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22年11月16日 星期三

    让古典诗词焕发生机助力伟大复兴

    《 中华读书报 》( 2022年11月16日   15 版)

        ■胡祥

        古老的汉字是中国文化的根,中国古典诗词是汉字熔炼组合的最高艺术境界,其中寄寓着中国人的灵魂,也彰显着中国人的价值观。

        古典诗词经久不息,始终显示着旺盛生命力。中国古典诗词总数庞大,单以唐诗而论,《全唐诗》共900卷,作者2200余人,总计收诗48900余首,日本学者上毛河世宁的《全唐诗逸》补录唐人诗篇整篇66首,增加作者82人,复旦大学陈尚君教授的《全唐诗补编》共补录唐五代诗歌约6400首,唐代诗歌的所存数量可说惊人。而根据袁行云在《清人诗集叙录自序》中所言,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清朝,所存诗集“计当三万家以上,卷帙、篇什之富,较明人什佰倍之”。柯愈春先生所著《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收入清人诗文别集存世者约四万种。可见得,古典诗词是中华文化遗产的巨大宝库。虽然白话文运动以后古典诗词遭受冷落,也在一段时期内相对沉寂,但古典诗词的创作从未断绝,在文艺创作中吸收借鉴古典诗词的情况更是十分普遍。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急先锋、最早开始尝试白话诗歌创作的胡适,在目睹中国遭受强国凌辱的时候,翻译了英国诗人拜伦的《哀希腊》,他将英文的语言和思维借用屈原行吟汨罗的离骚体来表述,“我徘徊以忧伤兮,哀旧烈之无余!”这种骚体译诗传递出中外人民面对历史创伤时所共同拥有的抚今伤昔的感慨遥深。在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全国性诗歌杂志《诗刊》的《创刊号》上,毛泽东主席发表了18首旧体诗词,《沁园春·长沙》《西江月·井冈山》《七律·长征》等篇章,用传统的笔墨绘就了中国革命的历史画卷。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虽没有采用传统的诗歌形式,但其中“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的依恋赓续着孟郊“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的游子情怀,“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的伤感继承着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家国之思,现代诗歌中不少经典作品蕴含着古典诗歌深沉的因子。近年来,像电视剧《庆余年》《觉醒年代》,综艺节目《中国诗词大会》等一大批展现中华文化魅力的文艺作品,纷纷用古典诗词的艺术形式彰显文化自信。

        古典诗词氤氲文化力量,熔铸国魂支撑民族精神。“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中国古典诗词自《诗经》时代开始,就强调凭借“兴、观、群、怨”抒发“风教”之义,诗歌的语言文字关注时代变革,反映国计民生,扬厉民族性格,正如鲁迅先生所说:“文艺是国民精神所发的火光,同时也是引导国民精神的前途的灯火。”特别是近代以来,古典诗词更是在特殊语境下鼓铸国魂,为中华民族的自立自强提供精神力量。回溯鸦片战争时期,在神州陆沉、民族遘难之际,无数文艺工作者慷慨奋起,挖掘出诗歌深处的精神特质,鼓舞人民自发抗争,呼唤国家奋力追赶,仅仅依据《鸦片战争文学集》《鸦片战争》《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史料》等鸦片战争时期的资料统计,就有160余位诗人写出了2000多首反应时代风潮的诗歌,创作群体不光有我们所熟知的林则徐、魏源等汉族诗人,也有蒙古族诗人古拉兰萨、壮族诗人郑献甫、白族诗人赵辉璧等。

        到了抗战时期,朱自清、田汉、潘光旦、魏建功、萧涤非等在战火中用古典诗歌记录着艰辛的岁月,激励着人们的心灵,更有军事将领朱德、陈毅、彭雪枫、佟麟阁等接续中国古代战争诗歌的传统,直接用古典诗歌的语言叙说戎马征途,描绘敌人侵略的残暴和战士血洒疆场的无畏。长征时期,党的领导人毛泽东、聂荣臻、杨成武、张爱萍、林伯渠、乌兰夫等置身腥风血雨,仍不忘用古典诗词描绘战士克服自然险阻、军民团结一心的各种战斗场面,激发革命意志和战斗精神,支撑着红军战士完成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长征。我们应当清晰认识到中国古典诗词是中华文化灿烂的结晶,一部中华诗歌史,也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顽强发展的奋斗史,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路上,一定要充分挖掘传统诗词中利于国家和民族长远向上的精神力量。

