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福建在地理环境与人文历史方面,有其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在地理环境上,福建负山面海,自古号称“东南山国”,西北崇山绵延,山深林密,东南滨海,平原开阔,海岸线漫长曲折。山川阻绝,与外面交通不便,故能在长时间内形成自己相对独立的地域特色文化,没有被外界所同化。
历史上,福建经历三次移民大潮。这几次大规模的移民迁徙,为福建带来了中原传统文化的洗礼,在建筑上呈现出北方传统民居与闽地山民本土建筑形式相融合的特点,独具特色的客家土楼即是在此背景下形成。府第民宅,也深受中原传统文化影响,具有传统天井院落式民居特征。明清以后,海外交流日益密切,闽南闽西部分建筑,兼容吸收外来文化元素,如南洋风格、欧式风格等,具有中西合璧的风格特点。
自唐宋以来,尤其是明清以来,福建保存了许多具有明显地域特征与风格特色的建筑历史文化遗产,在全国古建筑领域可堪独树一帜。为传承和保护好这份历史遗留的珍贵文化遗产,我们编撰了一套“福建古建筑丛书”。丛书共五册:《城垣城楼》《土楼堡寨》《府第民宅》《文庙书院》《古道亭桥》,按类呈现福建各地古建筑的艺术风格之美与历史人文之趣。
城垣城楼,是古代具有行政建制功能与军事防御特征的城垣城堡类建筑(包括附属设施)。福建自宋元以来设有八府(州、军),汉以来设县若干。汉代以来,尤其是明代,出于军事防御与防寇的需要,官方在沿海地区临近海岸线一带组织构建了大量军事海防体系,如卫所、巡检司、水寨、炮台等;同时由家族等民间力量也建造了不少镇村城堡。这些现存的城垣城堡古建遗构,是福建古建筑的一大奇观。
土楼堡寨,是兼具居住与防卫功能的土楼与堡寨类建筑,是福建古建筑的典型代表。土楼主要集中于闽西南的丘陵谷地之间,以永定、南靖两地分布较多且具有代表性。建筑形式有圆楼、方楼、五凤楼等,建筑布局有内通廊式和单元式。书中收录的有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土楼群与单体土楼,以及各地特色类型土楼。堡寨主要集中分布在闽西北及闽中山区,以三明与福州永泰等地较为集中且具特色。按建筑类型,有山地型、田中型;建筑形式,有方形、前方后圆形和异形。书中所收多为国保文物和省保文物,以及某些地区的特色堡寨。
府第民宅,是各地具有特色的官宦府第和典型民居宅第类建筑,在福建古建筑遗产中占有较大比例。福州地区官宦云集,名家辈出,府第一般为多进多落的天井式民居,建筑规矩,尽显仕宦气派风格与审美情趣。宁德地区府第以悬山顶式楼居为主,木雕精致,灰塑绚丽,文化气息浓郁。闽南以中西合璧的红砖官式大厝为特色,装饰华美。莆仙地区文风昌盛,多世家官宦府第,规模宏伟,进落宽大,主次分明,装饰富丽堂皇。闽北是中原移民最早进入的地区,闽学一度繁盛,出现大量官宦府第与富商大宅,民居受浙赣风格影响。三明地区民居有山地建筑的特点,多缘山而建,因地制宜,外观素雅,雕饰精细。闽西客家地区,民居除土楼之外,“九厅十八井”的府第亦为一大特色。
文庙书院,是以祭祀和纪念孔子、从事教育为主要功能的文庙和书院类建筑。福建自古兴文重教,文风昌盛,“县必有学,学必有庙”。宋代以后尊崇朱熹“闽学”,文庙书院更是被弘扬光大,跃居全国领先地位,兴盛至极。文庙府州县村,各级都有。泉州府文庙、福州府文庙,肇基于唐代,年代最久,泉州府文庙还是东南现存规模最大的孔庙。同安文庙始建于五代,其他大都始建于宋明两代。书院与朱熹密切相关的有南溪书院、兴贤书院、魁龙书院、濂江书院、石井书院,有康熙御赐匾额的南溪书院,有清代福建四大书院之一的正谊书院,此外还有家族式私学文泉书院、龙山书院、侯龙书院等。
古道亭桥,记录的是古代进出福建的主要四条陆路通道东线福温古道、北线仙霞分水、西线闽客间关、南线福广通津,及古道上的关隘亭桥等建筑遗存。东线起于福州,经新店、北峰越岭而上,途经连江、罗源与宁德诸县,由福鼎、寿宁等处关隘出省入浙江温州。沿途山高水险,遗存古道与木拱廊桥多保存完整,最具特色。北线是福建历史上与中原往来最早的陆上通道,起于北面仙霞岭、西北武夷山间的山隘,历代重兵把守,关门险峻,商旅不断,遗迹历历可寻。西线是连接福州与闽西客家,通往邻省江西的古道。遗存驿道、关隘、古桥遍布,路亭亦点缀其间,沿途而为风景。南线是福州往南,经过福清、莆田、泉州、漳州等沿海人口密集的府县,通往粤东北方向的古道。古道北部主要分布在山区,南部沿海则为数量众多的石梁桥,可谓桥桥相望,水陆相连。
自古以来,福建以偏居一隅的地理形势,历经独特的历史变迁与文化交融,孕育出异彩纷呈的历史文化遗产。以上就是其古建遗存的荦荦大观,也是历代八闽文物兴盛的真实见证。希望这套图书,能让更多的人品味到福建古建的形制之美、风格之胜、人文之趣,由此而喜爱传统文化,为宣传和保护古建助力。