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20年11月18日 星期三

    大人物

    西摩·托平:穿行于新旧两个中国之间的美国记者

    中华读书报记者康慨 《 中华读书报 》( 2020年11月18日   04 版)

        获得刘邓部队的释放后,托平回到南京,等待解放军渡江和新中国的到来。这是旧都解放前夕,他在南京美联社办公室留下的照片。

        见证了解放军占领南京、解放后采访过中国领袖、乒乓外交期间拜晤了周恩来的美国著名记者和《纽约时报》前主编西摩·托平(SeymourTopping)中风后,11月8日在纽约州白原市一家医院内去世,享耆寿九十八岁。

        南京急电

        托平从小深受斯诺《红星照耀中国》的激励,立志长大后以国际记者为业。

        1946年,二十四岁的托平作为国际通讯社(合众国际社前身)记者前往延安采访。两年后,他开始为美联社工作,报道淮海战役,并与加拿大外交官的女儿奥德丽·朗宁在南京结婚。

        转年元旦刚过,托平在一望无际的淮北平原上误越战线,被共产党民兵俘虏。他立刻出示与叶剑英将军在一起进餐的合影,随后被送至刘伯承的纵队,随军穿越黄维兵团被歼的战场和刘邓部队对杜聿明发起总攻时的炮火,获释后留驻南京美联社。

        1949年4月23日凌晨,他从中央电报局发稿后,驱车沿中山路驶向西北门,途中突然被灌木丛中跳出的两个持枪士兵拦下。“你知道我们是什么人吗?我们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他们是陈毅的先遣队。结果,托平发出的六十六个词成了第一篇向全世界播发的解放军占领南京的电讯稿。

        必不可少的二把手

        中国大陆解放后,托平先后在海南岛、西贡、伦敦和柏林工作,再于1959年加入《纽约时报》,担任该报莫斯科分社社长和东南亚分社社长,报道了U-2侦察机事件、中苏关系破裂、苏美太空竞赛、古巴导弹危机、美国在越南的军事介入以及老挝和柬埔寨的战争。

        1966年,他回到纽约总部,成为时报领导班子的一员,先后担任外国新闻部主编、报社助理副主编、副主编和主编,作为业务二把手,与动辄拍桌子的时报传奇总编辑AM·罗森塔尔密切合作,统领七百人的新闻部门,负责除社论版和星期日刊以外所有的内容,并以其白脸外交家的阴柔,弥补红脸罗森塔尔的暴躁,不间断地体贴、安抚和劝慰遭到领导训斥和辱骂的员工。

        “我们的关系非常亲密,”托平2012年就自己的讣闻接受《纽约时报》电话采访时回忆,“他做任何重大决定都要征求我的意见。他遇到麻烦时,我会去收拾残局。我对他绝对忠诚。”

        重返中国

        在和罗森塔尔共同领导五角大楼文件案和水门事件等重大报道之余,托平也亲自采访了齐奥塞斯库、巴列维国王、卡斯特罗、果尔达·梅厄和侯赛因国王等世界政坛上的风云人物。

        但唯有中国让他念念不忘。“这么多年来,我一直盼望着能再次见到那些熟悉的村庄,那些土坯瓦顶的小房,那些绿褐相间一直伸向天边的田野,以及那些处处显示出那个与众不同的民族所迸发出来的势不可挡的能量的城市。我曾亲眼目睹了发生在那块土地上的革命——五亿人勇猛地挣脱了封建的桎梏。”他在回忆录《在新旧中国间穿行》中说,“为关注那场革命,我将自己全身心地融入了那种动荡、宣泄、残酷和狂喜之中……以后的经历——不论是去报道法属印度支那战争,还是被派驻伦敦、柏林、莫斯科,以及后来为我自己的同胞在越南而揪心的日子里,都无法抹去我在中国的那段刻骨铭心的记忆。”

        担任主编期间,他收到妻子奥德丽发来的电报:“周恩来讲你可以来中国看看。”

        托平大喜过望,立刻前往渥太华,以中国人民老朋友的身份,从中国驻加拿大大使馆取得签证,飞赴北京。

        1971年6月21日,周恩来总理请托平夫妇等人在人民大会堂福建厅吃晚饭,席间谈起自己

        的健康:

        “实际上,”周恩来一副忧虑的样子,拿起酒杯说道,“喝酒喝到三十年后的今天,我才开始戒酒。”总理解释道:“在精神上我永远年轻,但我的身体基础正在一天天老化。”尽管话中暗示出他身体欠佳,也尽管他年轻的翻译南希·唐一次次地进行阻止,周恩来在整个晚宴上仍来者不拒……而且还声明:“我不会假喝,给我来真酒。”

        (原新牧译文)

        奥德丽比他更早见到并报道了周恩来,因为她父亲是襄阳出生、讲一口地道湖北话的加拿大著名外交官和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切斯特·朗宁。托平的访华签证问题,就是朗宁带着女儿,在人民大会堂江苏厅吃完饭后,向周恩来提出的。

        朗宁的母亲葬在樊城。他一辈子都没有忘记这里的放牛娃教给他的顺口溜:马骑背,牛骑腰,驴子骑的屁股梢。

        退下来以后

        西摩·托平原姓托波尔斯基,1921年12月11日生于曼哈顿一个俄国犹太皮货商家庭,1943年毕业于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

        卸任时报主编后,他还担任过美国报纸总编辑协会主席、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和普利策奖的管理人。

        西摩·托平身后遗下妻子奥德丽·朗宁、四个女儿、七个外孙辈和四个曾外孙辈。大女儿苏珊去世于2015年。

        托平写有两部回忆录:1972年出版的《在新旧中国间穿行》(JourneyBetweenTwoChinas)和2010年出版的《在冷战前线》(OntheFrontLinesoftheColdWar),以及两部长篇小说:1999出版的、以解放战争为背景的《北京书信》(ThePekingLetter)和2005年出版的、以越南为背景的《致命的交叉路》(FatalCrossroads)。

        原新牧译《在新旧中国间穿行》(2003)、孙法理译切斯特·朗宁著《从义和团到人民共和国》(2008)和崔扬译奥德丽·朗宁·托平著《鹦鹉查理》(2003)都是由中国工人出版社在中国出版的。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