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正在编写授课讲义,其中有一节是教给学生们怎么读地质图。恰好在此时见到胡健民的大作《地质图——认识地球从这里开始》(以下简称《地质图》),于是,我如饥似渴地一口气读完了这本书。
能吸引我一口气读完,是因为这本书有三大看点:一是讲述了地质图的发展历史,二是归纳了地质图填图的种种方法,三是用实例示范了解读地质图中的精彩故事。
《地质图》一开篇就向我们介绍了什么是地质图,告诉我们世界上的第一幅地质图是1726年出版的,是意大利人留吉·费尔兰多·马吉西里绘制的一幅匈牙利矿山地质图。《地质图》告诉我们,世界上第一幅现代意义上的地质图是英国土木工程师威廉·史密斯于1815年出版的《英格兰和威尔士地质图》。这位史密斯出身贫苦,自学成才,18岁跟着一位测量员当学徒,在开凿运河的测量实践中自创了“用化石鉴定地层”的方法,被后人誉为“地层学之父”。《地质图》还告诉我们,今天的地质图已经在空间的深度和广度上有了很大发展,不仅正在揭示地球内部数千公里深部的奥秘,而且已经编制了包括月球地质图之内的宇宙天体地质图。
《地质图》向我们介绍,最古老的地质填图方法很简单,就是把地表见到的岩石和矿物标记在地理图上。英国旅行家罗伯特·汤逊在1793年周游匈牙利时,在路途中辨认出13类岩石,他用彩色把这些岩石标记在一张匈牙利地图上,成为匈牙利的第一张彩色地质图。随着采矿业的发展,人们迫切需要以找矿和采矿为目的的地质图,填图的方法得到很大发展,一方面,地质学家把岩石和矿物标绘在带有地形线的地理底图上,另一方面,第二届国际地质大会于1881年公布了全球统一的地层划分术语方案和地质图的图例系统,奠定了传统地质填图的基本模式。《地质图》告诉我们,这种传统地质图是靠地质学家们跋山涉水、实地观测完成的,《地质图》的作者和他的同事们就曾不畏艰辛,餐风露宿,带着地质标配“三大件”——地质锤、罗盘和放大镜,完成了一幅又一幅地质图的填图工作。他们还在世纪转折时期亲历了地质填图方法的飞速发展,在没有岩石露头的戈壁荒漠、森林沼泽和辽阔的平原地区利用地球物理探测方法和卫星遥感技术,完成了地质填图任务。《地质图》还告诉我们,进入21世纪,地质学与数学、航空、计算机等学科进一步融合,数字填图和智能填图成为新趋势,农业地质图、城市地质图、地质灾害图等一系列实用性图件应运而生,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发挥着越来越大的服务作用。
地质填图无疑是一项高技术含量的工作,而要读懂这些精美的地质图,同样是一项高技术含量的工作。我同意这样一种说法,一幅地质图是一本只有一页纸的地质学巨著。《地质图》用作者和他的同事们的填图实例,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幅地质图的精彩故事,讲述了板块碰撞使喜马拉雅山从一亿多年前的蔚蓝色大洋中一步一步隆起的历史;讲述了全球气候变化把罗布泊从70万年前的古大湖一点一点变成咸水湖,再一点一点干涸的历史;讲述了南极大陆在5.5亿年前经板块碰撞而形成,南极冰盖在1400万年前因气候迅速降温而形成的历史;讲述了月球上我国嫦娥五号预选着陆区在38亿年前经历雨海撞击事件,又在29亿年前发生月海玄武岩喷发事件并形成火山高原的历史。在《地质图》出版之际,嫦娥五号已经于2020年12月从月球带回了1731克月球样品,我国科学家们对这些样品进行了年代学研究,获得的月球玄武岩年龄值为20.3亿年,这一最新研究成果把以岩浆活动为标志的月球寿命延长了8亿年。
《地质图》一书内容丰富,图文并茂,易读易懂,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地质学科普读物。我国是一个地质大国,但在地球科学知识社会普及方面,仍有大量工作要做,多出版高质量的地质学科普读物就是其中一项重要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