起教育出版成风化人、涵养品格、培育新人的使命,在服务全国全省文化发展大局中展现教育出版人的新担当、新作为。
(本文作者为河北教育出版社社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