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三午(1942—1988)这个名字,对很多读者来说比较陌生。他是我国现代文学家、教育家、出版家叶圣陶先生的长孙,著名编辑出版家、科普作家叶至善先生的长子。
三午小时候在祖父身边生活,圣陶老人特别疼爱这个长孙。叶至善在长篇传记《父亲长长的一生》里写到过:三午5岁时被送进幼儿园,教三午的幼儿园老师很严厉,经常批评和吓唬这些幼小的孩子,所以三午回家后时常闹着不想上学。有一次,那位老师在三午的成绩单上批了8个字:“品学俱劣,屡教不改。”叶圣陶看到后心想,这么小的孩子,还在上幼儿园呢,正需要正确的引导,怎能如此简单、粗暴地“一板子打死”?于是,老人在成绩单上也回敬了8个字:“不能同意,尚宜善导。”他让接送三午的阿姨捎给了幼儿园的那位老师。后来,叶三午在慈爱的爷爷和父母的影响下,也爱上了读书写作,长大后成了一名诗人。
因为祖父和父母亲的不断教导与“点化”,三午从少年时代起就酷爱阅读,文学、音乐和美术修养比较全面。在写作上,诗歌、散文和小说,都有尝试。1990年他与父亲叶至善、妹妹叶小沫合写的一本科学小说集《梦魇》,获得了宋庆龄儿童文学奖。
三午在创作上成就最突出的是抒情诗。他十七八岁时开始写诗,被周围的文学朋友和叶家的第三代兄妹们如叶兆言、叶小沫等人,称为“天才的抒情诗人”。在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的北京青年文化圈里自然形成的一些“文学沙龙”里,叶三午的名字和他的诗歌,都是一个“响亮的存在”。
叶兆言说:“三午是我们叶家第三代人中最有希望成为作家的人。他身上有饱满的诗人气质。”又说,“我是在三午的客厅里开始步入文学殿堂的。当我还是一名文学少年时,我有幸在三午的引导下,看世界名著,妄谈文学,并且深受比后来红极一时的朦胧派更早、更不食人间烟火的诗人(指三午)的影响。”
除了叶兆言,当时叶家客厅里和三午身边的“常客”,还有阿城、多多、傅惟慈、王湜华等,这些人后来有的成了诗人、作家、翻译家,有的成了艺术家。他们听叶三午讲《基督山恩仇记》,听三午朗诵诗,也一起唱根据三午的抒情诗配曲的《不要碰落……》。叶小沫记得,这首诗是哥哥写给她的。
可惜的是,这位青年诗人命途多舛,生命蹇促。他下乡在密云林场劳动时,有一次不慎从山坡摔下来,诱发了强直性脊柱炎,腰背越来越弯曲,竟至丧失了劳动能力,身体也留下了永久的残疾,最后不得不回到北京休养。
在三午生前,他的诗歌很少公开发表。他的妹妹小沫统计过,他的诗歌创作从1960年开始,到1974年突然“封笔”,共15个年头。而最后三年里,竟然写了52首,占他全部作品的一半以上。在1974年达到创作高潮之后,没有任何预兆,他的诗歌写作戛然而止。
一直到1988年深秋的一天,小沫对哥哥说:“三午,现在你的那些诗可以拿去发表了吧?”三午回答说:“是吗?那就全权交给你了。”在这次对话不久,这年11月27日,三午偶染中毒性痢疾,不幸英年早逝。一位默默无闻的天才诗人,就这样告别了他深爱过的人间。
《三午的诗》(精装本)选编了诗人短暂一生中创作的上百首诗歌。这本诗选集是三午去世后,由他的妹妹小沫精心编选而成的。按照这些诗歌创作的年月顺序,小沫对每一首予以编号,从“作品一”到“作品九十”,共90首抒情诗。其中不少诗采用的是那个年代比较流行的马雅可夫斯基的“楼梯式”。三午的这些诗,闪耀着明亮的理想主义光芒,也折射了新中国的一代青年人在不同的年代里与祖国同悲欢、与时代共命运的家国情怀,全书散发着热爱生活、拥抱理想、梦想飞扬和奋发向上的青春气息。小沫还对每首诗的创作背景、诗中的“本事”等,一一做了回忆说明和点评。这部分回忆和欣赏性的文字大约有五六万字,连贯起来看,几乎就是小沫为哥哥的一生所写的一本散文体的“传记”。
承蒙叶小沫信任,把这本诗集的出版事宜托付给我。征得武汉大学出版社的编辑朋友同意,我把这部诗集作为我主持的《东湖书坊》的一种,在2017年冬天问世。我感到比较满意的是,这部诗集的封面木刻画、内文版式、尾花以及选用的稍大一点的字号等细节,都是我仔细挑选和确定的。后来,小沫告诉我说,她和朋友们都很喜欢这本诗集的装帧设计。我有幸为这本书的出版,尽了自己的一点牵线搭桥、装帧设计和审校方面的微薄之力,每每想起,“与有荣焉”。
《三午的诗》出版后,这本书的编选和注解者、与三午有着深厚的兄妹亲情的妹妹小沫,收到了许多读者来信。这些读者都堪称诗人叶三午的知音。他们读得细致,感受也真挚。三午先生若地下有知,也可稍得欣慰了。
《三午的诗》除了收录了三午的90首抒情诗和叶小沫的回忆与点评,书中还有一组“回忆三午”的文章,作者是三午的同辈兄妹和友人,包括叶小沫的《我和三午的诗》,叶兆言的《人、诗、音乐》和《文学少年》,叶永和的《三午印象》,庞旸的《三午的沙龙,三午的诗》。透过这些亲历亲见的回忆文字,我们看到了一位更真实、更清晰的青年诗人的形象:集英雄主义和理想主义于一身,心地单纯而浪漫,激情真挚而充沛。
三午特别崇拜诗人普希金,诗歌创作深受普希金的影响。其中有的诗就是献给普希金这位英年早逝的抒情诗人的。像普希金的诗歌一样,《三午的诗》也是三午用诗歌为自己建立的一座“非人工的纪念碑”。
在三午去世那年,他敬爱的爷爷叶圣陶老人也仙逝了。叶老的墓地设在他最初开始教育生涯的江南小镇苏州甪直。12月6日,叶至善前去参加老父亲的安葬仪式时,悄悄把负责安排的人请到一边,提出了一个特别的请求:想把父亲最疼爱的长孙的骨灰,也一起放在墓穴里,“让他陪陪他的爷爷吧”。至善先生还特意叮嘱说:“此事不要声张。”那位负责人果然守口如瓶,把这个秘密隐藏了很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