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图书馆原名为京师通俗图书馆,始建于1913年,鲁迅曾亲自参与筹建。1956年10月,在周恩来总理关怀下,迁入元、明、清三代最高学府国子监,并正式定名首都图书馆,由郭沫若亲题馆名。2001年,坐落于东南三环华威桥东侧的首图新馆正式对外开放,2012年9月,首都图书馆新馆二期(B座)正式对外开放,遵循“大开放、大服务”的服务理念,成为全国开放度最高、融合度最好的公共图书馆之一。
建馆迄今109年,首都图书馆始终以传播知识、启发民智为己任,精心收集、整理和积累,馆藏总量约942万册件,古今中外文献并汇,学科门类齐全,文献载体多样,尤以古籍善本、北京地方文献、近代书报、音像资料、外文书刊最富特色。其中,古籍近50万册,善本6000余部;地方文献近20万册,是研究级的文献资源系统,收藏了存世北京地方志的全部品种;黑胶唱片2万余张,包括戏曲、曲艺、歌曲等,其中京剧、相声及流行歌曲中不乏珍贵品种。数字资源总量631TB,其中,自主开发建成的“北京记忆”“首都图书馆古籍珍善本图像数据库”特色数据库,免费向公众开放,真正做到了让传统文化的“优秀基因”活起来,让珍贵文化遗产走进寻常百姓家。
首都图书馆馆长、党委副书记毛雅君在接受读书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作为北京市属公共图书馆中心馆和龙头馆,首图紧密围绕北京四个中心建设,致力以构筑精神力量的文化高地作为首要任务,推进城乡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一体化建设。首图团结带领全市公共图书馆逐步实现“以书为本”向“以人为本”的全面转型,文化服务从“一般化、基本化、均等化”向“优质化、数字化、智能化、身边化”高质量服务迈进。目前,北京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渐完备,以首都图书馆为中心馆的北京市公共图书馆四级服务网络成员馆已达6000多家,遍及城市的大街小巷,每年举办各类文化活动上万场,参与人次达2000余万。“一卡通”成员馆达到424家,实现街乡全覆盖,读者“一卡通”在手,可以在这些成员馆畅享阅读乐趣和百万数字资源。
从图书馆服务台前长长的借阅队伍,到“云端”畅享宏富的数字资源,再到指尖借阅、送书到家,首图密切跟踪读者需求特点和变化,把握数字化、智能化发展机遇,结合大数据、5G等科技元素,不断增强公共文化数字内容的供给能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水平,经过多年积累,已形成“北京记忆”“首图馆藏古籍珍善本图像数据库”“首图讲坛”“首图动漫在线”等特色数据库,外购及自建数据库92个。在云端搭起传递文化自信的新阵地,实现“掌上阅古今”。通过“首都图书馆”APP、微信、微博、抖音、快手等平台将首图的服务、资源、活动从线下拓展到线上,从“看见”到“听见”,从“阅读”到“悦读”,不断输出多元、多维的优质阅读资源。2021年首都图书馆数字资源总使用量3500多万次。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是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重要保障,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文化基础和人民美好生活的精神基石。”毛雅君表示,在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和疫情防控常态化大背景下,首图主动寻求突破,引领全市公共图书馆聚焦读者需求,共筑“云中图书馆”,赋予阅读能量;创建特色阅读空间,落实“15分钟阅读圈”,点亮智慧之光;推出网借服务,实现送书到家,擘画书香北京;筹建“森林书苑”,驱动智慧升级,雕琢文化粮仓。首图统筹全市公共图书馆资源,开展全方位的线上服务,以“云中图书馆”的形式打造立体的资源、服务、活动、传播矩阵。网站、APP、“首都图书馆公共文化云”“首都图书馆云课堂”直播间、“阅读北京”微信小程序、“首图讲坛”资源专区以及自媒体平台全频覆盖,延伸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的网络化路径,织密全市公共文化服务网。2020年以来举办线上读者活动15000余场,超7000万人次参与。首图在全市创建春明簃阅读空间、首都图书馆大兴机场分馆、奥运书屋等特色鲜明的主题分馆,打造适应读者需求、融入百姓生活的阅读空间。2022年8月,首图推出“阅享京彩”网借服务平台,为全市读者提供图书快递服务。读者指尖轻松下单,便可坐享首图全部百万册中文可外借图书。预计明年,北京城市副中心图书馆竣工,北京将增添“森林书苑”文化新地标,将推动公共文化服务迭代发展,开启智慧化新时代。
未来,首都图书馆将继续发挥在文化建设中的“助推器”作用,践行首善标准,为全力提升首都的文化凝聚力、传播力、创新力踔厉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