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20年10月21日 星期三

    看法

    “零的突破”用教育点燃希望之灯,激活社会流动

    《 中华读书报 》( 2020年10月21日   20 版)

        今年夏天,一条“收到清华录取通知书前还在工地打工”的热搜让孙川成为公众关注的对象。孙川来自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冕宁中学,“我是我们家的第一个大学生”。一项调查发现,70%以上大学生都是家庭的第一代大学生。其中,69.74%的第一代大学生来自农村,70%为非独生子女,76.89%大学生的父母从事普通职业。(10月13日《中国青年报》)

        在路遥先生的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里,哥哥孙少安对弟弟孙少平说,“只要有一个上学的,这个家里就有希望”;他们的妹妹孙兰香,成为家族里第一代大学生。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国高等教育还处于精英化阶段,能够像孙兰香一样读大学的农家子弟,还只是少数。伴随着社会变迁,如今中国的高等教育已经进入普及化阶段,越来越多的青年人可以读大学,许多家庭实现了大学生“零的突破”。

        “零的突破”不仅让许多家庭有了改变命运的希望,也会带动和影响周围的人们,提升他们对“读书有用论”的文化认同和价值追求。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越来越多,不仅提高了人口素质、优化了人口结构,也有助于提升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教育兴则国兴,教育强则国强,更多家庭实现大学生“零的突破”,意味着国家未来可期。

        “零的突破”过去只出现在少数家庭,现如今“飞入寻常百姓家”。通过接受高等教育,家庭第一代大学生拥有了知识、技能和创新能力等文化资本,可以将其转化为财富和社会资本,从而改变自身以及家庭的生存生态,实现向上的社会流动。点燃高等教育这盏希望之灯,有助于阻断贫困的代际传承,促进教育公平,激发社会活力,让社会流动的渠道更加多元、畅通。

        “零的突破”不仅有寒门子弟努力奋斗的因素,也有“弱势补偿”的制度护佑和人文关怀。今年清华大学通过自强计划、北京大学通过国家专项计划和筑梦计划共录取了495名农村学生,彰显了高水平大学的责任与担当——为了打破“出身越差,上的学校越差,将来找的工作越差”的“下沉螺旋”,在恪守规则与程序正义的基础上,按照平等的原则补偿由各种自然的和社会的偶然因素造成的倾斜,用区分性、差异化手段达到教育公平的目标,就是一种“弱势补偿”。

        伴随着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供求关系的变化导致大学生难以像过去的“天之骄子”那样立竿见影地改变生存生态。虽然“教育改变命运”的显示度下降、周期性延长,但只要足够努力和坚持,“第一代大学生”同样可以“人生出彩”,同样可以过上美好生活。

        点燃希望之灯、激活社会流动,高等教育的发展不仅让更多家庭出现“第一代大学生”,也让这个国家更有前途、更有竞争力。

        武汉市洪山区 杨朝清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