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振纲 袁美
春寒料峭,天空又飘起了雪花,我们迎着小雪走进了刘继才先生在东北大学出版社的办公室。刘继才,辽宁营口人,现为沈阳师范大学教授、东北大学出版社特聘编审,兼任文化部辽宁美术创作基地书画研究院副院长。他长期从事古代文学教学和题画诗研究。最近,我们又以电话方式作了第二次采访。此时,塞北的春雪已变成清凉的秋雨。这细雨好似绵绵思绪,让他想起更多的往事。
一个执著的研究方向
“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研究题画诗的,为什么对它感兴趣呢?”我们的问话使他陷入了沉思,外面飘起的雪花似乎把他带回上世纪60年代初那多雪的冬天。“那时我刚入大学不久,老师就让我们确定毕业论文的选题,早做准备。我经过认真考虑,选定了题画诗研究。这倒不是因为我素有资料积累,而是觉得这个选题很少有人涉足。只要肯下工夫,就会有收获。没想到我背上了一个沉重的‘包袱’。”莫泊桑曾说:“一个人以学术许身,便再没有权利同普通人一样生活。”从此,刘继才的生活真的完全改变了。“题画诗”这三个字几乎昼思夜想,挥之不去。一天夜里,他似乎在乱石堆中看到一块古代石碑上的题画诗,字迹清晰,触摸有质感。这真是铁证如山。他乐得叫起来,醒来发现原来是南柯一梦。
当时,有关题画诗方面的资料很匮乏。为此,他翻遍了所有已出版的带“全”字的诗、词、曲集和许多个人专集,光是全套25本的《全唐诗》、72本《全宋诗》就查阅了无数遍。材料的搜集、研究持续20余年,1986年出版了第一本专著《中国古代题画诗释析》;24年后的2010年,出版了第二本专著《中国题画诗发展史》;又两年后第三本专著《趣谈中国近代题画诗》问世。
除了遍查诗词作品外,他还在历代名画中细心寻找题诗。这项工作更为困难。首先对中国书法要有一定的研究,得有识别真、草、隶、篆、行的能力。其次,要有一定的校勘能力。有时为了辨别或改正一个字,往往琢磨一两天也难以下笔。“那么,在诗词集中查找题画之作就容易些了吧?”“也不尽然。”他说,如《全辽金诗》中有元好问的《济南杂诗十首》,仅看题目似乎与题画无涉。但细看全诗,就会发现其中的第八首却是为画而题。
但查寻题画诗仅仅是题画诗研究的前提条件,而更为重要的是要以审美观点加以分析、比较和品鉴,从中找出题画诗演化、发展的规律。为此,每首题画诗他都要反复涵咏,甚至熟读成诵,这些基础工作耗时费力,但收获也是多方面的,不仅在画家中找到了许多出色的诗人,而且能在题画诗人中发现许多优秀画家。他仅从明清两代的自题画诗、词、曲中新发现的画家或画手就不下百位。据此,似可重写一部《中国绘画史》。
一部成名的学术力作
在刘继才的全部著作中,新近出版的《中国题画诗发展史配图新著》(下称《题画诗新著》)是迄今关于题画诗研究的最为完备、系统的学术专著。此书系国家“十三五”重点图书、国家出版基金项目。这是他在前三部题画诗研究专著的基础上,重新架构、修改、扩充而成的新著,由《中国题画诗发展史》的60余万字增至160余万字,由一卷扩至三卷。此书由东北大学出版社出版后,《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华读书报》《博览群书》《中国艺术报》等先后发表了书评,充分肯定其学术价值和审美价值。
《题画诗新著》进一步论证了题画诗的起源,将题画诗滥觞的时间提早到2000-3000年前。探索了题画诗的时代特质、种类与文化蕴含等,确定了题画诗在中国文学史上的独立地位。此书配有视频版,这是题画诗研究著作中的首创。展卷扫码,同频共振,让名画动起来,书法舞起来,色彩斑斓,声色并茂。
刘继才说:“学术研究的最高价值不但在于开创性,更在于能见他人所未见之见,达前人所未达之境。”他用作品印证了自己的观点。其《题画诗新著》创建了新体系、提出了许多新观点,书中对题画诗的义界及其社会功能、艺术价值以及艺术特点都有系统而精彩的论述,见解独到,令人耳目一新。
天道酬勤,学贵专攻。古人说:“十年磨一剑。”刘继才先生用60余年时间断续撰写的《题画诗新著》,不仅是题画诗研究的奠基之作,也是新时期题画诗研究的标志性论著。
一份有多项创新的成绩单
一般地说,一个学者只要有《题画诗新著》这样一部学术精品足以在学术界占有重要位置了,而刘继才在学术方面的成就远不止于此。他还出版了古代文学其他论著15部,在《人民日报》《中国社会科学报》《中国艺术报》《中华读书报》《中国图书评论》《文学遗产》等报纸、杂志发表文章150余篇。
著名学者傅璇琮先生在《中国当代名家学术精品文库:刘继才卷·序》中,以五个“新”来概括他的学术成就。且看其中之三个“新”:一是开拓新领域。唐代是否存在六言近体诗,学术界一直存有争议。王力先生曾以卢纶的《送万巨》为例证明六言近体诗的存在,可惜语焉不详。刘继才在《论唐代六言近体诗的形成及其影响》(原载《文学遗产》1988年第2期)一文中,不仅求证了唐代六言近体诗的存在,而且第一次全面论述了六言近体诗形成过程及其格律特点等,填补了空白。二是提出新观点。刘继才做学问的另一特点是好“标新立异”,敢于推翻前人成说。如对《孔雀东南飞》中焦仲卿的评价,1949年以来公开出版的《中国文学史》几乎全是扬刘贬焦,或说他“委曲求全”“犹豫动摇”,或说他“性格比较软弱”。刘继才的《究竟应当怎样评价焦仲卿——评几部中国文学史对焦仲卿形象的论述》(原载《文学遗产》增刊十七辑)一文通过详解此诗,并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提出完全不同的观点。认为“焦仲卿的性格不是软弱,而是寓刚于柔”,“他不是一个动摇者,而是一位反封建礼教的勇士”。此文发表后,一些文学史家在编写或修改《中国文学史》时,基本上采用了这一说法,从此焦仲卿被摘掉了“性格软弱”的帽子。三是改换新视角。如《诗·卫·氓》中对“氓之蚩蚩,抱布贸丝”“乘彼垝垣,以望复关”等诗句的解释,历来分歧很大。而刘继才的《说“氓”——〈诗·卫·氓〉别解》(原载《社会科学战线》增刊第三辑)一文,避开某些争论,从释“氓”入手,许多问题便迎刃而解。
长期的案牍之劳,使他的视力严重下降,右眼近视已近千度,左眼成瞽。似乎真的“独具只眼”了。
“据悉,您的著作曾获多项省、地区、国家优秀图书奖,1992年还荣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7年荣获教育部曾宪梓教育基金奖。”刘继才谦逊地说:“那是对我的鼓励和鞭策。我的些许成果只不过像窗外的小雪花,微不足道。倘能化作春水,愿为祖国的文艺沃土带来点滴滋润!”
(此文曾参考《教育艺术》有关访谈文章和《辽沈晚报》“人物专访”、营口电视台“天下营口人”等节目,特致谢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