        古典诗词包孕内涵,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古典诗词是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精华,不光在东亚汉字文化圈广泛传播,在漫长的历史河流里也沿着丝绸之路广泛传播到西方。英国汉学家阿瑟·韦利的《汉诗170首》和前苏联汉学家别仁出版的《杜甫传》在西方受到热捧,20世纪初的美国甚至形成一股汉诗译介潮,美国洪顿·米弗林公司出版的《松花笺》在传播中国诗词文化的同时也吸引美国人深入了解中国的地理风貌、山川人物、气候物产等,当代著名学者许渊冲翻译的毛主席诗词让全世界领略到中国领导人的文学修养。冬奥会上,中央电视台主持人陈莹化用古典诗词对日本花样滑冰选手羽生结弦的解说引得热烈议论,一句“幸得识卿桃花面,从此阡陌多暖春”,不但高度赞扬了羽生结弦精湛的艺术表现力,也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古典诗词高度凝练的语言艺术魅力。

        近三年,传统诗词频繁出现在中外合作抗疫的交流舞台。疫情初期,日本捐赠中国的物资上写着中文古诗“山川异域,风月同天”“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岂曰无衣? 与子同裳”“辽河雪融,富山花开,同气连枝,共盼春来”等,此后中国在回助物资上写着“青山一道,同担风雨”“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等词句,让我们深切感受到两国文化交流的源远流长,也让我们深切感受到人类在面对复杂环境时构建命运共同体的必要性。其后,中国在向韩国捐赠防疫物资时写着“扁舟共济与君同”,向印度捐赠防疫物资时写着“尼莲正东流,西树几千秋”,向法国提供医疗物资时写着“千里同好,坚于金石”。这些慰人之语化用古典诗词,既展现出中国人民自古以来淳朴善良的真实性格,也展现出中国政府愿与世界各国巩固友好、深化互利合作的坚定姿态。

        西方文艺复兴时期,希腊和拉丁的古典文学价值得到重新挖掘和开拓,并且在发现和模仿古代文学的过程中产生了许多新作品,推动了西方社会和历史的发展,可见古典主义的文学作品历经时间沉淀被重新采用后依旧具有很高的价值。《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文艺工作者要充分汲取中国古典诗词中的积极元素,运用其中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和道德规范助力新时代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古典诗词的创作者和研究者还要意识到,文艺是铸造灵魂的工程,文艺工作者是灵魂的工程师,开展新时代的文化工作要做好以下三点——

        首先,精神面貌要坚守好中国古典诗词的优秀传统,注意到古典诗词的艺术价值就在于其能感国运之变化、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任何一个时代的文艺,只有同国家和民族紧紧维系、休戚与共,才能发出振聋发聩的声音。”古典诗词的创作和运用要始终保持爱国主义精神,为中华文化的繁荣兴盛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特别是在重要历史关头和重大历史事件中,文艺工作者一定要始终坚持与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紧密相连、休戚与共。其次,展现形式要与时俱进,注意用新形式、新技术、新理念承载和传播古典诗词的文化。文艺工作者要注重“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大力推动多媒体声光电技术呈现古典诗词的多重意境,挖掘古典诗词中内涵丰富的实物、故事或符号作为元素打造文化IP。再者,吸引更多的年轻人认识和利用以古典诗词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鼓励年轻人研究和创作古典诗词,引导他们主动参与古典诗词所衍生出来的带有浓郁国风和国潮的中国特色文化产业的发展。

        历史和现实都证明:中华民族有着强大的文化创造力,新时代古典诗词将在民族复兴的伟大道路上继续焕发蓬勃生机并贡献无限力量。

        (作者单位为苏州大学文学院)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