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20年09月30日 星期三

    施尼茨勒的作品中最突出的特点是他对人物心理活动的抒写,采用的是“内心独白”及最初的“意识流”形式。

    施尼茨勒的最后长篇

    赵蓉恒 《 中华读书报 》( 2020年09月30日   11 版)

        《苔莉丝的一生》,[奥]阿图尔·施尼茨勒,赵蓉恒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年6月第一版,78.00元

        阿图尔·施尼茨勒是十九世纪末叶至二十世纪初叶奥地利出色的剧作家和小说家,在将近半个世纪的创作生涯中,他为德语文学从而也为世界文学贡献了许多内容和形式都具有开拓性的剧作和小说,独树一帜,别开生面,令人耳目一新。特别是他最早把“内心独白”和“意识流”这种新颖的艺术表现手法引入德语文学,开启了尔后风靡欧美文坛的现代主义之先河,使他被公认为这一分支众多、影响深远的重要流派的先驱。

        然而施尼茨勒不仅是文学家,同时又是一位医术高超的喉科医生和心理医生,他出身于久负盛名的犹太医生家庭,二十三岁在维也纳大学获得医学博士学位后从医,先在父亲的医院任助理医师,几年后便自己独立开诊所行医,在多年的医疗生活中为病人解除疾苦,也曾为不少著名演员和歌唱家成功地治疗了职业病。除诊病外,他还主编医学刊物,发表过数十篇很有分量的医学论文。不过,他对文学的兴趣远胜于医学,幼小时就显露出文学天才:十二岁小试牛刀动笔创作,写出了一首颇有些席勒的气势和韵味的诗,令他的长辈大为惊奇和赞赏。十八岁初露锋芒,在《自由信使》杂志上发表诗作《芭蕾舞女演员的情歌》,一炮打响,之后连续在德国和奥地利多家文学杂志上发表一系列不同凡响的诗歌和小说而引人注目,成了一颗熠熠闪光的文坛新星。综观近现代文学界,弃医或弃理从文后成为大作家者不乏其人,但如施尼茨勒那样同时兼有名作家和名医双重身份而两方面均成就斐然者,可说是十分罕见了。

        施尼茨勒在世时是个饱受争议的作家,人们对他的作品往往褒贬不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几十年间,他作为现代主义文学先驱和经典作家的地位才逐渐被认定下来。

        施尼茨勒的作品中最突出的特点是他对人物心理活动的抒写,采用的是“内心独白”及最初的“意识流”形式,这种创作手法后来被法国的普鲁斯特、英国的伍尔夫和美国的福克纳等作家发挥到极致。所谓“意识流”描写,就是将作品中人物的七情六欲和他们的整个思维活动,包括他们的“潜意识”、下意识以及所谓“半意识”、“梦幻意识”等等之中哪怕最最细微的颤动、流动或波动,跳跃式的、瞬时即逝的、时空倒错的也都包括在内,统统赤裸裸地、活生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这是一种深入彻底展示人物内心世界的创作方法。而作者在展示人物内心动态的同时,也让读者进一步窥见该人物生活于其中、给他(或她)打上深刻烙印的那个社会的图景。施尼茨勒的许多中短篇小说都运用内心独白和意识流手法表现人物,而《古斯特少尉》和《艾尔泽小姐》可以说是他使用这种艺术手法的出色代表作。

        施尼茨勒只写了两部长篇小说:《通向野外的路》(1907)和《苔莉丝的一生》(1928)。第一部描写维也纳上流社会一些贵族知识分子、演员、军官的生活,其中也表达了作者对当时甚嚣尘上的反犹太主义的抵制;第二部讲述一个出身家道败落的贵族家庭的女子短促的一生,刻画了奥地利社会笼罩在“世纪末”气氛阴霾中的各色人等,通过主人公的际遇,折射出十九世纪最后十几年至二十世纪初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奥地利的社会现实。

        《苔莉丝的一生》是施尼茨勒晚年的作品,距他发表第一部长篇小说已有二十年之久。虽然第一次世界大战使他精神上受到重创,但他战时战后都仍然坚持写作,始终笔耕不辍,写出了《艾尔泽小姐》和《梦幻的故事》等中篇小说杰作,之后又完成了《苔莉丝的一生》这部长篇。

        小说讲述主人公从十六岁到三十七八岁的经历,从她还是一个美丽的花季少女时讲起,直到最后——严格说来无论是心态上还是生理上都尚未完全告别芳华岁月——被成年未几的盗窃犯儿子施暴致死为止,一共二十几年的故事。应该说既有社会的原因,也有主人公自身的因素,最终酿成了这一悲剧。

        父母家道败落后的苔莉丝离家到首都去,靠当上层社会富裕人家的家庭教师挣得的微薄薪俸苦度时光。她是个普通的平民女子,心地善良、性情直率,追求美好幸福生活和浪漫爱情,厌恶平庸浅薄,坚持自食其力独立谋生,这些是她的长处;但她性格上有不少弱点,如缺乏主见,常常耽于幻想,易于轻信,比较轻率,有时孤芳自赏,有时又自卑自责。她在形形色色的有钱人家做家庭教师,尝够了寄人篱下的滋味,总是被迫不断更换主人。对于私生儿子,她的情感十分复杂,充满了矛盾,从彷徨、恐惧、疼爱、歉疚、憎恶直至痛恨。最后,当儿子对她这个亲生母亲施暴致使她伤重不治时,她于垂死之际将儿子犯罪的罪责完全归于自己,觉得自己才是真正的杀人犯,被儿子“处死”罪有应得。于是她虔心忏悔,要为儿子赎罪,恳请法庭为儿子减刑,在满腹悔恨不能自拔的心境中凄然死去,结束了短暂的一生。

        施尼茨勒对小说主人公生活于其中的那个社会及其各色人物,以及外部自然环境的描写都逼真生动,不放过每一个细节;在人物的对话方面,则根据人物的身份、阶层、社会地位,什么人说什么话,泾渭分明,颇为传神,令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维也纳现代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杰出的诗人和剧作家胡果·霍夫曼斯塔尔,在读了这部小说之后曾高度称赞它,他在给作者的信中说:“这个讲述苔莉丝生平的长篇故事紧紧吸引住了我,令我欲罢不能……你把一个维也纳家庭女教师的一生经历作为素材,在娓娓讲述的同时便已将整整一个世界展现在人们眼前了……而特别值得称道的是:你的特长,即把自己处理的题材写得节奏分明、铿锵有声,从而使之变成文学珍品,这一优点在本书中也表现得非常突出。”意大利的施尼茨勒传记作者法莱士则认为这部小说“让人认识和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奥地利社会,与此同时它也描绘出一个时代衰亡的景象”。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