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遥作品常常引人深思的地方在于:是否因为生活过于悲哀,美就会消失,或者支离破碎?假如我们从他笔下看到久已压抑的愤懑和阴郁,那并不令人意外,他有权利发出沉重的叹息,但叹息是美吗?又有什么艺术力量可言呢?确实有人认为:过度的苦难会对创作产生损害,因为长久的贫困会腐蚀人的灵魂,导致性格、心理和思想的扭曲,甚至会伤害我们与人为善的心境。但在《平凡的世界》中,作家路遥让我们看到了他经历过的困苦生活,更看到了高居其上的诗意。
许多读者对《平凡的世界》的开头印象很深。县城中学吃午饭,干粮分白面馍、玉米面馍、高粱面馍三种,学生戏称“欧亚非”。菜也分三种,甲菜三毛钱,土豆白菜加点肥肉片和粉条;乙菜没放肉片,一毛五;而清水熬白菜只要五分钱。两个吃不起菜的极度贫困而自尊的男女高中生,故意等到最后才来打饭。主人公孙少平一出场真是太可怜了,他看到菜盆里有点残汤剩水,想往碗里舀,又怕别人看到,结果让屋檐上的雨水溅了一脸。在生活中,这样尴尬的场面是谁都畏惧的,更别说要强的年轻人了。可奇怪的是,一部百万字的长篇,竟然用这样一个寒酸的场面来开头?更奇妙的是,这段描写读起来却绵绵如诗,温情难忘,很快扣住了读者的心,这是为什么呢?
从表面上看,两位年轻人的反应一如常人,因为极度贫寒而难堪。但值得注意的是,对别人耻笑的担心从来没有导致自惭形秽,更没有引向怨毒和绝望。特别是孙少平,远不像他表面上那样落魄,相反,此刻他正处在巨大的幸福之中,因为他非常庆幸,自己家境如此贫穷,竟还能继续到县城来读书。上中学作为人生的一件大事,是他终于能够接触更多的知识,看到更广大的世界,贫穷的感觉只是他必须付出的代价。
所以,这段描写有一种内在的美感,这是一种表面上略带悲哀,实际上热烈兴奋,充满期待的年轻人的美感。从孙少平瘦弱的身躯里和褴褛的衣衫中透出的是一种勃勃生气。他的确感到自己很穷,也想有一份乙菜吃,也想穿一身体面衣裳出现在女同学面前。但缺衣少吃的生活从来没有左右他的意志,寒酸的困窘也远远抵消不了他走进新生活的巨大精神欢乐。
小说第一章正是带着孙少平的情绪色彩展开描写的,所以整个色调并不阴郁,而是庄重,热烈,新鲜的。你看,黄土高原上一个小县城,正是在乡村来的年轻人眼里,才被庄重地称为“城市”。孙少平每天只要学校里没什么事,他就会到城里的各个地方去转转。他出去不是去寻找食物的,而是“在这其间获得了无数新奇的印象,甚至觉得弥漫在城市上空的炭烟味闻起来都是别具一格的。当然,许许多多的所见所识他都还不能全部理解,但所有的一切无疑都在他的精神上产生了影响。透过城市生活的镜面,他似乎更清楚地看见了他已经生活过十几年的村庄……”对于这位农村青年来说,到县城不仅是易地求学,也是他的第一次精神漫游。他不仅感受到新鲜的城市生活,还能在学校图书室和县文化馆里借到更多的书籍。当他沉醉于读书的快乐时,他忘了自己是躺在一堆破旧的被褥上。
在小说中,贫困、寒酸无论怎样描写,都不会损害孙少平这个人物形象。他在贫穷面前是无辜的,贫穷尽管也会刺伤他的自尊心,但年轻人的心地始终是坦荡纯真的。外在的困窘与内心的高傲形成鲜明反差,主人公的未来命运充满张力,诗意的期待也随之抓住读者的心。所以我认为,把生活的苦难和卑微描写出来并不是路遥的特色,许多作家都能这样做,但能够把年轻人的贫穷、窘迫写得如此无辜,纯洁,可爱,可敬,才是其不同凡响之处。最令人惊异的是,在我们身边似乎处处不如意的平庸沉闷的生活,在作品中并没有变成泥沼,而是神奇地变成了别样的闪闪发光的东西。路遥说过:“作家最大的才智应是能够在日常细碎的生活中演绎出让人心灵震颤的巨大内容。”正是艺术家思考与审美的力量,赋予主人公心灵的诗意,也让我们从中窥到卑微中的神性,尘土中的金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